哥本哈根,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81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丽巴厘岛的曲折“小夜曲”
  
  巴厘岛,印度尼西亚一颗镶在太平洋上的宝石,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两年前,巴厘岛上诞生了一“张”“巴厘岛路线图”。
  这是一条为指引人类全新“进军方向”而绘就的特殊“路线图”。
  1997年12月,为遏制全球气候不断变暖,1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日本京都制定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10年来,有关各方已为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种种努力。为了替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奠定基础,2007年12月3日至15日,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过一系列复杂而紧张的谈判,终于一致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
  
  多方矛盾、争议、妥协、合作的产物
  巴厘岛会议始定目标是3个:启动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为谈判设定议程;就谈判结束时间达成一致。
  大会开始时,各方对达成“巴厘岛路线图”充满期待。然而,大会的讨论过程却举步维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内部的欧盟和美国之间角力程度之激烈,在会议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会议前期,技术转让和资金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争议的焦点。在技术转让问题上,发达国家说减排技术都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表示应通过市场机制解决。而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的托辞是缺乏政治意愿的表现。
  进入高级别会议阶段之后,欧盟和美国在2012年后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问题上交锋不断,一度使大会陷入僵局。在多方斡旋下,双方14日达成妥协。最后的文件没有出现欧盟此前坚持的25%至40%的减排目标,只是认可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当年公布的第四份评估报告,欧盟坚持的数字在这份报告中有所体现,但并没有约束力。
  在大会达成协议前,本来就是意兴阑珊的美国,借着对最后几个条款的表达方式的异议,由代表团团长、负责全球事务的副国务卿葆拉·多布里扬斯基宣布,美国将反对“巴厘岛路线图”。
  这使已经疲惫不堪的各国代表陷入极度的失望。此时,幕后工作达到非常紧张的程度。已离开巴厘岛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重返大会现场,用近乎恳求的语气,动情地呼吁各国代表放弃小的分歧、达成协议: “请珍惜这一刻,为了全人类。我呼吁你们达成一致,不要浪费已经取得的成果。我们这个星球的现实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大会主持人、印尼总统苏西洛一班邦·尤多约诺也向各国代表耐心恳求: “由于我们不能找到各方同意的表述……可能导致人类和地球陷于面临崩溃的境地。这是最糟糕不过的事情。整个世界都注视着我们,我请求你们不要让世界失望。”
  本该14日结束的会议延长了一个晚上加一个白天。15日清晨的会议一开始,经过与国内的紧急磋商的多布里扬斯基终于表示: “我们将向前迈出一步,同意多数人的意见。”正当现场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多家媒体认为大会终于可以圆满结束、 “路线图”即下阶段工作计划得以形成协议的时候,一些发展中国家又对会议文件草案中的一个重要条款表示不能接受。因为,这项条款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减排措施”,而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和资金等只提出了含糊要求。幸好,又经一番拉锯之后,最终此条款的文字被更改。 “巴厘岛路线图”终于由全体与会国代表签字而出炉。
  
  为哥本哈根大会确立谈判程序和方向
  各方搁置争议后达成的最后共识,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突破:
  首先,强调了国际合作。大会最后文件指出,依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原则,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采取共同行动。
  其次,把美国纳入进来。 “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规定, 《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
  第三,除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外,文件还强调了另外3个在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这3个问题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极为关心的问题。
  也有媒体把“路线图”确定的今后两年中各国围绕控制能源消耗、遏制气候变暖主题开展谈判的程序和方向,表述为五个方面:
  一、决定减排目标。确认为阻止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化必须“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文件援引科学研究建议,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排放量减少25%至40%。但文件本身没有量化减排目标。
  二、安排谈判程序。为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举行谈判,谈判期为2年,应于2009年前达成新协议,以便为新协议定在2012年底前生效预留足够时间。2008年计划举行四次有关气候变化的大型会议。
  三、转让环保技术。谈判应考虑为工业化国家制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比较发达的国家向比较落后的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
  四、富国帮助穷国。谈判方应考虑向比较贫穷的国家提供紧急支持,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比如帮助他们修建防波堤等。
  五、激励保护环境。谈判应考虑采取“正面激励”措施,鼓励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减少森林砍伐等。
  虽然情况非常复杂、矛盾非常尖锐、谈判非常艰苦,但从总体看,巴厘岛会议达到了预定目标。倾听“巴厘岛路线图”这首曲折而美丽的小夜曲,人们可以相信:在面临全人类命运的挑战面前,世界各国只要同舟共济、相互妥协,就一定能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两年即将过去, “巴厘岛小夜曲”已近尾声,人类大家庭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哥本哈根童话剧”,就要拉开序幕。
  
  从矛盾、谈判、妥协、合作中走向哥本哈根
  
  世界童话城市”哥本哈根,能否创造现代最美丽的新能源童话?
  人们早就发现,安徒生笔下的许多童话,总能与他们面临的现实契合。让我们试从光伏产业的角度审读这些童话:卖火柴小女孩手中点燃的传统能源是多么可怜, “人类就像点燃一根火柴般,在工业革命以来短短200来年中,就几乎烧光了地球亿万年来蓄积起来的化石能源”;而长期来备受轻视的光伏发电,则犹如丑小鸭最后“变”成天鹅一样,现正日益成为明天最值得信赖的主力能源!
  伫立哥本哈根海边已近100年的“海的女儿”今年底将会再次受到全人类的关注。定于12月7日至18日在此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将迎来200多个国家、地区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还有联合国等数十个国际组织、机构的负责人。他们将在这12天中,深入讨论如何组织面临全球气候变暖这最严峻最深远的共同挑战的各国人民,齐心协力采取最有效的方式,争取最大限度地消解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威胁,使地球转危为安,使人类生产在可持续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动力、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新的更大程度上的提升。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出发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我国政府总理李鹏和15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一起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H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
  《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目前已有近200个国家批准了《公约》,成为《公约》缔约方。
  《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它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公约有法律约束力,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发展中国家则不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
  《公约》缔约方作出了许多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每个缔约方都必须定期提交专项报告,其内容必须包含该缔约方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并说明为实施《公约》所执行的计划及具体措施。
  
  《公约》缔约方大会“长途跋涉”
  《公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大会。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第2至第6次分别在日内瓦、京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举行。1997年12月,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京都议定书》规定于2005年开始生效。八国集团就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即从2008年到2012年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2000年11月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休会,将会议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续会。会前,人们普遍情绪悲观,对会议能取得什么结果不抱太大希望,因为就在当年的3月,美国政府不顾环保人士的抗议,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继美国之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表示要跟美国走,俄罗斯又在讨价还价。最终,7月25日,波恩会议在濒临破产之际起死回生,除美国以外的177个国家的代表终于就如何贯彻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达成一致。整个世界都为“波恩”拯救了“京都”而欢呼雀跃。
  2001年10月,第7次缔约方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
  2002年10月,第8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3年12月,第9次缔约方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这些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60%。
  2004年12月,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本次大会期间,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5年11月,第11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
  2006年11月,第12次缔约方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2008年7月8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八国领导人共同声明,八国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2008年12月,第14次缔约方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市举行。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再次表示,愿与其他国家一起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并且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届时应减少80%以上。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会议,既是第14次缔约方大会,又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届时与会各国将就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达成一致,这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两年中,根据巴厘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精神和“巴厘岛路线图”,有关各方举行了一系列旨在最终于2009年底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达成协议,以供各国遵照实施的谈判。其中包括:2008年分别在泰国曼谷、德国波恩、加纳首都阿克拉和波兰波兹南举行了四轮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2009年3月29日到4月8日,联合国2009年第一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德国波恩举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分歧,谈判未取得实质性进展。2009年内又先后举行了多次谈判,特别是2009年6月1日至12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2009年第二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最终形成了一份长达200多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草案,成为年底哥本哈根大会的基础。从矛盾、对抗趋向妥协,携手努力共创人类未来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的责任和义务上依然存在明显分歧。各国具体的减排责任和义务问题,已成为了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2009年2月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一次记者会上说,年底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果的关键在于,有关各方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在2012年后,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减排”。
  在全面开展国际谈判的同时,不少经济体也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减排运行:像日本内阁通过“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并向世界各国提议不同国家设立不同温室气体减排基准年;欧洲议会通过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主要内容;美众议院以微弱多数通过气候法案,迈出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一步;非洲国家表示将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统一立场,等等。我国人大常委会也首次专门就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决议,并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虽然许多人从欧洲与美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要承担的义务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现状出发,对哥本哈根大会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深表怀疑。但更多人怀着希望:人类终究会在这一攸关自己命运的大事上达成一致,至少是妥协。世界各国终究能够在节能减排与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重要领域采取共同的行动,努力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争取更美好的未来。
  对于中国,哥本哈根的压力无疑是很大的。中国当然不应该承担发达国家历史上碳排放责任,但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不在哥本哈根会议前显示积极姿态是不合适的。这就显示了,低碳经济和非水非核新能源在我国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光伏市场或许会掀起一波热潮,给整个光伏产业带来新的巨大的推动力。
  
  中国的期待与领导者的风范
  
  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会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扮演何种角色,又能从这次大会上得到什么,是许多中国人和外国人关注的话题。
  
  最高立法机构首次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表态
  2009年8月27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届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一份《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这是我国最高立法机构首次以作决议的方式,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官方表态。
  决议表示,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历史机遇”。决议提出,要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作为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立法工作议程,适时修改完善与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及时出台配套法规,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决议指出,中国将继续有建设性地参加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和国际谈判,促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同时坚决维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反对借气候变化实施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
  同次会议还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并将《草案》及“草案说明”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意见征集的截止日期是2009年9月30日,显然,全国人大要赶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前,让这份重要法案颁行、实施,代表中国人民为大会献上一份厚礼,也给对中国推行新能源持怀疑眼光的世界各发达国家送上一颗“定心丸”。
  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候消息”
  全国人大的态度不仅仅是态度,也是一种在紧迫的世界大势和严峻的国内形势面前,迫切要做的实际工作。
  有几则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候消息”摆在面前,不妨与众共读:
  
  长江源区冰川面积加快萎缩
  新华社2009年7月28日报道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源区的冰川面积正在加快萎缩。科学考察表明,受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等因素影响,在过去的30多年中,长江源头地区的冰川面积整体减少近233平方公里。最近几年间,当地冰川锐减的势头仍在增大。
  去年九、十月份进行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在对长江源区冰川进行对比调查时,采用了1968至1971年间拍摄的航空摄影照片及由此绘制的1:10万地形图,1999至2002年美国马利兰大学获取的影像数据(9景LandsatETM+leve14影像),利用地理资讯系统(GIS)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发现长江源区冰川面积1971年时为1283.66平方公里,到2002年时为1215.53平方公里,31年间冰川面积总体萎缩了5.3%。
  科学考察结果显示,从1971年到2002年的31年间,长江源区冰川面积减少了约68.13平方公里;而从2002年至2008年短短6年多时间里,长江源区冰川面积急剧退缩了约164平方公里。
  气象学家忧虑地表示,长江源区冰川大规模持续消融,在一定时间内使靠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湖泊水位有了大幅度上涨;但从长远角度考虑,一旦号称“固体水库“的冰川面积持续减少,其消融量也会随之减少,长江下游来水量也将相应减少,湖泊将大面积萎缩,直至干涸,导致长江源区荒漠化加剧,对于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将产生巨大影响。
  
  世界第一高峰珠峰岩升雪降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安宝晟研究员昨向《第一财经日报》证实,珠峰顶部积雪的厚度自1966年以来一直在降低。据观测,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从8849.75米降低到8848.45米,总降低值达到1.3米。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得出的结论是,珠峰顶部在短期内降低如此剧烈,肯定不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只能从冰川对气候的响应去解释。实际上,从1992年开始的珠峰顶部急剧降低时期正好对应于气候急剧变暖时期。珠峰所在地定日县年平均气温,特别是冬季气温在近几十年内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定日从1971年至1992年,年平均气温增值在2.6摄氏度附近摆动,比1960年至1967年间平均提升了1.7摄氏度。从1993年开始年平均气温上升更为明显,1998年至2002年年平均气温增幅连续均在3.3摄氏度以上。
  中国最早的登山队员之一、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富洲表示: “珠峰的高度变化及相关测量数据的变动对全球的影响不容忽视。 “珠峰地区的地质变化会影响到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的变化,因此测量珠峰高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海平面上升,珠三角咸潮加剧
  2006年2月11日,广州番禺华南碧桂园的一位李姓高层住户家里终于蓄起了“淡”水。由于咸潮进犯番禺水厂,使水厂水源处氯化物含量超标10倍,番禺水厂对华南碧桂园等地实行了晚间停止供水。 去年年底,特大成潮影响珠海、澳门、东莞、番禺、珠海和中山等地,西江大涌口水闸检测到每升高达7500毫克的含氯度,大大超过了250毫克/升的饮用水标准。
  珠三角咸潮为何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早?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兑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极地冰块融化,海平面上升,加上潮汐作用,导致成潮上溯距离更远更深。根据《200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近50年来,全国海平面平均上升2.5毫米/年,广东沿海地区为2毫米/年。吴兑说:“以前海平面每年上升零点几毫米,就算是每年上升1毫米都很厉害,现在却是每年2毫米!”
  吴兑认为,海平面上升、珠江全流域干旱,自来水变成和居民生活受影响还是暂时的,他更担心深层次的、长远的危害。按正常情况下,淡水下泄到珠江河口甚至到近海、浅海,使该区域成为营养充足的海域,因此才有万山群岛这个全国著名的渔场。如今淡水无法下泄,使鱼类、贝壳等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变 化,它们的繁殖场和洄流场发生改变,最终将影响这个区域的生态链。
  其他如长江成水上溯、玉龙雪山冰舌缩短、天山1号冰川加速萎缩等消息,如汗牛充栋,不胜枚举。根据中国气象局的预测,如果气候变化不被有效控制,本世纪后50年中国主要的农产品比如小麦、大米、谷物将会减产37%。而未来20年内中国西部将会每年缺水200亿立方米,这将带来荒漠化加剧的灾难性后果。
  正是根据这些现象、趋势、结果及影响,我国早于2005年就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系统、农业、林业、水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日益明显。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控制人口增长等,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争当应对气候变化领导者——中国的大国风范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中国无疑希望担任领导者。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的总体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其中特别规定,中国计划到2010年将国内的能源密集度降低20%。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复苏计划中绿色成分占了最大的比重,比欧洲国家和美国大多了。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怎样才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带领其他发展中国家,为达成一个强有力的国际合约做出贡献并从中获益?
  “发展中国家要在工业化国家的经费和技术支持之下限制碳排放增长,使之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这已是一个公认的应对气候变暖行动准则。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以技术和资金来帮助中国实现它的减排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联合国数据显示,到2020年国际市场上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将会翻倍,从1.4万亿美元到2.7万亿美元,并带来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中国必然会在这个市场中占据很大比例。同时,中国的高效能源、绿色能源产业正在高速增长,未来五年将会为此投入至少3000亿美元。还有,积极发展电动汽车新技术;大力降低对于进口原油的依赖;促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屋顶计划”、西部“户户通电”计划、大型电站计划,等等。这些计划的实施,无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技术的先进性是能否能够告别旧生产方式的关键。例如,晶体硅提纯技术、硅原料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光伏发电储能技术等清洁能源技术,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研发并转变成生产力。这也正是中国处于幼年期的光伏发电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距离的地方。因此,应当在大会上强调发达国家有义务采取合适的方式,把尽可能多的新能源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为了争取更多的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无疑在大会上会发生不少矛盾与冲突。但是,与以往某些利益集团的领导者不同的是,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不一定会充当硬挑反对者、强硬派的角色,而更愿意承担起领头与多方协调、争取通过有理有利的和平手段,为大会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后文件而努力。
  近年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和部门负责人密切互访、经常会商的迹象中已可看出,中美两国政府都已开始关注自己的国家形象,力争以大国风范在大会上赢得其他国家的尊敬。
  早在2008年,中美两国的能源、金融、法律和公共政策专家就组成了联合工作组,分析了两国共同面临的能源挑战,确定合作方向,制定了中美清洁能源动议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访问美国期间,主要活动几乎均与中美新能源合作有关。正如他在美国议会欢迎晚宴上所说, “中美两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将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洁净煤和碳捕捉及封存、智能电网、建筑能效、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合作,将成为中美经贸合作尤其是经济技术合作与企业合作新的增长点。”当他特别提到,中美双方合作的愿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双方合作的诚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真挚的时候,他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喝采。
  以谈判代替对抗、让合作弥合分歧,把中国人民的利益融入全球全人类的利益,在全球大家庭的共同发展中谋求本国人民的最大利益,秉持这种大国风范来到哥本哈根的中国政府,势必将在大会中扮演真正的领导者的角色,从而一定会和其他近200国家的代表们一起,最终能够达成《哥本哈根议定书》,为人类勾勒出一个合理、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哥本哈根,人类把未来托付给你
  
  经过了长久的期待与无数前期准备,2009年12月7日,在本文发表之时,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拉开大幕。
  届时,192个(或许会更多)国家的领导人将在为期两周的这次大会上深入讨论、反复切磋,最终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协议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并代表各自国家向全人类发表庄严的承诺。
  这将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它将对地球气候变化走向和人类未来的命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科学作出了伟大贡献
  气候变化是当代地球人面临的最严峻、深远的挑战之一。前些年,科学家们为论证地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已经造成并在未来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应该以何种方式或技术来缓解、遏制或逆转这种趋势等等前所未有的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去200来年的工业文明,在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使人类拥有了影响气候、人为加速地球升温的破坏力,导致了最可怕的暖化灾难。
  目前世界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仍呈加速上升趋势。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摄氏度到6.4摄氏度之间。更可怕的是,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加速度来看,地球气候可能已开始朝着6摄氏度到7摄氏度的“严酷升温”发展,从而大大超出2摄氏度的地球生态警戒线。这等于是宣告了地球目前整个生态系统的死刑,一般植物、动物,甚至人的本身——世界处在毁灭性的气候混乱状态边缘。
  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全球变暖大灾难?唯有节能减排,一方面,放弃黑色的化石燃料,改用清洁的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一方面,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一方面,保护草原、保护森林、保护土壤、保护江河湖泊和大海。只有多管齐下,人类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将地球还原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科学不仅作出了准确的判断,而且早已开始艰巨的努力。通过科学研究和推广普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非化石、可再生新能源不断开发出来,并迅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用清洁能源的或高效率低 排放的生产组织、制造工艺、建筑材料、交通器具层出不穷;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趋向绿色。
  在攸关人类命运的时刻,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接下来,就看政治如何行动了。
  
  政治从空谈走向行动
  确实,人们不断地从新闻中看到了政治家的身影、听到了他们的话语。
  12年前的日本京都,多国领导人签署了一份划时代的“气候文件”:《京都议定书》。它第一次把科学家的验证化作了政治家的行动,初步确定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为阻止地球气候暖化趋势中各自需要承担的义务。可惜的是,这次会议仅安排了15年的短暂行动期,它的效果刚开始出现,其自身便已面临“死亡”。 人类急需找到一个能够继承《京都议定书》的地球誓约,来约束、规范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行动,以便齐心协力挽救地球,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幸好,在这段重要的时间段里,越来越多的政治家投入了绿色行动。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是其中一位杰出者,他组织了一帮人马,在全球寻寻觅觅,拍摄了叫做《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的影片,开始了对气候变暖问题的清晰和精炼的解释。人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飓风和干旱,冰川会后退,地球的冰层有可能会溶解,纽约、伦敦、上海有可能会被水淹没,孟加拉、佛罗里达会洪水泛滥……这部纪录片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多项电影节奖项。而其主作者戈尔本人,成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2009年2月17日的《金融时报》(伦敦版)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绿起来》的文章。署名者之一正是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另一人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这两位著名的“绿色政治家”在文中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展示了这样的憧憬和希望:
  “不是明年而是今年,12月,我们必须在哥本哈根达成一项强有力的气候协议。从现在起,气候谈判必须大大加快,并得到最高层的关注。 在哥本哈根顺利达成协议将成为全球最强大的一揽子刺激方案。通过建立新的气候框架,企业和政府将最终发出企业界所呼吁的碳价格信号,从而发起清洁能源创新和投资的浪潮。
  哥本哈根将为绿色增长大开绿灯。这是真正可持续经济复苏的基础,必将造福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
  
  大国从博弈转向合作
  无可讳言,以“联合国五常”为代表,近年来又有“G8”、 “G20”等特殊身份的世界经济、政治大国,对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发挥着更重要的影响,因而这些国家的政治家,也同样应负更重要的责任。
  而在众多重要国家中,最具影响力也最为全球人瞩目的“重中之重”,无疑是美国和中国,一个是世界公认综合实力最强、经济规模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这两个国家合起来, “消费”了全球6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7.5%。【据世界资源协会(World,Resource Institute,WRI)数据】
  在欧盟和日本这两大经济体已经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和新清洁能源替代比例作出大幅度承诺,并表示愿意一旦“其它”有代表性的大国都能有令人信服的行动计划的时候,它们还能作出更大幅度的承诺的时候,美国和中国政治领导人的态度就更为举世所瞩目。
  焦点仍然集中在两大方面:其一,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在自身温室气体减排和新能源替代领域,以及在拨出资金、献出技术来帮助贫困国家和欠发达、次发达国家改变其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帮助他们同时实现更艰巨的改变贫困面貌的任务方面,究竟能够承担多大的义务。其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控排、替代这两大领域,又能够作出何种承诺和多大贡献?
  如果说,几年前美国更多地是在“滑脱”自己的义务,同时又总是习惯于指责其他国家,以致挑起了多次争端而广受谴责的话,那么今年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的变化。一方面,奥巴马政府推出了多项“新政”,大力鼓励推广非化石清洁新能源,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另一方面,美国在控制排放方面,也已采取了更严肃认真的态度。其三,在承担国际援助责任方面,美国的态度也明显有所软化,变得积极起来。
  博弈的另一方,中国政府的新态度更已获得举世赞赏。今年3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八位“在家”中常委,罕见地联袂参观了一个专业展览会——国际新能源博览会。这一举动,立即被国际舆论视为是“中国气候向积极方向转化”的一个重要信号。此后,从国家部门到地方政府,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大幅度地加强了对发展新能源科技与产业的支持。全国人大则在改变法律制度领域采取了许多行动,如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重大修改,以适应新形势等等。这一系列积极的态度,集中体现在胡锦涛主席今年九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其中有两条引起了广泛注意:其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其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来,这两个本该针锋相对的国家,却非常“反常”热络联系、频繁互访,协调双方的政策行动。最新的一项成果是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京签署的中美联合声明,全文6437字的“声明”,有四分之一篇幅谈“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下列文字无疑是最关键的“字眼“:
  双方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建设性和富有成效的对话。双方强调气候变化是我们时代的重大挑战之一。双方认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回应,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双方同意,依据“巴厘岛行动计划”积极促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面、有效和可持续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决心根据各自国情采取重要减缓行动,并认识到两国在促成加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可持续成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双方决心支持这些承诺。
  在此背景下,双方致力干在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最终的法律协议,同时相信,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的基础上,达成的成果应包括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内适当减缓行动。该项成果也应实质性地增加给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帮助,促进技术开发、推广和转让,尤其应该注意最贫穷国家和最脆弱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促进保护和增强森林作用的措施,并在执行减缓措施以及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方面保持充分的透明度。
  双方将共同并与其他国家一道在未来几周内为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而努力。
  
  人类从“黑色”走向绿色
  中美两国政治家的上述姿态,使哥本哈根大会的前景突然变得光明,也让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许多一度为此忧心忡忡的人们大抒了一口气。
  事实上,为了协调各种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意见,为“争吵各方”提供一个达成最终妥协的平台,以便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联合国早于今年5月22日就发布了一份气候谈判文件的草案 初稿(又称“初步框架”)。现在看来,这份“初稿”在很大程度上已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同。
  从这份草案中,我们可以大体看出哥本哈根大会将通过的决议的框架,也可能推测出未来的“人类气候之路”如何走的趋势。
  决议将包含一个涵盖面很广的,对工业化国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欧盟至少会许诺到2020年实现在1990年水准上减排20%的目标(如果其他工业化国家特别是美国也照此办理,欧盟就可以实现30%的减排目标)。其他排放大国,如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也将在哥本哈根大会前公布他们的中期减排目标。
  其次,决议会明确主要发展中国家按照自身国情,在现有措施外能够采取何种缓解排放的措施。其中的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甚至也会对此作出明确的量化和界定。这一点也至关重要。因为对于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这样的十分讲究公平、公正的国家来讲,如果其民众不能了解各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方面进行全面合作的意愿,就很难指望那里的政治家批准任何有助于承担减排义务的协议。
  其三,决议应当能够大体提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法和途径。除排放权贸易(cDM)和市场机制将继续发挥作用外,一些新的更有趣的想法已经出现。比如,工业化国家提出进行排放权拍卖,把部分收入用于国际合作——德国已经在实施这样的做法。美国的“利伯曼一华纳”法案中也包含了这样的概念。还有挪威政府提出的将工业化国家部分排放预算货币化的提案也有可能获得支持,因为这项提案也可以满足国际合作的资金需求。
  决议最后还可能强调,建立一个持久调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平等话语权的机制,更乐观一些的话,还可能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这些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约束机制,将保证各国未来的共同行动,把金融、技术、材料、人力等重要的资源协调起来,投入从根本上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人类集体战争”中。
  哥本哈根大会已随着岁月脚步日益走近。它将成为人类从“黑色经济”走向绿色新时代的一次“启动仪式”。会场的布置和首脑们的行头“一切从简”;为会议供暖的是太阳能与地热,其热量仅能为出席者御寒。宝马、本田、戴姆勒(梅赛德斯一奔驰)和沃尔沃四家公司作为赞助商,将以各自的绿色能源车为大会提供车辆服务。而来自中国的纯电动的“汽车”比亚迪,也已计划在大会期间驶上哥本哈根的街头。
  许多科学家、政治家都以这样的一种心情对待哥本哈根:不管此次大会最终是否能够达成一项皆大欢喜的协议,最重要的是,它将动员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走上一条全新的低碳的绿色增长之路。采取绿色方式来重振经济、创造就业、改善生活的过程定将深入人心。人类一定会以共同的决心与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危害,为自己赢得光明的未来
  这就是人类对哥本哈根,这个童话般的城市所寄予的厚望——我们把未来、把希望托付给了你!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國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进行转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林业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将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又将以怎样的步伐向前迈进?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十一五”林业成就    绿色中国:“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
期刊
8月28日上午,吉林森工集团、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和内蒙古森工集团,聚首在长白山脚下的吉林森工集团松江河林业局,召开第二届东北内蒙古四大森工集团年会。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龙江森工集团总经理魏殿生、内蒙古森工集团副总经理王彦伟、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总经理助理黄安柱参加年会,并就森工可持续发展做了主题演讲。    激情八月,绿色相约。8月28日上午,吉林森工集团、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
期刊
8月11日晚,在青岛开发区美丽的银沙灘畔,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第十三届学会奖(金凤凰奖)如约而至。50余名本届金凤凰奖的获奖演员,踏着红地毯、吹着怡人的海风,漫步来到凯宾斯基一楼演播大厅。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唐国强分别致辞,欢迎各位影视明星的到来。颁奖典礼在90名小学生的合唱《追寻》(《建国大业》主题歌)中拉开帷幕。  本届颁奖典礼以“追寻”为主题词,以回顾红色经
期刊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华诞。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建党90周年的重要时期,在党的生日到来的喜庆时刻,林业战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基层党组织,以昂扬的斗志,切实加强党性修养锻炼,共同把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庆祝建党90周年,是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和国家林业局党组的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营造了浓厚
期刊
2011年8月16日,中国绿化基金会“绿色家园”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中央纪委驻国家林业局纪检组组长陈述贤、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王志宝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启动了该项目。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森林年”,也是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3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各界深入开展绿化事业,促进生态文明发展,中国绿化基金会设立“绿色家园”公益项目,旨在通过倡议和发动有关
期刊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南宁,一定会被这座城市的绿色所打动。那些遍布街巷的高大椰树亭亭玉立,像这座城市举起的欢迎手臂,让你立即就能沉醉在亚热带的风光之中。南宁素有“中国绿城”之称,地处热带亚热带相交的位置和丰富的植物物种使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近年来,南宁市先后荣获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30多个
期刊
我们总是这样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和环境在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在全国范围内加剧,沙化的土地和荒山在增多,地球这个孕育了人类伟大文明的母亲日益变得满目疮痍”从而我们就认为,要发展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要么放慢经济发展的脚步来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仿佛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广西林业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告诉我们: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同
期刊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四青年奖章”每一个称号都有沉甸甸的分量,而这一串串的荣誉均来自于一名朴素的中年女性,殊不知在如此闪耀的光环背后,蕴含着多少默默的付出和无尽的艰辛。  她,思民忧民,倾心为民;她,追求公正,辨法析理;她,胸怀大局,注重调解; 她,清正廉洁,作风正派。她,就是宋鱼水,现任
期刊
李丹阳,女,现为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炮兵第七次党代会党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全军高级职称评委,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授,预防艾滋病公益宣传员,中国爱心大使,中国环境促进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十几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那个在电话里唱歌的小姑娘,那歌声像刻在脑海中,永不磨灭。”解
期刊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相传中秋节的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逐渐成了家人团圆的象征。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玄宗漫游月宫”等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嫦娥奔月”流传最广。相传,嫦娥的丈夫后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