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植于中国的现实国情。生态文明既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中国国情的现实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阔和拓展,更加坚定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本质;中国道路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56-0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胡锦涛的“7.23”再次强调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更加深刻地把握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生态文明即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中国国情的现实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道路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更是确保中国道路越走越宽阔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所决,资本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生态文明。而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建成真正的生态文明。甚至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
  马克思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的论断,但他们的而理论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最为明确的是他们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揭示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在关联性。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类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基础的社会,而这个社会同时是一个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1]所以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的社会。可以看出,在马克思那里,生态文明是和社会主义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平等,而生态文明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改造自然的,生产方式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难以避免,而现实中人与人之间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关系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無限的剥夺。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会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所以,马克思认为,生态文明是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对生态文明这一社会主义内在要求内在属性在认识上不但不够深刻,而且存在着很大空白。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经济发展还是当务之急的背景下,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主观上并没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因此,使得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甚至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被遗忘。近年来,随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更加丰富和深刻,由此,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应该是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
  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正、公平、和谐等基本价值原则是与生态文明的基本主张相一致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试想,如果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那么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样,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满足,而且包括精神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的“以人为本”的最深刻的意义和最基本的内涵就在“全面”两字上,即促使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兼容并包地、铢两悉称地、相互协调地得以发展。[3]生态文明主张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完成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一体,而这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认“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生态文明符合社会和谐的要求,并且是社会和谐的必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的一个美好的社会形态,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本质形态是人们都主动遵守客观规律的社会形态。自然法则是人类根本的生存法则,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客观地认识和遵守自然法则,尊重自然发展,是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统一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必将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统一的人与人的和谐共进。
  二、生态文明:中国国情的现实要求
  生态文明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必须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也就是说和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相结合、和中国当前的历史任务相结合。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对未来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对中国道路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   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指引下,中国道路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就,表现为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但这条道路以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经济现代化的巨大成功,或者确切地说是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的提升。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全世界独一无二,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这是中国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巨大成果,也是中国道路目前最成功之处。但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在很大程度上走的仍然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模式。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走下去,到2040年中国达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时,既使按照工业化国家中的低资源环境消耗水平,中国在未来的三十年中,将消耗全球50%左右的石油、天然气、钢铁等资源,形成全球50%甚至更多的碳排放。面对如此严峻的未来,我们在发展及生活方式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方面,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4]答案只能是唯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要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即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发展的压力和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是坚持中国道路的根基和基础。既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是政治意志也无理论争议,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者具体说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依靠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但不合时宜而且显然是死路一条。虽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对中国道路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种以要素投入尤其是以自然资源的投入为主驱动的增长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它对资源、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高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0%”,是名副其实的“高碳经济”,经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要比其他国家严重得多。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那样,我们不仅无法向人民交代,也无法向历史、向子孙后代交代”[5]如果我们继续坚持传统的增长模式,则不但不能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反而会导致中国道路难以为继,也会招致国际社会的敌意和反对。
  那么,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才能继续推动中国道路在正确的轨道上继续前进?答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与自身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我国需要同时完成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项重大任务,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这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背景,也是我国与那些工业化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完全不同的历史境遇。
  三、生态文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阔前进的道路,因此,中国道路不是一条固定化、模式化道路,它的生机和生命力就在于不断适应时代和历史的要求,适应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断开辟出新的方向,从而使中国道路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对中国道路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保证中国道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缓解当前生态危机的应急举措,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环保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政治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中国道路的内涵
  中国道路是着眼于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服务于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总体目标。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内涵或本质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态文明建设这条道路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丰富和完善了中国道路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道路最终目标就是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此,就必须确保中国现代化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主义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过多考虑GDP指数的价值,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只经济不要生态,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这种发展观念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使得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强制性制约。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彻底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生态文明理论是党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前提下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正确思想。
  (三)生态文明建设保证中国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
  走中国道路的最终目的为了实现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我们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因生态危机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却在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给人的健康、生命带来很大威胁,这实际上是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礙。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工作的自然生态环境,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条件。同时,如果生活在一个人与自然高度紧张的社会里,那么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紧张,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不公正,而这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因此,社会整体文明协调均衡发展是推动社会不断走向和谐的直接动力,其中生态文明状况是影响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因素和重要变量。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确保中国道路继续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重大推动量。
  参考文献:
  [1]徐春.生态文明是科学自觉的文明形态[N].中国环境报,2011-01-24(2).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3]陈学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78.
  [4]周天勇.中国梦与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3.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
  ★本文系2011年度福建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兰荣禄(1973-),男,畲族,福建上杭人,研究生,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加上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偶发性因素,极易引发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不加以仔细分析或认真对待,可能引发一系列后果。因此,高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对网络舆情加强引导和监控,维护社会和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26-02  一、高校网络舆情
期刊
摘要: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成就了一位民族英雄张学良。从西安事变到新中国成立,从人民当家做主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西安事变给中国和全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未来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西安事变;原因过程;当时影响;现代影响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
期刊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本文针对特定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科学发展的认知研究,并作分析统计,提出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对策,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要: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36-02  一、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
期刊
摘要:高职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汽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必须与汽车工业的技术发展相适应,但现阶段汽车实训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笔者认为高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及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49-02  实践教学是职
期刊
摘要: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陈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所影响和制约。时至今日,随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旧的教育观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和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天如不彻底清除与更新,势必会影响我国教育改革的成效,进一步抑制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学生观;教学相长;自身修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45-02  人
期刊
摘要:当前,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良好的态势,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够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个别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本文在分析高校教师不文明现象的基础上,从学校和教师两个角度提出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54-
期刊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文化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在《手稿》中,马克思抓住人的对象性本质,围绕“工业”和“异化劳动”两个方面进行深刻展开,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劳动异化、人的异化和文化异化进行无情批判,最终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和基本发展倾向,彰显出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文化哲学;文化实质;文化现实;文化理想  中图分类号:B0-
期刊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要顺应新时代、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时代性。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73-02
期刊
摘要: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权力腐败作为改革关键期的一个主要风险乃至最大风险在于从政者的从政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突出表现为:“双重人格”价值取向;“权力期权化”价值取向;“祼官”价值取向。其根源在于:宏观层面上,从政者受传统社会关系结构及现行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微观层面上,从政者在现代化特征影响下对知识的反思性运用;心理层面上,从政者的群体文化认同偏差。  关键词:风险社会;从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