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科学素养是当今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因而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在新课程五大基本理念中它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方向和目标,它是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依据,更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准确、到位,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回顾一年多来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现将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教学贯彻实施的举措总结如下:
一、关于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志趣、习惯、地理能力、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物产+地名”,仅介绍地理事象的特点和分布的教学思路,而要明确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新的方向和内容,即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二、教学中贯彻实施这一理念的举措
首先,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和家长,使他们先转变观念,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打好思想基础。
新课程实施的接受者是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始终是主体。如果我们的学生头脑中没有对新课程中地理课学习新要求的具体认识,而始终都抱有“地理课嘛,平时听一听,考前背一背就够了”的陈旧观念,那么任凭我们的地理教师怎么努力,新课程的实施恐怕也是收获甚微。所以在高一第一节地理课上,先不要着急讲新课,主要给学生介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给学生先“洗脑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知识在一个人一生成长发展中的意义,了解地理学习对提高和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给地理课恢复应有的地位,正确对待这门学科。只有学生了解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接受了课程的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中的具体要求,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适应新课程。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不了社会这个大环境,但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对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有所了解,改变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孩子地理学习的要求。所以在高一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地理老师也应登台亮相,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家长,提高家长对地理课重要性的认识,并向家长介绍一些能使孩子地理学习轻松有趣的方法,请家长回去配合老师对子女的该课程学习加以引导和监督。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教学注重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比如在进行地方时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麦哲伦环球航行最后少掉了一天的航海日志以及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中最后时间多出一天两个故事中完全相反的结局为切入点,激发起学生学习地方时的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对克服地理学习困难的决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二)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基于这点,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一章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要求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六次(三周之内)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虽然该课题难度不大,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要很好的完成,科学步骤必须完整,要有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做该课题的同时,还会拓展研究内容,研究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日出日落方位的影响,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科研能力。
(三)注重地理习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注地理问题这一地理习惯的培养,首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地理问题的存在,无论是他们从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感受到了美还是感受到了问题的严峻,教师都应想办法让他们对这些问题留有深刻的印象。只有印象深刻,才会在潜意识中去关注相关内容,逐渐形成地理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二《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去感受黄梅戏和秦腔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地理原因,并启发学生进一步对比“安徽和陕西”两地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文化图片,甚至拓展开来比较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及形成的原因,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接下来在“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中,我先例举了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虽然以建筑艺术堪称世界之最,但由于城市布局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城市太过年轻缺少文化积淀而使城市居民身居其中感到深深的孤独,然后又启发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去品味城市文化,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大量的反映城市文化的图片,引领学生感受风情万种的城市文化。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我们要了解和欣赏城市,应该去品味城市的文化特色、文化之美,这节内容的教学正是大量运用戏曲、服装、舞蹈、饮食、建筑等多方面的素材,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城市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地理环境所造就的城市文化之美,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了解城市的方法,更激发了学生欣赏世界、发掘文化精髓,要做文化人的愿望,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内容教学中,则可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办法,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地理习惯,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关于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志趣、习惯、地理能力、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物产+地名”,仅介绍地理事象的特点和分布的教学思路,而要明确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新的方向和内容,即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二、教学中贯彻实施这一理念的举措
首先,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和家长,使他们先转变观念,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打好思想基础。
新课程实施的接受者是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始终是主体。如果我们的学生头脑中没有对新课程中地理课学习新要求的具体认识,而始终都抱有“地理课嘛,平时听一听,考前背一背就够了”的陈旧观念,那么任凭我们的地理教师怎么努力,新课程的实施恐怕也是收获甚微。所以在高一第一节地理课上,先不要着急讲新课,主要给学生介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给学生先“洗脑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知识在一个人一生成长发展中的意义,了解地理学习对提高和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给地理课恢复应有的地位,正确对待这门学科。只有学生了解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接受了课程的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中的具体要求,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适应新课程。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不了社会这个大环境,但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对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有所了解,改变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孩子地理学习的要求。所以在高一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地理老师也应登台亮相,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家长,提高家长对地理课重要性的认识,并向家长介绍一些能使孩子地理学习轻松有趣的方法,请家长回去配合老师对子女的该课程学习加以引导和监督。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教学注重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比如在进行地方时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麦哲伦环球航行最后少掉了一天的航海日志以及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中最后时间多出一天两个故事中完全相反的结局为切入点,激发起学生学习地方时的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对克服地理学习困难的决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二)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基于这点,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一章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要求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六次(三周之内)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虽然该课题难度不大,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要很好的完成,科学步骤必须完整,要有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做该课题的同时,还会拓展研究内容,研究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日出日落方位的影响,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科研能力。
(三)注重地理习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注地理问题这一地理习惯的培养,首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地理问题的存在,无论是他们从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感受到了美还是感受到了问题的严峻,教师都应想办法让他们对这些问题留有深刻的印象。只有印象深刻,才会在潜意识中去关注相关内容,逐渐形成地理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二《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去感受黄梅戏和秦腔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地理原因,并启发学生进一步对比“安徽和陕西”两地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文化图片,甚至拓展开来比较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及形成的原因,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接下来在“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中,我先例举了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虽然以建筑艺术堪称世界之最,但由于城市布局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城市太过年轻缺少文化积淀而使城市居民身居其中感到深深的孤独,然后又启发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去品味城市文化,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大量的反映城市文化的图片,引领学生感受风情万种的城市文化。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我们要了解和欣赏城市,应该去品味城市的文化特色、文化之美,这节内容的教学正是大量运用戏曲、服装、舞蹈、饮食、建筑等多方面的素材,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城市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地理环境所造就的城市文化之美,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了解城市的方法,更激发了学生欣赏世界、发掘文化精髓,要做文化人的愿望,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内容教学中,则可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办法,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地理习惯,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