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是从原始社会进化过来的。在漫长的远古时期,人类都是一丝不挂、类同禽兽,别说裤子了,连衣服都没得穿;后来有了羞耻感、美感,也是为了阻挡日晒雨淋、躲避风尘雪霜、御寒抗暑过夜及抵制毒蛇猛兽、蚊叮虫咬,渐渐披上了一些树叶、树皮、兽皮、硬壳什么的,遮着几个关键部位——在中国,5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学会用骨针缀皮,将小块兽皮拼得大一点,以便裹住全身;再后来懂得用棉麻织布、用禽兽之毛装饰与补充,穿上了衣服鞋子、戴上了帽子手套等,算是文明人了,但还没有裤子,只是上面披着长衣长衫长袍、下面也许还有裙子;到很晚的时候才有裤子,那时就接近现代人了。
那么,中國人是什么时候才真正穿裤子的?在穿上裤子之前,中国人的下半身里面,长衣长衫长袍、裙子当中,是不是依然啥也没穿?
若干年前,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内出土了两条裤子,这或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史上最长久的裤子,距今已有3300余年。也就是说,至少在3300年以前,中国人就已有了裤子。甚至有人说,其实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穿裤子了,因为那时人类开始骑马,而骑马是必须要穿裤子的,裸体与衫袍、裙子都不合适骑马。不过,虽然裤子是发明出来了,但人们普遍穿裤子还得许多年以后。
中国自古是个农耕社会,平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普通都是上边有个衣服、下边只需拿块布料挡住就行。上衣下裙,也就是现代所说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所以避寒暑;裳,障也,人所以自障蔽。上衣一般为窄袖、高领。衣领直接左右襟,在胸前相交,左衣襟压着右衣襟,称为“右衽”。相反,右襟压着左襟,则是“左衽”。因为偏僻之处蛮夷的上衣的衣襟就是这样,所以左衽便被称为“蛮服”,甚至作为蛮夷的代称。春秋时期的齐国丞相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天下。孔子称赞他说:“要是没有管相,我们都将披头散发,衣襟压向左边,成为蛮夷了。”
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外面确实只穿长衣或裙子,里面啥也没有,男女都一样。你看那“齐天大圣”孙悟空嘛,也就一直仅穿着一条虎皮裙。因为在春秋战国农耕文明时代及其之前,对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人来说,裤子的作用并不大,有块布把身体包裹起来就行。
咱们今天能穿上裤子,得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赵武灵王赵雍。当时赵国北接匈奴,双方屡次交战,赵国笨重的战车总是敌不过匈奴机动性更强的骑兵。于是赵武灵王依葫芦画瓢,也要建立骑兵队伍;而骑兵就必须改变上衫下裙的衣着,不然大腿光溜溜的在马背上蹭着,下身两个蛋蛋不断被猛烈摩擦,实在疼痛难受,既容易磨破、受伤,亦由于温度太高,严重影响男性功能。于是赵国人也穿起了短衣加裤子的胡服,即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
有了裤子,骑马舒服多了,骑兵打仗也轻便多了,赵国亦因此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裤子默默地成了历史与文明的推动者,估计连赵武灵王本人也始料未及。
但是不打仗、不骑马的老百姓,还穿着裙子呢!其实,就是到后来的秦汉两朝,穿裤子的仍然有限。在穿裙子的漫长时代,裙子里面空空如也,顶多一两片“遮羞布”。到了冬天冷风嗖嗖的,多难受!于是人们就给露在裙子外面的腿套个“桶”,也就是胫衣,俗称“绔”。对,“纨绔子弟”的“绔”,跟“裤”同音,也就是今天的裤子的前身。
有趣的是,当时还没有立体剪裁这回事,为了保暖,胫衣都挺厚的。可若是太厚了,又容易卡裆,走路不舒服。于是,当时的胫衣就索性没有裆,其造型跟现在的开裆裤一个样儿。
但在西汉时期,名将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助汉昭帝刘弗陵,将自己外孙女嫁给昭帝做皇后。为了让皇帝宠幸皇后以早日得子,霍光令所有宫女都换上一种“穷绔”,使皇帝不会对其他女人发生兴趣。这种裤子就是在原来的胫衣基础上加上一个护裆;但前后还是有空隙,只用带子系起来。可不管如何,这样就“保守”很多、“性感”少了很多、临幸也难了很多。
把开裆裤的“用途”发挥到登峰造极的,是东汉的汉灵帝刘宏。此人荒淫无度,让宫里的妃子、宫女都只穿开裆裤,外面又不穿裙子、长衫等,“前门”“后门”均大开,春光外泄、近似赤身,以方便他在宫里随时随地“行事”,临幸她们。
开裆裤主要是为了“方便”更方便,但很容易走光,实在是不好。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只好长年采取“跪坐”。估计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直到宋朝,长达一千几百年基本上都是这种状况。再说那时还没有凳子、椅子什么的,只有“榻”,跟今天日本的“榻榻米”一样。人们就只得跪坐在榻上,跟日本、韩国人一个坐法(日韩毕竟是受古代中国的影响至深),这样就不会走光。如果你不好好坐,走光了,那在当时算是侮辱、蔑视他人的,有个专有名词叫“箕踞”。传说曹魏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就因为这种放荡不羁的坐姿被司马昭给整死了。
两晋时期曾出现过“裈”,这是真正的连裆裤,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长裤。短裤则名“犊鼻裈”。这种裤子类似于今天的三角短裤,上宽下窄,两头有孔,穿上去就像牛鼻子,与西汉霍光所搞的“穷绔”有些相似之处。山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上的农夫,就是穿着这种短裤在耕作。
直到宋朝,有裆的裤子才慢慢成风。那时凳子、椅子逐渐流行,再也没法跪坐,穿有裆裤坐着才不会走光。然而,当时这种“短打”裤露在外面的穿着,不过是“下等人”的穿法。有身份的人觉得,穿裤子再舒服也不能露出来,便在外面套个大裙子遮着,所以仍然以穿长衫或裙子为主(不过里面不是过去的“真空”,已经是有裆裤,跟今天的裤子基本上一样了)。
哪怕到了民国,鲁迅笔下《孔乙己》里的咸亨酒店,下等人、粗人、体力劳动者还是一身短打扮,站着喝酒;上等人、读书人、不用干活的人是穿长衫坐着慢慢喝酒的。直到新中国之前,区分人的等级,是下等人还是上等人,也是前者穿裤子后者穿长衫;后者除了留洋回来西装革履、或新式青年穿中山装的以外。至于女性服饰上的差别,在等级上就更明显了。
古人连穿个裤子都这么“纠结”,真是没想到。
那么,中國人是什么时候才真正穿裤子的?在穿上裤子之前,中国人的下半身里面,长衣长衫长袍、裙子当中,是不是依然啥也没穿?
若干年前,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内出土了两条裤子,这或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史上最长久的裤子,距今已有3300余年。也就是说,至少在3300年以前,中国人就已有了裤子。甚至有人说,其实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穿裤子了,因为那时人类开始骑马,而骑马是必须要穿裤子的,裸体与衫袍、裙子都不合适骑马。不过,虽然裤子是发明出来了,但人们普遍穿裤子还得许多年以后。
中国自古是个农耕社会,平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普通都是上边有个衣服、下边只需拿块布料挡住就行。上衣下裙,也就是现代所说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所以避寒暑;裳,障也,人所以自障蔽。上衣一般为窄袖、高领。衣领直接左右襟,在胸前相交,左衣襟压着右衣襟,称为“右衽”。相反,右襟压着左襟,则是“左衽”。因为偏僻之处蛮夷的上衣的衣襟就是这样,所以左衽便被称为“蛮服”,甚至作为蛮夷的代称。春秋时期的齐国丞相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天下。孔子称赞他说:“要是没有管相,我们都将披头散发,衣襟压向左边,成为蛮夷了。”
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外面确实只穿长衣或裙子,里面啥也没有,男女都一样。你看那“齐天大圣”孙悟空嘛,也就一直仅穿着一条虎皮裙。因为在春秋战国农耕文明时代及其之前,对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人来说,裤子的作用并不大,有块布把身体包裹起来就行。
咱们今天能穿上裤子,得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赵武灵王赵雍。当时赵国北接匈奴,双方屡次交战,赵国笨重的战车总是敌不过匈奴机动性更强的骑兵。于是赵武灵王依葫芦画瓢,也要建立骑兵队伍;而骑兵就必须改变上衫下裙的衣着,不然大腿光溜溜的在马背上蹭着,下身两个蛋蛋不断被猛烈摩擦,实在疼痛难受,既容易磨破、受伤,亦由于温度太高,严重影响男性功能。于是赵国人也穿起了短衣加裤子的胡服,即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
有了裤子,骑马舒服多了,骑兵打仗也轻便多了,赵国亦因此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裤子默默地成了历史与文明的推动者,估计连赵武灵王本人也始料未及。
但是不打仗、不骑马的老百姓,还穿着裙子呢!其实,就是到后来的秦汉两朝,穿裤子的仍然有限。在穿裙子的漫长时代,裙子里面空空如也,顶多一两片“遮羞布”。到了冬天冷风嗖嗖的,多难受!于是人们就给露在裙子外面的腿套个“桶”,也就是胫衣,俗称“绔”。对,“纨绔子弟”的“绔”,跟“裤”同音,也就是今天的裤子的前身。
有趣的是,当时还没有立体剪裁这回事,为了保暖,胫衣都挺厚的。可若是太厚了,又容易卡裆,走路不舒服。于是,当时的胫衣就索性没有裆,其造型跟现在的开裆裤一个样儿。
但在西汉时期,名将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助汉昭帝刘弗陵,将自己外孙女嫁给昭帝做皇后。为了让皇帝宠幸皇后以早日得子,霍光令所有宫女都换上一种“穷绔”,使皇帝不会对其他女人发生兴趣。这种裤子就是在原来的胫衣基础上加上一个护裆;但前后还是有空隙,只用带子系起来。可不管如何,这样就“保守”很多、“性感”少了很多、临幸也难了很多。
把开裆裤的“用途”发挥到登峰造极的,是东汉的汉灵帝刘宏。此人荒淫无度,让宫里的妃子、宫女都只穿开裆裤,外面又不穿裙子、长衫等,“前门”“后门”均大开,春光外泄、近似赤身,以方便他在宫里随时随地“行事”,临幸她们。
开裆裤主要是为了“方便”更方便,但很容易走光,实在是不好。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只好长年采取“跪坐”。估计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直到宋朝,长达一千几百年基本上都是这种状况。再说那时还没有凳子、椅子什么的,只有“榻”,跟今天日本的“榻榻米”一样。人们就只得跪坐在榻上,跟日本、韩国人一个坐法(日韩毕竟是受古代中国的影响至深),这样就不会走光。如果你不好好坐,走光了,那在当时算是侮辱、蔑视他人的,有个专有名词叫“箕踞”。传说曹魏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就因为这种放荡不羁的坐姿被司马昭给整死了。
两晋时期曾出现过“裈”,这是真正的连裆裤,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长裤。短裤则名“犊鼻裈”。这种裤子类似于今天的三角短裤,上宽下窄,两头有孔,穿上去就像牛鼻子,与西汉霍光所搞的“穷绔”有些相似之处。山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上的农夫,就是穿着这种短裤在耕作。
直到宋朝,有裆的裤子才慢慢成风。那时凳子、椅子逐渐流行,再也没法跪坐,穿有裆裤坐着才不会走光。然而,当时这种“短打”裤露在外面的穿着,不过是“下等人”的穿法。有身份的人觉得,穿裤子再舒服也不能露出来,便在外面套个大裙子遮着,所以仍然以穿长衫或裙子为主(不过里面不是过去的“真空”,已经是有裆裤,跟今天的裤子基本上一样了)。
哪怕到了民国,鲁迅笔下《孔乙己》里的咸亨酒店,下等人、粗人、体力劳动者还是一身短打扮,站着喝酒;上等人、读书人、不用干活的人是穿长衫坐着慢慢喝酒的。直到新中国之前,区分人的等级,是下等人还是上等人,也是前者穿裤子后者穿长衫;后者除了留洋回来西装革履、或新式青年穿中山装的以外。至于女性服饰上的差别,在等级上就更明显了。
古人连穿个裤子都这么“纠结”,真是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