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生对新潮、有个性、时尚的事物感兴趣。流行音乐,因具备这些特质,而符合学生的口味。而古典音乐、民族音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音乐教材,又以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为主,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涨,这就需要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元素,解决这个“瓶颈”。文章重点论述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问题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 初中音乐;流行音乐;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6-0185-01
现行初中音乐教材,以民族音乐以及古典音乐为主内容。而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虽然是音乐的精华。但因缺少新潮、时尚,而不受学生的喜欢。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质量,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流行歌曲,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音乐,感悟音乐的历程,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且,融入流行音乐,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丰富课堂内容,激活课堂氛围,从而营建轻松、愉悦的氛围,促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融入流行音乐,提高音乐课堂的问题,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运用流行歌曲,营建愉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动力。要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教学要发揮音乐艺术的魅力,就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激发兴趣,流行歌曲的有效运用,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课件播放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为学生营建浓厚的音乐氛围,让学生通过流行歌曲的欣赏和跟唱,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氛围中,营建愉悦音乐氛围,为音乐课的有效课堂埋下伏笔。如播放校园歌曲:水木年华的《蝴蝶花》《中学时代》等,四个女生的《心愿》,老狼的《睡在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等;播放流行摇滚,如beyond的《光辉岁月》《不再犹豫》《海阔天空》等,曾魏的《那一年》《曾今的你》等,或者播放初中生喜欢唱的歌曲,如《稻香》《阳光总在风雨后》《樱花草》《虫儿飞》等等,这些歌曲的播放,为学生营建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期待。
除此之外,课堂开始的几分钟留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尽情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介绍一些音乐知识、展现一些音乐艺术风采等,既营建音乐氛围,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利于教师挖掘音乐天赋的学生,更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欣赏、鉴赏能力。
二、融入流行音乐,丰富教学内容
无容置疑,多数学生对于流行音乐、流行歌曲是发自内心、出自真心地喜欢,他们课间哼唱的是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回家的路上、校园的任何有学生的地方,总能听到流行歌曲的声音;学生笔记的扉页、笔记的空白处等,只要随手翻阅,也会看到一些流行歌曲精彩的歌词片段,足以折射出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挚爱。以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为主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实际,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巧妙运用,既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也丰富教学内容。
如教学《永远的莫扎特》乐曲的欣赏时,如果教师直接播放这个乐曲让学生欣赏,多数学生会感到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此时,教师需要一点“小心机”,如播放流行歌曲《不想长大》,然后,提出问题: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你会演唱这首歌曲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这首歌曲是谁演唱的?你了解她吗?这些问题串的设计以及《不想长大》的欣赏和演唱,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自主交流的热情。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S.H.E,探讨S.H.E的新歌的主要特点:采用“莫扎特第40交响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主题当作副歌主旋律,大量的管弦乐编曲,让歌曲气势磅礴,古典与流行的绝妙结合。这样的导入,让学生真正感受《不想长大》的这首流行歌曲的主要特点,也引出了古典音乐的话题,以及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莫扎特”。
然后,教师再播放《莫扎特第40交响曲》,引领学生欣赏。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只乐曲与《不想长大》有什么相似之处?你了解这支乐曲吗?作者是谁?演奏的乐器是什么?等,这样,拉近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距离,让学生从古典音乐产生兴趣,奠定有效课堂的基础。
三、引用流行音乐,培养音乐感受力
作为初中音乐的一线教师都明白,现行的初中音乐教材的编排比较全面,但对于音乐范畴的广泛性而言,难免略显狭窄之遗憾。运用流行歌曲,可以有效填补这个“缺口”、弥补这个遗憾。从这个角度而言,引入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如借助于一些流行音乐,与学生一起探讨多元的音乐风格、了解多种乐器和节奏,师生也获得审美体验,主要还借助于流行音乐,收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
音乐一直被公认为小科、副科,不受学生、家长的重视,尤其是按部就班的灌输教材讲读式的教学方法的沿袭,更让初中音乐以古典和民族音乐为主的课堂,更增添了乏味之感。而融入流行音乐,并注重“知其法”“得其法”,让健康的流行音乐激活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对美的理解,从而提高音乐素养,也逐渐让学生爱上音乐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淑超.对初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的探讨[J].华夏教师,2019(09):79.
[2]杨海英.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05):135-136.
关键词 初中音乐;流行音乐;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6-0185-01
现行初中音乐教材,以民族音乐以及古典音乐为主内容。而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虽然是音乐的精华。但因缺少新潮、时尚,而不受学生的喜欢。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质量,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流行歌曲,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音乐,感悟音乐的历程,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且,融入流行音乐,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丰富课堂内容,激活课堂氛围,从而营建轻松、愉悦的氛围,促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融入流行音乐,提高音乐课堂的问题,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运用流行歌曲,营建愉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动力。要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教学要发揮音乐艺术的魅力,就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激发兴趣,流行歌曲的有效运用,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课件播放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为学生营建浓厚的音乐氛围,让学生通过流行歌曲的欣赏和跟唱,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氛围中,营建愉悦音乐氛围,为音乐课的有效课堂埋下伏笔。如播放校园歌曲:水木年华的《蝴蝶花》《中学时代》等,四个女生的《心愿》,老狼的《睡在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等;播放流行摇滚,如beyond的《光辉岁月》《不再犹豫》《海阔天空》等,曾魏的《那一年》《曾今的你》等,或者播放初中生喜欢唱的歌曲,如《稻香》《阳光总在风雨后》《樱花草》《虫儿飞》等等,这些歌曲的播放,为学生营建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期待。
除此之外,课堂开始的几分钟留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尽情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介绍一些音乐知识、展现一些音乐艺术风采等,既营建音乐氛围,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利于教师挖掘音乐天赋的学生,更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欣赏、鉴赏能力。
二、融入流行音乐,丰富教学内容
无容置疑,多数学生对于流行音乐、流行歌曲是发自内心、出自真心地喜欢,他们课间哼唱的是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回家的路上、校园的任何有学生的地方,总能听到流行歌曲的声音;学生笔记的扉页、笔记的空白处等,只要随手翻阅,也会看到一些流行歌曲精彩的歌词片段,足以折射出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挚爱。以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为主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实际,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巧妙运用,既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也丰富教学内容。
如教学《永远的莫扎特》乐曲的欣赏时,如果教师直接播放这个乐曲让学生欣赏,多数学生会感到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此时,教师需要一点“小心机”,如播放流行歌曲《不想长大》,然后,提出问题: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你会演唱这首歌曲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这首歌曲是谁演唱的?你了解她吗?这些问题串的设计以及《不想长大》的欣赏和演唱,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自主交流的热情。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S.H.E,探讨S.H.E的新歌的主要特点:采用“莫扎特第40交响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主题当作副歌主旋律,大量的管弦乐编曲,让歌曲气势磅礴,古典与流行的绝妙结合。这样的导入,让学生真正感受《不想长大》的这首流行歌曲的主要特点,也引出了古典音乐的话题,以及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莫扎特”。
然后,教师再播放《莫扎特第40交响曲》,引领学生欣赏。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只乐曲与《不想长大》有什么相似之处?你了解这支乐曲吗?作者是谁?演奏的乐器是什么?等,这样,拉近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距离,让学生从古典音乐产生兴趣,奠定有效课堂的基础。
三、引用流行音乐,培养音乐感受力
作为初中音乐的一线教师都明白,现行的初中音乐教材的编排比较全面,但对于音乐范畴的广泛性而言,难免略显狭窄之遗憾。运用流行歌曲,可以有效填补这个“缺口”、弥补这个遗憾。从这个角度而言,引入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如借助于一些流行音乐,与学生一起探讨多元的音乐风格、了解多种乐器和节奏,师生也获得审美体验,主要还借助于流行音乐,收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
音乐一直被公认为小科、副科,不受学生、家长的重视,尤其是按部就班的灌输教材讲读式的教学方法的沿袭,更让初中音乐以古典和民族音乐为主的课堂,更增添了乏味之感。而融入流行音乐,并注重“知其法”“得其法”,让健康的流行音乐激活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对美的理解,从而提高音乐素养,也逐渐让学生爱上音乐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淑超.对初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的探讨[J].华夏教师,2019(09):79.
[2]杨海英.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05):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