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mb_cli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提问艺术呢?
  一、抓住目标,提出问题
  老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应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理清作者思路,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并跳出作者思路的小圈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课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来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诸如要提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的教学效果等都要有通盘考虑。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前,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中徐志摩独具特色的意象欣赏就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于是提出问题:以前学过的诗句中,有写到柳树这个意象吗?它代表什么寓意?学生想到已学诗句,“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惜别怀远的意思。理解“金柳”这一意象就顺理成章了,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个生动的比喻蕴含着什么意思?这一问就“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那河畔的金柳,让他回想起往日偎依柳树下读书的情景。这位“夕阳中的新娘”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让学生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以及“新婚而别”的凄美情景,体会到徐志摩此情此景作别“新娘”的心情。设计这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就能达到欣赏意象这个教学目标。
  二、设置台阶,梯度上升
  比如对于文章的主旨一般很难一下子就分析明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设置一些小问题讲主旨这一大问题具体化,细小化,便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法下爪。在分析《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情感?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巧抓原文重点字句启发引导。
  一般的文章都要些很特殊的句子及字词如总领句、情感句、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眼、诗眼等,若能关注它们并能很巧妙的设置问题,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文章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时我就引用原文“他也真怪”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他也真怪”?找出怪的事情,看能表现他怎样怪的性格特点?学生兴趣很高,找了很多怪事,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总结的很全面。再比如《祥林嫂》一文中,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我就巧妙的运用了原文的一句话“还不是穷死的呀”来设置问题: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学生就围绕这个问题深入的展开讨论和思考,祥林嫂的正真死因也渐渐的明晰。
  三、抓住关键,启发思维
  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课堂提问,要抓住内容的节骨眼,将要把握的关键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注意设计问题的角度,力求新颖,使问题提得巧,启发性强,引人深思。提问切忌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分析祥林嫂的人物性格时,鉴赏人物形象是关键,如果直接提问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一下难以概括,或无从下手,打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设计问题时,能抓住祥林嫂四个典型的动作来提问:祥林嫂的“一逃”(逃婆婆逼嫁),“一撞”(不愿改嫁),“一捐”(怕死后两夫争执),“一问”(有无灵魂、地狱),说明她是对封建礼教的态度?这样设疑,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又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證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总是会免不了滔滔不绝,免不了不吐不快,免不了担心讲得太少学生不明白。今天通过网络视频听专家讲课,使我找到了自己课堂上的许多不足之处。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一切都应当围绕学生,为了学生。学生需要的是哪一部分知识,学生究竟想要老师解决哪些疑难?这些不是教师能够决定的,学生的需要才是教师讲课的方向。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思考方式,这些教师都了解吗?如果不了
期刊
翻转课堂的最大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理性地观察和分析课堂,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合作”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学校经讨论就“如何进行合作交流”达成以下共识:合作交流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含五个环
期刊
摘要:英语作为中学课程的一门主课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由于师资不足,教学条件不佳,环境等因素,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不令人满意,甚至很差,特别是学生的口语水平更是令人失望。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提高中学生的口语水平是最佳选择。  关键词:口语教学 在说中学 在学中说 习惯  一、 问题提出  在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英语成绩差,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很差。学生的口语水平更是令人失望。有一个关于
期刊
习惯是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在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或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自发主动的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的作用是巨大的,一位体育名家曾说过: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
期刊
论文摘要:面对课改,我们教师要快速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了解小学语文的特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现代的教学手段,还要了解七年级语文学生是怎么学的,衔接好初中语文教学,使我们学生能有良好的后系后续发展。  关键词:课改 素质 渗透 衔接 观念 角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
期刊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形象等),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八类: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期刊
一家人正在吃梨,突然发现有几个梨烂了。我拿起一个烂梨,一刀一刀,把腐烂的部分削去,递给小外甥。小外甥摇了摇头,说,我不吃烂的。我说,我已经把烂的都削去了,没事的。他没有再说话,伸手去拿没有烂的梨。我伸手把他挡住,说,先把这些烂的吃掉,否则没地吃。小外甥撒娇地说,不吃就不吃。姐姐说,让他吃好的吧,这些坏的,我们慢慢吃就行了。我白了姐姐一眼,然后若无其事地吃着烂梨,嘴里还说道,嗨!这梨,真甜,嘎嘣脆!
期刊
作文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因而导致他们的写作能力相当低下。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期刊
填空题是数学考试重要的命题形式之一,和其他形式数学题目的解答一样,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及相关的数学基本技能,如计算、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但是填空题忽略了解题过程,要的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同一个填空题,可能用不同的方法都能得到答案,但其繁简程度可能却大不相同。下面通过一个實例说明填空题的答题技巧。  本题所要考察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识本身并不复
期刊
近年新课标地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秉承了多年来的理综试卷特点,充分考虑到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依据《教学大纲》确定了考试范围,以考查学科内综合为主,突出对化学学科重点知识考查,全面考查化学学科能力,注重学科内各种知识板块的综合考查,考查内容注重依托教材联系实际。下面我们高考化学备战策略展开分析。  一、对高考命题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把握命题走向  从各地高考来看,试题难度并不大,对元素化合物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