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爱因斯坦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想象力既然如此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借助标点,激活想象
省略号具有表示列举省略、内容省略等作用。抓住课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或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合理想象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课文《穷人》中这句话“‘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桑娜说话结巴,欲言又止,暗示着其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她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感受到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交融的感人情景。
二、利用“空白”,开启想象
所谓空白,主要是指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教学时应该是“导”,引导学生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而弥补起来,可使之具体化、深刻化,如教学《少年闰土》,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我”的肖像,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我”的生活经历来想象,显然,经过这一填补处理,增进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认识。
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是能发现“空白”的。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激起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就是既培养其再造想象,又培养其创造想象能力。这里还以《穷人》的教学为例,“你瞧,他们在里啦,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吗?学生读到这里会思索故事的结局如何。这里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前文的内容,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么样?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各抒已见,解说这一空白。课后,学生还续编出故事《两个孩子来到桑娜家以后》。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运用朗读,点燃想象
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才能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领悟与积累。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教学《丑小鸭》一课,对丑小鸭的几次磨难,教师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齐声读……在学生眼前展现丑小鸭孤独、悲伤的一幅幅情景,点燃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巧用插图,诱发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何况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故此,深得学生的喜爱。教师在指导学生学课文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插图,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利用插图,选择古筝曲配乐朗诵,学生一边欣赏乐曲,一边凝视着插图,仿佛不是置身于课堂,而是置身于山、水、彩云、猿声、小船的美景中,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学生跃跃欲试,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这样,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画外的音,更好理解诗意。利用插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还诱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连词成段,放飞想象
小学生喜欢新奇、富于挑战性的东西,词语连缀成段、一方面能给学生想象的能动空间,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无尽的创意。如:出示“沙滩、电脑、长椅、儿童”几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编故事,指导时,要求学生理解这几个词的意义及联系,再让学生用上这几个表面看来牛马不相及的词语,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在学生的脑海里幻化出一个个構思精巧富于创意的个性化故事来:
六、编写童话,开启想象
小学生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他们的想象往往比较独特。在他们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针对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编写童话。例如:出示几种不同的小动物,让学生想象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编写一篇童话。”开放式的题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他们的想象会更活跃,用各种大胆、新奇的想象,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愿望和情趣。
七、创设情境,训练想象
先设计一个有趣的情景,例如教师先让大家用肥皂水吹泡泡,比赛谁吹的又大又多,然后问:“泡泡像什么?如果把泡泡当作人可以编出哪些故事等。”在情境的刺激下学生浮想联翩,编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他们用积累在大脑中的词汇来表述自己的想象。通过这样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我们必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想问题,不过,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都必须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知识为基本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真情实感地,恰如其分地想象出丰富的内容,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爱因斯坦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想象力既然如此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借助标点,激活想象
省略号具有表示列举省略、内容省略等作用。抓住课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或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合理想象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课文《穷人》中这句话“‘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桑娜说话结巴,欲言又止,暗示着其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她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感受到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交融的感人情景。
二、利用“空白”,开启想象
所谓空白,主要是指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教学时应该是“导”,引导学生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而弥补起来,可使之具体化、深刻化,如教学《少年闰土》,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我”的肖像,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我”的生活经历来想象,显然,经过这一填补处理,增进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认识。
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是能发现“空白”的。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激起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就是既培养其再造想象,又培养其创造想象能力。这里还以《穷人》的教学为例,“你瞧,他们在里啦,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吗?学生读到这里会思索故事的结局如何。这里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前文的内容,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么样?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各抒已见,解说这一空白。课后,学生还续编出故事《两个孩子来到桑娜家以后》。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运用朗读,点燃想象
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才能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领悟与积累。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教学《丑小鸭》一课,对丑小鸭的几次磨难,教师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齐声读……在学生眼前展现丑小鸭孤独、悲伤的一幅幅情景,点燃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巧用插图,诱发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何况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故此,深得学生的喜爱。教师在指导学生学课文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插图,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利用插图,选择古筝曲配乐朗诵,学生一边欣赏乐曲,一边凝视着插图,仿佛不是置身于课堂,而是置身于山、水、彩云、猿声、小船的美景中,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学生跃跃欲试,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这样,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画外的音,更好理解诗意。利用插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还诱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连词成段,放飞想象
小学生喜欢新奇、富于挑战性的东西,词语连缀成段、一方面能给学生想象的能动空间,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无尽的创意。如:出示“沙滩、电脑、长椅、儿童”几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编故事,指导时,要求学生理解这几个词的意义及联系,再让学生用上这几个表面看来牛马不相及的词语,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在学生的脑海里幻化出一个个構思精巧富于创意的个性化故事来:
六、编写童话,开启想象
小学生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他们的想象往往比较独特。在他们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针对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编写童话。例如:出示几种不同的小动物,让学生想象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编写一篇童话。”开放式的题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他们的想象会更活跃,用各种大胆、新奇的想象,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愿望和情趣。
七、创设情境,训练想象
先设计一个有趣的情景,例如教师先让大家用肥皂水吹泡泡,比赛谁吹的又大又多,然后问:“泡泡像什么?如果把泡泡当作人可以编出哪些故事等。”在情境的刺激下学生浮想联翩,编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他们用积累在大脑中的词汇来表述自己的想象。通过这样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我们必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想问题,不过,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都必须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知识为基本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真情实感地,恰如其分地想象出丰富的内容,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