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教授和他的“卫星”生活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d_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7岁结婚,42岁时爱人才调到身边,妻子从厦门来到郑州,原本想过一段安稳日子,不曾想许教授仍是“两脚不沾地”,把家当“旅馆”。理解他的老伴叹道:“他把心思全都用到了教学科研上,要是有一天真正让他离开了教学和科研,他非得大病一场不可。”
  
  河南,郑州。2009年12月16日。我们应约来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采访该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教授。
  在已显“老态”的专家楼里,我们见到了许其凤院士,他在门口十分谦和地和我们打着招呼,我们的第一直觉:这是一位忠厚的长者。就在许院士简朴的客厅里,看着许院士厚厚镜片后那双清澈的目光,听着他那明快的语音,我们进行着对大师的采访。
  
  倾情三尺讲台 桃李芬芳
  
  一生都在研究卫星导航定位的许其风,对“定位”两个字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卫星需要定位,人生更需要定位。许其凤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定位,那就是站好“三尺”讲台,当好一名教员,为军队培养更多的测绘人才,推动测绘事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这一“定位”,许其风教授在这个“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半个多世纪。
  许其凤讲的都是深奥的理论课,可学员却说,许教授讲课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把所有的学员情绪都调动起来了。可他们哪里知道,许其凤刚上讲台时也和所有新教员一样尴尬过,看到台下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背了好几天的课,却是死活倒不出来。从此,他下了狠心,每天都早早起来,到一个没人的角落大声地朗读报纸,练习普通话,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语言简练、明确。为了能讲好课,许其凤还自学过教育心理学、形式逻辑学等许多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其凤讲的课成了学生们的最爱。
  有人把教员比成演员,上了台别忘记台词就行了,可许其凤却认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教员同时也必须是好的编剧和导演。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许其凤教授敏锐地觉察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军事应用上的潜在价值,他就着手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当时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就很难占领制高点。许其凤教授决心弥补这一空白,梳理、推敲,那时,他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满脑子都是GPS问题。在简陋的宿舍里,教授迎来了一个个黎明之后,《GPS导航与精密定位》专著出版了,该书成为国内测绘专业和研究生最早的专业教材。他也在国内率先开设了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课程,开始着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授用行动给弟子们树起了榜样。2003年夏天,为了掌握关键数据,他和他的弟子们选择了一个车流量较大的立交桥作为实验点,一辆辆急驰而过的车辆成了天然的动态目标,立交桥受温差、载重量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扭曲变形之中。他们顶着地表高达50摄氏度的高温,白天在桥上观测,晚上回到教研室进行数据处理。一个多月的风吹雨淋、烈日暴晒,“GPS”检定场项目中动态测量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了。
  转眼间,五十多年过去了,许教授在“三尺讲台”上播撒着智慧的种子。一批批学员挥挥手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也在一次次送别学员的挥手间,白发爬上了许其凤的鬓角。
  在学生的眼里,许教授更像个兄长、长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在他的引领下,他的学生大多都已成为这个行业的技术骨干,30多人跨进专家级行列。
  2005年初,许其凤教授的许多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为他过69岁的生日,那场景至今还让教授有点动容。让教授感动的不仅是天寒地冻的季节他们大老远跑过来看望他,更重要的是教授看到他的学生一个个都有了出息,他们当中有的成了空间测量领域的专家、教授,有的成了学科带头人、挑起了学科发展的重任。看着这些栋梁之才,教授感到心里热乎乎的!醉心科研攻关硕果盈枝
  海湾战争爆发后,许教授密切关注着这场“一边倒”的战争,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他寝食难安。那时,新一代导航系统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如何建都是个未知数,而他也步入了花甲之年,就是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能不能取得成果,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尽管如此,他还是下决心去攻克这个难题。
  这一次忘情投入,花去了教授近IO年的光阴。
  由于这个课题当时没有立项,也没有经费支持,所有的事情只能一个人去干。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他常常到外地调研、工作,常常一待就是两三个月。有时他回到学院,就有人和他开玩笑:“老许,你又来郑州出差了。”
  经过考察论证,许其凤教授提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设想。为了得出最精确的数值,他用计算机仿真计算不同卫星的利用率、我国的可跟踪弧段、卫星定轨精度,然后对这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经过大量的计算对比和反复的论证分析,他得出导航卫星利用率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依此设计了既满足我国近期需求、又可进一步发展,既规避了技术风险又可节省建设经费的卫星星座设计方案,该方案最终被工程采用,为国家节约资金数十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许其凤就这样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局部地区可以实现GPS卫星精密定轨,为我国开展高轨卫星精密定轨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致力于理论探索的同时,他还在国家重大工程中担当重任,对卫星导航等高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许其凤教授先后参加完成了全国GPS一级网的布测、主持完成了中苏(俄)边境GPS联测等重大工程建设;作为专家组专家,他参加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等大型工程建设的总体方案设计和立项论证-他提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与全国GPS一级网联测以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技术方案,后经国家测绘局倡议,启动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建设工程,他还瞄准实战需要,成功地把卫星导航技术引人武器装备,解决了远程武器机动发射的快速测量保障问题,主持完成了我国首座海外卫星跟踪基地测量的技术设计和方案论证;运用首创的CCD矢量较差动态摄影定位理论和方法,建成了我国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精度动态定位检定标准,为我国发展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导航性能综合检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崇尚淳朴自然 淡泊名利
  
  许教授27岁结婚,42岁时爱人才调到身边,妻子从厦门来到郑州,原本想过一段安稳日子,不曾想许教授仍是“两脚不沾地”,把家当“旅馆”。理解他的老伴叹道:“他把心思全都用到了教学科研上,要是有一天真正让他离开了教学和科研,他非得大病一场不可。”
  在采访许院士过程中,我们留意到许教授家里的摆设,一个长条沙发占据了客厅的大部分空间,一个十分普通的玻璃茶几上放着给我们倒的开水杯,老式木质办公桌上是 一个半新不旧的彩电,普通的水泥地板有几张老式的桌椅。对于这些“落伍”的摆设,许院士平静地笑了笑,“多少年了,我和他们朝夕相处,已经习惯了”。许院士崇尚淳朴自然,淡泊名利。“动乱”的年代,测绘学院建制一度被取消,许教授曾远离自己钟爱的“三尺讲台”和测绘事业,这期间,他当过工人,参加过各种繁重的劳动。艰苦动荡的生活,使教授养成了随遇而安的个性。i994年老伴退休后,因为要回老家照顾高龄老母,他们又开始了第二次的两地分居生活。教授对生活要求不高,在醉心科研攻关时,他说,有地方吃饭就行了。学院领导就专门给他开了小灶,可他总是错过开饭时间,当他匆匆忙忙赶到饭堂时,开饭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他只得回去吃方便面。就是这样的日子,教授也过得有滋有味。
  过好日子的机会不是没有,可他却一次次错过。1985年,应邀在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许其凤,以中国专家精湛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博得了奥地利国家人卫站站长的赞赏。当这位站长以别墅、小轿车、高薪、优越的科研条件盛情邀请他留奥发展时,许其凤教授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而当时他的月薪还不足150元。他不是不想过好日子,可他觉得祖国更需要他,他说,我是祖国培养的,岂能有了点本事就光顾着自己过好日子?1991年,厦门某所学院了解到他的子女都在厦门。老伴也即将退休回厦门后,向学院发了商调函,聘请他到该院任通讯导航系教授。高额的工资、宽敞的住房,特别是能和家人团聚,确实让他有点心动。但是,当时正值我军首次利用GPS技术施测全国一级网、进行边境勘测,他参加了总体方案设计、技术人员培训、施测指导和数据处理等工作,所指导的3名研究生也参加了这项工程。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展和研究生的培养,他毅然放弃了这次调动机会。事后有人说:干得越多、越好,调动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可他认为,工作调动不成对个人来讲是个遗憾,但假如在国家需要他发挥作用时却没有发挥出来,那才是最大的遗憾。
  当选院士后,许其凤教授仍然坐在自己客厅那80年代后期购置的,已显得十分陈旧的沙发上,指导前来请教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弟子们看到教授十分清贫和孤寂,就合起来给他买了台大一点儿的电视,可他却很少有时间打开电视机看上一眼。许院士说自己已过了花甲之年,尽管仍壮心不已,但迟早要退出工作岗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培养好事业的接班人是摆在他面前的重要使命。他说,他要把主持和承担的一些科研项目,大胆地交给年轻人去完成,自己仅在技术上把下关,当个配角,力争通过完成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醉心教学和科研时,他说,虽苦点,但却很快乐,看到一批批学员成为栋梁,看到一项项工程经他努力而完美,他常常怡然自得。
  年过70的许院士,生活上非常达观和积极。他说,如果再给他20年,他就干到90岁如果再给他30年,他就干到100岁。
  
  责任编辑 毛毛雨
其他文献
A(ai)爱拼才会赢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敢打敢拼才有希望和机会,在军营里要被人肯定为“人才”,不拼是根本不行的。  B(bao)宝剑锋从磨砺出  十年磨一剑,许多军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止奋斗十年,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只有被岁月磨砺过的人才能明白。  C(cheng)乘风破浪会有时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了远大的志向后,还需要趁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地去实现
期刊
“我们眷恋祖国的蓝天,因为奉献的价值在那里实现;我们深情地俯瞰大地,因为那是母亲的怀抱;把翅膀练得更强硬吧,年轻的蓝天女儿飞得更高更远!”    1948年12月,我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山区一个贫农家里。父亲岳志刚13岁就被迫到黑山煤矿当矿工,解放后进入泰安县铁工厂当工人,曾当选山东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1956年被评为全国工业劳动模范,进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后来,父亲担任泰安县民政局长期
期刊
余旭在日记里写到:“每个人的青春乐章中,总会留下动人的旋律和音符。女军人、女飞行学员,是我在自己生命乐章中留下的一笔,我期待在飞翔之路上能多添几笔,把每一笔都当作书签,收藏在我生命的每一页中。”    她总是充满自信,她的孔雀舞跳遍了东北三省,被称为“黑土地上的金孔雀”。  “女飞行员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这里面包含首长的期望,亲人的嘱托,同学的祝福。接受鲜花和掌声的时候,你们更应明确自己的职责,选择
期刊
李东东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1971年入伍,从军5年。作者学识渊博,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尤以诗赋见长。春节前,作者创作了《八一赋》,表达了难忘的军旅情怀。现发表作品一组,以飨读者。    八一赋    巍巍华夏,历五千载波飞云涌;熠熠神州,经十万阵雨骤风狂。煌煌盛世,看六十年人民中国,莽莽铁军,护十三亿百姓安康。  飘我军旗,红自南昌。忠诚之旅,党指挥枪。一九二一,岁次辛酉,嘉
期刊
心理个案:知道别人比自己好心里就特别难受    近日,署名“卓越”的战友在留言中写道:“胡干事你好,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上进的人,从小到大,我都希望自己做得比别人好。从上小学开始,我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军校,让同学们很羡慕。走上军官的岗位,我也表现突出,成绩也取得了不少。但是我就是开心不起来,因为我总在比较。高中时的好友成绩没有我好,能力没有我强,可是现在已经当上了大公司的部门
期刊
腰肌损伤的防治  田洪军    小孙身高体壮喜爱运动,是队里有名的大力士。凡是力量性的运动他肯定是主力,在同学心目中他就是力量的代言人。可强者也有脆弱的时候,在一次拔河比赛后他感觉腰部有些疼痛。以为是累的歇一歇就好了,可两天过去了,疼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了。这两天,抬腿穿裤子和弯腰系鞋带都困难了,他这才来就诊。他给我讲述了拔河比赛前后的过程。我说,你腰痛的原因是你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就投入到剧
期刊
射击考核,报靶员为顾领导“脸面”,故意虚报环数,糊“面子靶”,这事在不少单位常见,刚任部队长时,我也差点让“面子靶”忽悠了,多亏5颗子弹帮我解了谜……“面子靶”事小,“战斗力”事大,部队抓训练就要实打实,不能顾了情面丢了作风,失去战斗力。    我刚上任部队长时,团里组织实弹射击考核,要求常委和机关人员全部参加,主要是检验大家的训练水平。作为新任团主官,我有十足的把握在手枪射击时打个优秀,因为我是
期刊
在组织科任干事时,面对许多大学生干部,我曾经自卑地产生过“向后转”的念头,能从一名中专生走到团队主官岗位,是“高中生”主任给了我自信,后来我却发现……尽管主任的学历在我心中是个谜,他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啥学历,成才靠努力!    那年夏天,我从连队副指导员岗位调到旅政治部组织科任副连职干事,刚到机关不久,主任王德波就交代我写一篇关于组织建设的材料。为了把这篇材料写完美,我翻阅了大量书籍,并找
期刊
若你没当过兵,那份对军装的依恋,你自然无从体会,倘若你当过兵,而且是一个有着长年军龄的军人。那份感情你真的能忘怀吗?  那段时间里,不知怎么了,和人谈起往事。总好说:“我当了26年兵啊。整整26年哪!”——简直成了口头禅了。  一次与一位挚友聊军旅经历,这口头禅又脱口而出。他立即伸出一只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弯向掌心。大小拇指分向两边。那意思就是:我都听了六遍了。  我一脸尴尬。  然而。有些事虽已日
期刊
提起“方琼”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是谁。但是如果说《全家总动员》里那个娃娃脸的漂亮女主持,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哦,她就是方琼啊!而号称是“苦孩子出身”的她,平时不出镜时。就喜欢穿休闲装,原因是“正装太拘束”。直到今天,当过兵的方琼依然认为:“还是穿军装好。”她念念不忘的是在某师服役的日子里。    最近,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正在做一期关于方琼的专题。许多好友见到方琼后,都会为此和她开玩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