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被称为中国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元年,自09年7月以来,云南、贵州、广东等地政府建立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制度在通过网络发布权威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媒体;新闻发言人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38-01
一、网络新闻发言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工作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形成了强大的民意场。如“云南躲猫猫事件”、“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新余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等,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通过网络被迅速炒热、放大。面对网络传播的优势及强大的网络民意,政府机关开始重视这一新兴的舆论平台,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随之产生。
网络新闻发言人不是对传统新闻发言人的简单复制,其任务是帮助政府实现从被动应对网络到主动与网民沟通的转变。与传统新闻发言人工作相比,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工作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交流对象不同。传统新闻发言人是面对面地与数量有限的媒体记者交流,而网络发言人则是要与数量巨大的网民交流。
二是交流方式不同。网络传播的隐匿性、互动性使许多平民百姓通过互联网络有了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渠道,网络民意表达、监督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
三是问题反馈期限不同。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新闻发言人可以有一定的准备和缓冲时间。而网络新闻发言人则是全天候的新闻发言人,必须随时准备回答网民提问,并在第一时间内通报处理结果。
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民主政治意义
网络新闻发言人被看作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在网络媒介上的延伸,它和传统的新闻发言人有着共同的特质:代表特定的社会组织传达和发布特定新闻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开。
而网络媒介的多重特性决定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和传统新闻发言人的诸多区别。网络新闻发言利用网络媒介将传播五要素整合:传播者的专职化能有效搜罗信息,及时掌握舆情,为政府取得舆论的主动权;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得网络新闻发言人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
(一)网络新闻发言人成为上情下达的有效途径
网络新闻发言人更加关注个体所表达的权利。传统的新闻发布活动中,参与人更多强调的是新闻发言人及其所代表的政府部门与新闻界,公众的地位有时被忽略,公众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政府信息从决策到发布到讨论的旁观者、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二)真正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直接沟通
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与公众面对面,互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实现了最直接的沟通。尽管一些公众在表达意见时的夸张、虚假等成分也容易造成新的拟态环境,但网络作为单纯的信息传输器就相对客观,误差也会减小很多。
三、网络新闻发言人局限性
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新闻发言人在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制度层面还是人为因素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一)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近年来,政府在如何回应网络民意诉求、与民意形成公开互动方面,并没有制度化的举措。一些地方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专业化水准来看,仍有一定距离。
(二)阐述事实不明
不少网络新闻发言人仍摆脱不掉传统发言思维,经常抱有一种遮蔽、掩盖的心理,以图缩小事件的影响范围。这样反而对其形象和政府的形象有所损害。
(三)信息反馈时效性差
一些网络新闻发言人主动性和责任心不强,主动回复意识不够,往往只是作出被动的响应,不能起到舆论导向作用。
(四)交流沟通不平等
一些网络新闻发言人“官本位”观念严重。在回复网民言论时,发言方式很难被网民接受,官话、套话太多。在回复网民意见时,没有与网民进行真诚、平等的讨论,没有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真实看法,无法与网民形成充分的互动。
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建设
网络新闻发言人应设立专业人员担任,而不是现在大多地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兼职”状态。网络新闻发布制度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必须实行问责制度。
(二)加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
网络新闻发言人除了掌握基本的网络掌控能力外,良好的新闻素养、坚定的政治立场、极强的政治敏感性也是做好工作的必备素质。
(三)阐述事实要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阐述事实就是要坚持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网民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第一期待。网络新闻发言人不能简单地传递官方态度,而是要将事实的原委告知公众,及时、准确、透明地发布权威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回应社会关切,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对于有些网民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果实在不能马上解答,也应采取不推诿、不遮掩的态度,积极应对,争取谅解与支持。
(四)網络新闻发言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对部分网民一些过于偏激或是缺乏理性的谩骂、指责,需要较高的宽容度。明确自身定位,主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化的进程中,发言人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媒体;新闻发言人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38-01
一、网络新闻发言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工作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形成了强大的民意场。如“云南躲猫猫事件”、“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新余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等,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通过网络被迅速炒热、放大。面对网络传播的优势及强大的网络民意,政府机关开始重视这一新兴的舆论平台,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随之产生。
网络新闻发言人不是对传统新闻发言人的简单复制,其任务是帮助政府实现从被动应对网络到主动与网民沟通的转变。与传统新闻发言人工作相比,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工作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交流对象不同。传统新闻发言人是面对面地与数量有限的媒体记者交流,而网络发言人则是要与数量巨大的网民交流。
二是交流方式不同。网络传播的隐匿性、互动性使许多平民百姓通过互联网络有了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渠道,网络民意表达、监督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
三是问题反馈期限不同。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新闻发言人可以有一定的准备和缓冲时间。而网络新闻发言人则是全天候的新闻发言人,必须随时准备回答网民提问,并在第一时间内通报处理结果。
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民主政治意义
网络新闻发言人被看作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在网络媒介上的延伸,它和传统的新闻发言人有着共同的特质:代表特定的社会组织传达和发布特定新闻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开。
而网络媒介的多重特性决定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和传统新闻发言人的诸多区别。网络新闻发言利用网络媒介将传播五要素整合:传播者的专职化能有效搜罗信息,及时掌握舆情,为政府取得舆论的主动权;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得网络新闻发言人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
(一)网络新闻发言人成为上情下达的有效途径
网络新闻发言人更加关注个体所表达的权利。传统的新闻发布活动中,参与人更多强调的是新闻发言人及其所代表的政府部门与新闻界,公众的地位有时被忽略,公众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政府信息从决策到发布到讨论的旁观者、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二)真正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直接沟通
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与公众面对面,互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实现了最直接的沟通。尽管一些公众在表达意见时的夸张、虚假等成分也容易造成新的拟态环境,但网络作为单纯的信息传输器就相对客观,误差也会减小很多。
三、网络新闻发言人局限性
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新闻发言人在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制度层面还是人为因素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一)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近年来,政府在如何回应网络民意诉求、与民意形成公开互动方面,并没有制度化的举措。一些地方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专业化水准来看,仍有一定距离。
(二)阐述事实不明
不少网络新闻发言人仍摆脱不掉传统发言思维,经常抱有一种遮蔽、掩盖的心理,以图缩小事件的影响范围。这样反而对其形象和政府的形象有所损害。
(三)信息反馈时效性差
一些网络新闻发言人主动性和责任心不强,主动回复意识不够,往往只是作出被动的响应,不能起到舆论导向作用。
(四)交流沟通不平等
一些网络新闻发言人“官本位”观念严重。在回复网民言论时,发言方式很难被网民接受,官话、套话太多。在回复网民意见时,没有与网民进行真诚、平等的讨论,没有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真实看法,无法与网民形成充分的互动。
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建设
网络新闻发言人应设立专业人员担任,而不是现在大多地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兼职”状态。网络新闻发布制度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必须实行问责制度。
(二)加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
网络新闻发言人除了掌握基本的网络掌控能力外,良好的新闻素养、坚定的政治立场、极强的政治敏感性也是做好工作的必备素质。
(三)阐述事实要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阐述事实就是要坚持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网民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第一期待。网络新闻发言人不能简单地传递官方态度,而是要将事实的原委告知公众,及时、准确、透明地发布权威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回应社会关切,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对于有些网民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果实在不能马上解答,也应采取不推诿、不遮掩的态度,积极应对,争取谅解与支持。
(四)網络新闻发言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对部分网民一些过于偏激或是缺乏理性的谩骂、指责,需要较高的宽容度。明确自身定位,主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化的进程中,发言人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