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师生、文本间的横向和纵向的交流,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以及在读文章时的语言交流与碰撞,是一种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而一些教师往往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去品味、去感悟的时候,越俎代庖,替代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其实,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多一些等待,往往会更精彩!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学生通过思考能自己寻求到答案的问题或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他答案,势必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熄灭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散的火花。等待,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等待,能让学生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等待,能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一、“不求甚解”——等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不理解的词和句,不同的老师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一些浅显的可以让学生即时解决,而一些含义深刻的、涉及到作者或写作背景的,或是需要联系后文的,则可以让学生等待片刻,先来个“不求甚解”,待到水到渠成之时再来回味,则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课例] 《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指读第二句)
师:在这一句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我不理解什么叫“高洁”?
师:有哪一位小朋友能来说一说“高洁”是什么意思吗?
生1:我觉得“高洁”就是很高大。
生2:就是说松树很清洁。
[思考]其实,在这儿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高洁”,最多只能说出它的字面意思,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如果此刻老师一定要牵强附会地进行讲解的话,学生最多也只能一知半解。因此,教者机智地让学生先等待着。
(教学继续,师简单介绍有关陈毅几则小故事)
师:听了老师的介绍,能说说你觉得陈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生1:我觉得陈毅很坚强。
生2:我觉得陈毅很勇敢。
生3:陈毅不怕困难。
师:像陈毅将军这样勇敢、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就可以用刚刚我们诗中学到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
生(齐声说)高洁!
[思考]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具化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透过现象抓本质,即体现了抽象——形象——抽象的发展过程。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即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解码,教师却急着执行自己的教案。其结果是老师所讲的、学生所读的都没有成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在本课“高洁”一词的理解中,教者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背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而且印象深刻。这。不能不说是教师机智等待的结果。
二、变序教学——等待是为了更深的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希望带给学生自己的理解,希望学生能和自己一起与文章产生共鸣,一起心驰神往,但往往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这种愿望常常会在某一环节停滞,有时甚至出现冷场,犹如乌云遮月,让人不快。但只要你耐心等待,终会有拨开乌云的时候,此刻,你会发现,“云破月来花弄影”也别有一番情趣。
[课例] 《2008,北京!》
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两句话(中国赢啦!中国赢啦!)是谁说的?你从这两句话中能感受到什么?谁知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且即使站起来回答的学生也浮于表面,毫无内容。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没关系,我们先来学一学第二自然段吧。”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读懂了这一段的内容,然后我们把重中之重落到了“沸腾”一词的教学上,先讲本意,再讲引申意,最后,我问学生,沸腾的人群情不自禁的喊出了——学生自然而然的接着说:“中国赢啦!中国赢啦!”此刻,再让学生说一说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个个都有话可说了,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人们兴奋的心情;有的说:我们中国真是太不容易了,克服了重重困难,不过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还有的说:我们中国北京的奥运会一定会办得非常成功,因为我觉得“中国赢了!”这句话说的很有力量!
[思考]“文章的顺序并不等于教学的顺序”,文章的段落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却不一定符合学生阅读、理解的逻辑。在以上这个课例中,就是因为学生对于申奥成功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就受到了阻碍,而此时教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作为教者。就应该愿等、能等、会等。
[课例]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师:哲学家的学生不愧是满腹经纶,他们从中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你找到了吗?
生:是“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师:(出示句子)这句话中有两个杂草,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第一个杂草是指真正的野草,第二个杂草是指人们思想上的一些坏思想、坏习惯。
师:具体说说会是哪些坏思想、坏习惯呢?人类的美德又会有哪些呢?
生1:坏习惯有说谎,美德有诚实。
生2:坏习惯有懒惰,美德有勤劳。
生3:坏思想有自私自利,美德有大公无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对应着板书)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要想铲除——,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占据它。
生1:要想铲除说谎的坏习惯,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诚实去占据它。
生2:要想铲除懒惰的坏习惯,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勤劳去占据它。
生3:要想铲除自私自利的坏思想,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大公无私去占据它。
……
师:自己的身上有没有不良的思想、行为,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出示:我想用__________来驱除__________。)
生1:我想用多读书来驱除自己的无知和狭隘。
生2:我想用节约的美德驱除自己浪费的坏习惯。
……
师:这就是哲学家要告诉我们大家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
[思考]即使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这一中心句的理解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学生一开始读到它的时候,教师并没有急于带着学生理解,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句式训练,让学生在说中感悟,在说中读懂。等学生再读这段话的时候,已经完全理解了,一切是那么自然。
三、主题缓行——等待是为了让主题进一步升华
“主题”,即指一篇文章或一堂课的中心主旨。教学时,有的教师善于围绕主题设计教学,意在领悟文章主旨。
当然。主题先行并不是完全不可行,那要看具体的文章,具体的情况,有时,主题的揭示若能等待、缓行,可能效果会更好。
[课例] 《大禹治水》
读题,导入。
师: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用笔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生自读、思考)
生1:我觉得“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句话最令我感动,因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一定吃了很多苦。
师:(简单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吃苦)
生2:我觉得“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这句话最令我感动,因为大禹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十三年没有回家,他肯定很想家,很想念自己的亲人。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舍小家,为大家)
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根据板书回答出大禹是一个能吃苦、能舍小家为大家、还非常聪明的人。
[思考]本课中,教者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了解大禹”设计了连贯而有梯度的问题,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主题的思考不断得到完善,终于等出了对“大禹”精神的理解,等出了对自己心灵的召唤,从而达到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境界!
(责任编辑:梁 媛)
一、“不求甚解”——等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不理解的词和句,不同的老师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一些浅显的可以让学生即时解决,而一些含义深刻的、涉及到作者或写作背景的,或是需要联系后文的,则可以让学生等待片刻,先来个“不求甚解”,待到水到渠成之时再来回味,则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课例] 《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指读第二句)
师:在这一句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我不理解什么叫“高洁”?
师:有哪一位小朋友能来说一说“高洁”是什么意思吗?
生1:我觉得“高洁”就是很高大。
生2:就是说松树很清洁。
[思考]其实,在这儿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高洁”,最多只能说出它的字面意思,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如果此刻老师一定要牵强附会地进行讲解的话,学生最多也只能一知半解。因此,教者机智地让学生先等待着。
(教学继续,师简单介绍有关陈毅几则小故事)
师:听了老师的介绍,能说说你觉得陈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生1:我觉得陈毅很坚强。
生2:我觉得陈毅很勇敢。
生3:陈毅不怕困难。
师:像陈毅将军这样勇敢、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就可以用刚刚我们诗中学到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
生(齐声说)高洁!
[思考]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具化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透过现象抓本质,即体现了抽象——形象——抽象的发展过程。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即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解码,教师却急着执行自己的教案。其结果是老师所讲的、学生所读的都没有成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在本课“高洁”一词的理解中,教者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背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而且印象深刻。这。不能不说是教师机智等待的结果。
二、变序教学——等待是为了更深的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希望带给学生自己的理解,希望学生能和自己一起与文章产生共鸣,一起心驰神往,但往往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这种愿望常常会在某一环节停滞,有时甚至出现冷场,犹如乌云遮月,让人不快。但只要你耐心等待,终会有拨开乌云的时候,此刻,你会发现,“云破月来花弄影”也别有一番情趣。
[课例] 《2008,北京!》
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两句话(中国赢啦!中国赢啦!)是谁说的?你从这两句话中能感受到什么?谁知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且即使站起来回答的学生也浮于表面,毫无内容。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没关系,我们先来学一学第二自然段吧。”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读懂了这一段的内容,然后我们把重中之重落到了“沸腾”一词的教学上,先讲本意,再讲引申意,最后,我问学生,沸腾的人群情不自禁的喊出了——学生自然而然的接着说:“中国赢啦!中国赢啦!”此刻,再让学生说一说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个个都有话可说了,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人们兴奋的心情;有的说:我们中国真是太不容易了,克服了重重困难,不过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还有的说:我们中国北京的奥运会一定会办得非常成功,因为我觉得“中国赢了!”这句话说的很有力量!
[思考]“文章的顺序并不等于教学的顺序”,文章的段落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却不一定符合学生阅读、理解的逻辑。在以上这个课例中,就是因为学生对于申奥成功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就受到了阻碍,而此时教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作为教者。就应该愿等、能等、会等。
[课例]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师:哲学家的学生不愧是满腹经纶,他们从中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你找到了吗?
生:是“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师:(出示句子)这句话中有两个杂草,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第一个杂草是指真正的野草,第二个杂草是指人们思想上的一些坏思想、坏习惯。
师:具体说说会是哪些坏思想、坏习惯呢?人类的美德又会有哪些呢?
生1:坏习惯有说谎,美德有诚实。
生2:坏习惯有懒惰,美德有勤劳。
生3:坏思想有自私自利,美德有大公无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对应着板书)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要想铲除——,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占据它。
生1:要想铲除说谎的坏习惯,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诚实去占据它。
生2:要想铲除懒惰的坏习惯,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勤劳去占据它。
生3:要想铲除自私自利的坏思想,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大公无私去占据它。
……
师:自己的身上有没有不良的思想、行为,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出示:我想用__________来驱除__________。)
生1:我想用多读书来驱除自己的无知和狭隘。
生2:我想用节约的美德驱除自己浪费的坏习惯。
……
师:这就是哲学家要告诉我们大家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
[思考]即使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这一中心句的理解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学生一开始读到它的时候,教师并没有急于带着学生理解,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句式训练,让学生在说中感悟,在说中读懂。等学生再读这段话的时候,已经完全理解了,一切是那么自然。
三、主题缓行——等待是为了让主题进一步升华
“主题”,即指一篇文章或一堂课的中心主旨。教学时,有的教师善于围绕主题设计教学,意在领悟文章主旨。
当然。主题先行并不是完全不可行,那要看具体的文章,具体的情况,有时,主题的揭示若能等待、缓行,可能效果会更好。
[课例] 《大禹治水》
读题,导入。
师: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用笔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生自读、思考)
生1:我觉得“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句话最令我感动,因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一定吃了很多苦。
师:(简单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吃苦)
生2:我觉得“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这句话最令我感动,因为大禹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十三年没有回家,他肯定很想家,很想念自己的亲人。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舍小家,为大家)
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根据板书回答出大禹是一个能吃苦、能舍小家为大家、还非常聪明的人。
[思考]本课中,教者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了解大禹”设计了连贯而有梯度的问题,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主题的思考不断得到完善,终于等出了对“大禹”精神的理解,等出了对自己心灵的召唤,从而达到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境界!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