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li_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倡导积极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等要求,高中数学教学无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也为教师带来了更多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教师应紧跟新课程改革脚步,转变教学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
  一、引言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性的任务,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创新改革,师生一同配合,长期坚持才能达成。有效教学指的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掌握知识,获得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完善教学。笔者为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二、化解教学重难点
  每一堂课都是围绕某一重点或难点展开的,是教学的核心所在。但重难点的教学难度也是最大的,学生们都为此十分头疼。课堂上,教师需要科学的进行教学设计,在突出重难点的同时采用更为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降低学生们学习的难度,快速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如可以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解析几何第二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形台面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讓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在进一步求轨迹方程时。学生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果:但化简却遇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三、恰当选用教学方法
  如今,课堂教学的新方法不断涌现,这使教师在授课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但如何巧妙的将教学手段应用、组合,发挥出最大的实效仍是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针对不同特点的数学知识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不同,必要时还可将数种教学方法综合起来,灵活利用。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注重课堂提问与反馈评价
  课堂上的提问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环节,但同样对教学的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巧妙的提问,完善的反馈和评价,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充足,思维更灵活,学习效率更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和探索空间,突出他们的课堂主体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提出问题: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出PF1-PF2=常数(小于F1F2)后,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思考: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上述问题在椭圆的概念中已经研究过了,学生自然会去探索,会自己去发现,从而能更加深刻理解和记住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五、结语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和学生的一同提高与发展。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青.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44.
  [2]唐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7:61+63.
  [3]唐丽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9:63.
  [4]庞兵.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3,09:89.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今中国社会,教育的主体依旧是应试教育,数学是其中必学的一门,在我们的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高中,学生会比较有压力,而在这时数学在考试中有很大的主导作用,因此我没有必要对高中数学引起重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喜欢上数学,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吧。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当前现状;策略  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每一个孩子的人生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要重视好数学知识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研究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因此,本文重点概述了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方法研究  一、概述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打破常规,因此,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教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练习是巩固学生数学新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但是,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对数学练习的设计存在照搬教材、教辅的现象,这些练习题不但零散,也相对单一,所以对学生的高效练习并不能发挥其重要的辅助功能。在“核心素养”指引下,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要突破单一化格局,要通过向“题组”设计的转化,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由此实现“串珠成链”的效果,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是数学思维培养的初级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是小学阶段中最复杂的,因此需要培养学生自己的数学归纳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不能够再依赖于老师给自己总结知识,要通过自己进行归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数学归纳;能力培养  一、引言  数学这门学科的逻辑性很强,想要学好这门学科,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摘 要:课堂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场所。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课标一方面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本文着重探讨当前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显著问题,并探讨解决策略。  關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显著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
摘 要:想要切实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教师就综合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知水平、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具体教学实际进行了解,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改革,应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尽管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已经有所提升,但是依据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来看,依据学科特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当前,我国初中物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很多因素对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带来了小语种法学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此类人才供求失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小语种法学复合型人才的极度匮乏突出反映了此类人才教育培养教育方面的欠缺,本文结合自身的了解,对于小语种法学复合型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并围绕需求进行了培养策略的论述,希望能够基于需求导向,来对于如何培养小语种法学复合型人才有一个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