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和组织者,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跳出原有应试教育的课堂模式,敢于对学生说“允许”,真正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散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自我选择;自主决策;自我赞赏
现代教育理念表明:教师是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在素质教育面前,它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每名学生的教育. 而数学课堂教学转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发展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动物;是把知识作为思想、方法、技能、情感的综合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而不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记忆.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和组织者,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努力让一切教学活动都置于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和潜在能动作用下展开,以实现在学生身心潜能协调发展下的个体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变课堂教学为一种自然而又生动活泼的发展过程. 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再次创造,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但现在面对激烈的择校机制,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选择传统的传授式学习,从而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阻碍了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 为了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素质,我建议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敢于对学生说“允许”,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探求客观世界的学习观,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做法表现如下:
自主学习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逐渐地把教育教学任务变为自己的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动脑、动口、动手获得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改变他们的被动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1. 允许学生自我选择
学生一进课堂,已经失去了他本能当中所需要的那种不合乎课堂教学规范的自由,已经显得有点拘束. 在这种状态下,教师要适当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给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让学生“自我选择”,在一定范围的要求下做自己想做的,这就给学生一种“心理自由”. 事实表明,巧妙地转化不利因素,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 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每一章的“小结与思考”时,总让学生自己先确定书上的题目能做吗?如能做且愿意做的,就可动笔了;如能做但不愿做的,可以自行编题给同学做或自行解答.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就高涨起来,各干各的事,学生有了一种“自己做主”的体验. 当然,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无法把握较好的评价体系,我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对学生选择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一定时间后,可以让每组代表进行总结. 这样,不仅方式灵活,而且能因材施教.
2. 允许学生自我决策
事实上,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万能的好方法,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 同一种方法,对于这个人来说是简洁的、清晰的,是一种好方法,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情况就并非完全相同,甚至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拿主意,确定适合于自身认识水平的最佳方法. 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我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时,让学生充分地讨论: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到底哪一种好?请举例说明. 结果学生的结论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自己喜欢用算术方法,不管哪种题目,用算术方法都能又对又快;还有一类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求总数、相差数这类(实际是指顺向思维题),用算术方法好,求部分数、每份数、一倍数、份数等这些题(实际是指逆向思维题),用方程解正确率要高,比算术方法好. 没有同学认为绝对用方程好. 我也非常赞赏他们的见解,表扬他们比老师想得还全面,想得好,鼓励他们“自行决策”,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3. 允许学生自我赞赏
学生尊敬老师,崇拜老师,却很少留意自己的闪光点,常常把自己的长处忽略.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找一找自己的优点,说一说自己的长处,想一想自己的成功,使学生自己对自己有个全面的立体的认识,觉得自己能行,不能小看自己. 比如,在每堂课结束之前的3~5分钟,我总会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先静思一分钟,想一想,自己在这一堂课中掌握了哪些知识?自己用的是什么方法?这堂课,自己感到最满意的是什么?我要把我这堂课获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我学会了什么?知道在哪种条件下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然后与同学交流,相互补充. 这样一来,学生感到每个人都有“杀手锏”,“我能行”的信念也深入每个人的心间,自然也就促使学生愿意而且敢于主动参与.
建议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思维的空间,相信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 在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能力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
【关键词】 自我选择;自主决策;自我赞赏
现代教育理念表明:教师是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在素质教育面前,它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每名学生的教育. 而数学课堂教学转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发展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动物;是把知识作为思想、方法、技能、情感的综合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而不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记忆.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和组织者,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努力让一切教学活动都置于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和潜在能动作用下展开,以实现在学生身心潜能协调发展下的个体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变课堂教学为一种自然而又生动活泼的发展过程. 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再次创造,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但现在面对激烈的择校机制,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选择传统的传授式学习,从而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阻碍了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 为了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素质,我建议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敢于对学生说“允许”,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探求客观世界的学习观,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做法表现如下:
自主学习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逐渐地把教育教学任务变为自己的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动脑、动口、动手获得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改变他们的被动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1. 允许学生自我选择
学生一进课堂,已经失去了他本能当中所需要的那种不合乎课堂教学规范的自由,已经显得有点拘束. 在这种状态下,教师要适当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给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让学生“自我选择”,在一定范围的要求下做自己想做的,这就给学生一种“心理自由”. 事实表明,巧妙地转化不利因素,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 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每一章的“小结与思考”时,总让学生自己先确定书上的题目能做吗?如能做且愿意做的,就可动笔了;如能做但不愿做的,可以自行编题给同学做或自行解答.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就高涨起来,各干各的事,学生有了一种“自己做主”的体验. 当然,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无法把握较好的评价体系,我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对学生选择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一定时间后,可以让每组代表进行总结. 这样,不仅方式灵活,而且能因材施教.
2. 允许学生自我决策
事实上,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万能的好方法,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 同一种方法,对于这个人来说是简洁的、清晰的,是一种好方法,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情况就并非完全相同,甚至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拿主意,确定适合于自身认识水平的最佳方法. 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我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时,让学生充分地讨论: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到底哪一种好?请举例说明. 结果学生的结论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自己喜欢用算术方法,不管哪种题目,用算术方法都能又对又快;还有一类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求总数、相差数这类(实际是指顺向思维题),用算术方法好,求部分数、每份数、一倍数、份数等这些题(实际是指逆向思维题),用方程解正确率要高,比算术方法好. 没有同学认为绝对用方程好. 我也非常赞赏他们的见解,表扬他们比老师想得还全面,想得好,鼓励他们“自行决策”,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3. 允许学生自我赞赏
学生尊敬老师,崇拜老师,却很少留意自己的闪光点,常常把自己的长处忽略.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找一找自己的优点,说一说自己的长处,想一想自己的成功,使学生自己对自己有个全面的立体的认识,觉得自己能行,不能小看自己. 比如,在每堂课结束之前的3~5分钟,我总会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先静思一分钟,想一想,自己在这一堂课中掌握了哪些知识?自己用的是什么方法?这堂课,自己感到最满意的是什么?我要把我这堂课获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我学会了什么?知道在哪种条件下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然后与同学交流,相互补充. 这样一来,学生感到每个人都有“杀手锏”,“我能行”的信念也深入每个人的心间,自然也就促使学生愿意而且敢于主动参与.
建议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思维的空间,相信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 在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能力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