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哈佛商学院教授的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管理理论,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为此,我会借助不同的模型或理论让学生从多维度了解一位总经理是如何激发创新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在每堂课上,我们都会审视一家公司,利用这些理论来分析这家公司目前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了达到想要的结果,该采取哪些管理举措。
在最后一堂课上,我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为以下三个问题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第一,我如何确保在职业生涯中感到快乐?第二,我如何确保与配偶及家人的关系成为持续幸福的源泉?第三,我如何确保不陷入牢狱之灾?
有一个理论为第一个问题——我如何确保在职业生涯中感到快乐,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这就是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理论。他认为人生的强大动力并非来自金钱,而是来自学习、在责任中成长、为他人奉献以及成就获得认可。我告诉学生,在进入学术领域之前,我在经营自己的公司时也得出了类似的感悟。那时我会在脑海中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公司的一位经理带着对自己良好的感觉来上班,10小时后,当她开车回家时,因在工作中未被欣赏与重视、才能得不到发挥而深感灰心丧气。我想象了一下,她的自尊受挫后,会如何影响她与孩子们相处。然后,我脑海中的场景快进至另一天可能发生的情形:她带着极大的满足感下班回家,因为那天她学到了很多,自己富有价值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她还参与了一些成功的计划,并扮演了重要角色。于是我就想到,当她带着这样的感觉回到家时,她与配偶及孩子们的相处会愉快很多。
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管理者能够卓越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管理会是最崇高的职业。没有任何一项职业能像管理一样提供如此多的方式来帮助他人学习和成长、承担责任、从成就中获得认可,并对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
制定人生战略
另一套理论有助于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如何确保与配偶及家人的关系成为持久幸福的源泉。该理论涉及战略的定义和执行。其主要观点是,公司战略取决于管理者选择的运营方案类型。如果一家公司的资源分配流程未能妥善管理,那么其结果很可能会偏离管理者的初衷。由于公司的决策机制都是投资于立等可见的项目,在事关长期战略的项目上公司就会投资不足。
自1979年以来,我注意观察了哈佛商学院同班同学的命运,在同学聚会时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不快乐,离了婚或与孩子关系疏远。我可以向你保证,他们没有一个人毕业时打算将来故意离婚或是与孩子疏远。然而,有很多人让这样的事发生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才华和精力时,没有将人生目标放在首位。
哈佛商学院每年从全球精英中招收900名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几乎没思考过他们的人生目标,这实在令人震惊。我告诉学生,哈佛商学院或许是他们深入思考这一问题的最后一次机会。要是他们以为将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这个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人生只会变得压力越来越大:你要还贷款,每周工作70小时,还要结婚生子。
我向学生承诺,如果他们能花些时间理清他们的人生目标,多年以后回首往事时会将此视为在哈佛商学院时最珍贵的发现。如果他们找不到人生目标,他们的人生将会变成没有船舵的航行,并会在艰难的旅途中遭遇重创。
选择并成功地追求一份职业,仅仅是实现你人生目标的一种工具。可若是没有目标,人生会变得空洞无物。
让资源与人生战略相匹配
你如何配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最终决定了你的人生战略。
有很多事情在争夺我的这些资源:我想与妻子建立双方都满意的关系、培养优秀的孩子、为社区做贡献、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并为教会做贡献等。我面临的难题和公司一样——手头资源有限,该如何针对每项“业务”进行配置呢?
你的配置决定有可能让人生变得与你最初的计划截然不同。有时这很好,有些机会会不期而至。但如果资源投入出现失误,结果可能会很糟糕。当我想起有些同学不经意间投资于虚假快乐的人生时,就不由自主地认为,他们的问题皆源于目光短浅。
当人们极度渴望成功时,包括所有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在内,会下意识地将自己额外的半小时或任何一丁点剩余的精力,用到能立竿见影带来成绩的行动上。我们的职业能为我们取得成绩提供最实在的证据。当你推出了一款产品、完成了一项设计、做了一次工作陈述、完成了一次销售、教了一堂课、发表了一篇论文、拿到薪水以及获得晋升时,这些成绩都清晰可见。
然而,当你将时间和精力投资在与配偶和孩子的关系上时,却往往无法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每天都会淘气,你要等到20年后才能骄傲地说:“我培养了一个不错的孩子。”你可以忽视与配偶的关系,日复一日,似乎也看不出事情正在恶化。那些追求卓越的人总是下意识地偏爱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忽视家庭,即便与家人的亲密关系是他们获得幸福感的强大、持久的来源。
如果你研究一下一些商业灾难的根源,就会不断地发现,当事人都有追求快速满足的倾向。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他们的个人生活,就会发现令人吃惊而又发人深省的规律:在他们曾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他们分配的资源越来越少。
营造家庭文化
我教授的课程中有一个被称为“合作工具”的重要模型,其主要内容是成为一名有远见的管理者,而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从理论上说,管理者都知道自己需要敏锐地看清模糊的未来,并不断修正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需要花很大力气说服那些看不到变化的员工,动员他们做好准备并进行合作,以带领公司向新的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一项关键技能,就是知道该使用哪些工具达成合作。
在使用这个模型回答“我如何确保家庭成为幸福的持久来源”这个问题时,我的学生很快发现,家长为了让孩子合作,所采用的最简单工具是权力工具。可当孩子长到十几岁时,权力工具就失效了。此时,家长才开始想到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形成一种家庭文化,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尊重自己的兄弟姐妹,听父母的话,做正确的事。家庭和企业一样,都有自己的文化。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强烈的自尊和自信,从而有能力解决种种难题,就该知道他们不会神奇地在读高中时就获得这些素质。你必须将它们设计进家庭文化中,并很早就开始考虑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些素质。就像员工一样,孩子也是通过完成艰难之事、了解何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树立自尊的。
避免“边际成本”错误
第三个问题——如何永葆诚信,远离牢狱之灾。在人生需要做出对与错的选择时,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使用边际成本理论。我们头脑中有一个声音说:“我知道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不该这么做。但现在情况特殊,情有可原,就这一次,没事的。”“就这一次”错误的边际成本似乎低得永远令人难以拒绝,但你会因此而深陷进去,从不去查看这条道路最后通向何方,也不计算做出这种选择的成本。人们在替自己的不忠和失信行为辩解时,所说的“就这一次”,就源自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原理。
我想在此分享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如何明白“就这一次”可能产生的破坏性的。当年在牛津大学时,我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我们甩掉了所有对手,在那个赛季一直保持胜利。队友是我这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我们打入了类似全美大学生锦标赛的英国联赛,并进入了半决赛。冠军赛被安排在了周日。我16岁时曾向上帝许下诺言,绝不在周日打篮球。因此,我找到教练,告诉他我的难题。他无法相信此事,我的队友也是,因为我那时是球队的首发中锋。每个队友都来对我说:“你得上场,就不能破一次例吗?”
和我一生中的数千个周日相比,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决定。理论上,我确实可以打破一次誓言,然后绝不再犯。但回顾那一次经历时,抵制住“这种情况情有可原,就这一次”的诱惑,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为什么?因为我的一生不断出现情有可原的情况,要是我越线一次,以后就会反复再犯。
我从中得到的教训是,100%坚守原则要比98%坚守原则容易。如果你基于边际成本分析,屈服于“就这一次”,那你就会像我那些同班同学所做的那样,后悔自己的选择。你必须明确所要坚守的原则,并为此设定安全线。
牢记谦虚的重要性
这一点是我在哈佛学院教授有关谦虚的课程时的感悟。我让全班学生描述一下他们所认识的最谦虚的人。结果我们发现,这些谦虚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很强的自尊感。他们知道自己是谁,并对此感觉很好,我们还发现,谦虚不是指要有自我贬低的行为或态度,而是对待他人要尊重。谦虚的人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好的行为。比如,你从不偷一个人的东西,因为你非常尊重那个人;你也从来不对别人撒谎。
在这个世界上,怀有谦虚之心很重要。在你考入一流研究生院之前,几乎你的全部所学均来自那些比你更聪明、更有经验的人,比如你的父母、老师和上司。而当你从哈佛商学院或其他顶级学校结束学业后,你在工作中遇到的绝大多数人或许并不如你聪明。如果你的态度是,只有聪明人才能教导你,你的学习机会将会受限。但如果你拥有谦虚的态度,愿意向每个人学习,你的学习机会将永无止境。通常只有当你真的对自己感觉良好时才会表现谦虚,你也会想要帮助身边的人提升他们的自尊感。我们看到有些人以一种傲慢无礼、颐指气使的方式对待别人,其实他们的粗暴行为说明他们缺乏自尊,这些人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让自己感觉良好。
2009年,我被诊断出罹患癌症,我的人生可能要比预期的短。所幸治疗进展不错,看起来我不会提前结束生命。但这段经历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重要的审视。我很清楚,一些公司应用了我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我知道自己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当我面临这场疾病时,我发现那些影响对我而言微不足道,这真有趣。我由此得出结论:上帝评估我这一生的标准并不是美元,而是我影响到其人生的那些人。
(摘自《发现》)
在最后一堂课上,我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为以下三个问题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第一,我如何确保在职业生涯中感到快乐?第二,我如何确保与配偶及家人的关系成为持续幸福的源泉?第三,我如何确保不陷入牢狱之灾?
有一个理论为第一个问题——我如何确保在职业生涯中感到快乐,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这就是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理论。他认为人生的强大动力并非来自金钱,而是来自学习、在责任中成长、为他人奉献以及成就获得认可。我告诉学生,在进入学术领域之前,我在经营自己的公司时也得出了类似的感悟。那时我会在脑海中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公司的一位经理带着对自己良好的感觉来上班,10小时后,当她开车回家时,因在工作中未被欣赏与重视、才能得不到发挥而深感灰心丧气。我想象了一下,她的自尊受挫后,会如何影响她与孩子们相处。然后,我脑海中的场景快进至另一天可能发生的情形:她带着极大的满足感下班回家,因为那天她学到了很多,自己富有价值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她还参与了一些成功的计划,并扮演了重要角色。于是我就想到,当她带着这样的感觉回到家时,她与配偶及孩子们的相处会愉快很多。
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管理者能够卓越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管理会是最崇高的职业。没有任何一项职业能像管理一样提供如此多的方式来帮助他人学习和成长、承担责任、从成就中获得认可,并对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
制定人生战略
另一套理论有助于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如何确保与配偶及家人的关系成为持久幸福的源泉。该理论涉及战略的定义和执行。其主要观点是,公司战略取决于管理者选择的运营方案类型。如果一家公司的资源分配流程未能妥善管理,那么其结果很可能会偏离管理者的初衷。由于公司的决策机制都是投资于立等可见的项目,在事关长期战略的项目上公司就会投资不足。
自1979年以来,我注意观察了哈佛商学院同班同学的命运,在同学聚会时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不快乐,离了婚或与孩子关系疏远。我可以向你保证,他们没有一个人毕业时打算将来故意离婚或是与孩子疏远。然而,有很多人让这样的事发生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才华和精力时,没有将人生目标放在首位。
哈佛商学院每年从全球精英中招收900名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几乎没思考过他们的人生目标,这实在令人震惊。我告诉学生,哈佛商学院或许是他们深入思考这一问题的最后一次机会。要是他们以为将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这个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人生只会变得压力越来越大:你要还贷款,每周工作70小时,还要结婚生子。
我向学生承诺,如果他们能花些时间理清他们的人生目标,多年以后回首往事时会将此视为在哈佛商学院时最珍贵的发现。如果他们找不到人生目标,他们的人生将会变成没有船舵的航行,并会在艰难的旅途中遭遇重创。
选择并成功地追求一份职业,仅仅是实现你人生目标的一种工具。可若是没有目标,人生会变得空洞无物。
让资源与人生战略相匹配
你如何配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最终决定了你的人生战略。
有很多事情在争夺我的这些资源:我想与妻子建立双方都满意的关系、培养优秀的孩子、为社区做贡献、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并为教会做贡献等。我面临的难题和公司一样——手头资源有限,该如何针对每项“业务”进行配置呢?
你的配置决定有可能让人生变得与你最初的计划截然不同。有时这很好,有些机会会不期而至。但如果资源投入出现失误,结果可能会很糟糕。当我想起有些同学不经意间投资于虚假快乐的人生时,就不由自主地认为,他们的问题皆源于目光短浅。
当人们极度渴望成功时,包括所有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在内,会下意识地将自己额外的半小时或任何一丁点剩余的精力,用到能立竿见影带来成绩的行动上。我们的职业能为我们取得成绩提供最实在的证据。当你推出了一款产品、完成了一项设计、做了一次工作陈述、完成了一次销售、教了一堂课、发表了一篇论文、拿到薪水以及获得晋升时,这些成绩都清晰可见。
然而,当你将时间和精力投资在与配偶和孩子的关系上时,却往往无法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每天都会淘气,你要等到20年后才能骄傲地说:“我培养了一个不错的孩子。”你可以忽视与配偶的关系,日复一日,似乎也看不出事情正在恶化。那些追求卓越的人总是下意识地偏爱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忽视家庭,即便与家人的亲密关系是他们获得幸福感的强大、持久的来源。
如果你研究一下一些商业灾难的根源,就会不断地发现,当事人都有追求快速满足的倾向。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他们的个人生活,就会发现令人吃惊而又发人深省的规律:在他们曾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他们分配的资源越来越少。
营造家庭文化
我教授的课程中有一个被称为“合作工具”的重要模型,其主要内容是成为一名有远见的管理者,而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从理论上说,管理者都知道自己需要敏锐地看清模糊的未来,并不断修正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需要花很大力气说服那些看不到变化的员工,动员他们做好准备并进行合作,以带领公司向新的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一项关键技能,就是知道该使用哪些工具达成合作。
在使用这个模型回答“我如何确保家庭成为幸福的持久来源”这个问题时,我的学生很快发现,家长为了让孩子合作,所采用的最简单工具是权力工具。可当孩子长到十几岁时,权力工具就失效了。此时,家长才开始想到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形成一种家庭文化,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尊重自己的兄弟姐妹,听父母的话,做正确的事。家庭和企业一样,都有自己的文化。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强烈的自尊和自信,从而有能力解决种种难题,就该知道他们不会神奇地在读高中时就获得这些素质。你必须将它们设计进家庭文化中,并很早就开始考虑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些素质。就像员工一样,孩子也是通过完成艰难之事、了解何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树立自尊的。
避免“边际成本”错误
第三个问题——如何永葆诚信,远离牢狱之灾。在人生需要做出对与错的选择时,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使用边际成本理论。我们头脑中有一个声音说:“我知道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不该这么做。但现在情况特殊,情有可原,就这一次,没事的。”“就这一次”错误的边际成本似乎低得永远令人难以拒绝,但你会因此而深陷进去,从不去查看这条道路最后通向何方,也不计算做出这种选择的成本。人们在替自己的不忠和失信行为辩解时,所说的“就这一次”,就源自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原理。
我想在此分享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如何明白“就这一次”可能产生的破坏性的。当年在牛津大学时,我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我们甩掉了所有对手,在那个赛季一直保持胜利。队友是我这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我们打入了类似全美大学生锦标赛的英国联赛,并进入了半决赛。冠军赛被安排在了周日。我16岁时曾向上帝许下诺言,绝不在周日打篮球。因此,我找到教练,告诉他我的难题。他无法相信此事,我的队友也是,因为我那时是球队的首发中锋。每个队友都来对我说:“你得上场,就不能破一次例吗?”
和我一生中的数千个周日相比,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决定。理论上,我确实可以打破一次誓言,然后绝不再犯。但回顾那一次经历时,抵制住“这种情况情有可原,就这一次”的诱惑,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为什么?因为我的一生不断出现情有可原的情况,要是我越线一次,以后就会反复再犯。
我从中得到的教训是,100%坚守原则要比98%坚守原则容易。如果你基于边际成本分析,屈服于“就这一次”,那你就会像我那些同班同学所做的那样,后悔自己的选择。你必须明确所要坚守的原则,并为此设定安全线。
牢记谦虚的重要性
这一点是我在哈佛学院教授有关谦虚的课程时的感悟。我让全班学生描述一下他们所认识的最谦虚的人。结果我们发现,这些谦虚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很强的自尊感。他们知道自己是谁,并对此感觉很好,我们还发现,谦虚不是指要有自我贬低的行为或态度,而是对待他人要尊重。谦虚的人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好的行为。比如,你从不偷一个人的东西,因为你非常尊重那个人;你也从来不对别人撒谎。
在这个世界上,怀有谦虚之心很重要。在你考入一流研究生院之前,几乎你的全部所学均来自那些比你更聪明、更有经验的人,比如你的父母、老师和上司。而当你从哈佛商学院或其他顶级学校结束学业后,你在工作中遇到的绝大多数人或许并不如你聪明。如果你的态度是,只有聪明人才能教导你,你的学习机会将会受限。但如果你拥有谦虚的态度,愿意向每个人学习,你的学习机会将永无止境。通常只有当你真的对自己感觉良好时才会表现谦虚,你也会想要帮助身边的人提升他们的自尊感。我们看到有些人以一种傲慢无礼、颐指气使的方式对待别人,其实他们的粗暴行为说明他们缺乏自尊,这些人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让自己感觉良好。
2009年,我被诊断出罹患癌症,我的人生可能要比预期的短。所幸治疗进展不错,看起来我不会提前结束生命。但这段经历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重要的审视。我很清楚,一些公司应用了我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我知道自己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当我面临这场疾病时,我发现那些影响对我而言微不足道,这真有趣。我由此得出结论:上帝评估我这一生的标准并不是美元,而是我影响到其人生的那些人。
(摘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