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你成为更高级的人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u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或许是一件有用的事,又或许是一件无用的事。是否阅读,是纯个人的选择——它绝不会改变已然如此的世界,它只会让你成为一个更高级的人。
  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是:看书真的有用吗?很多作家觉得有用,威廉·斯泰伦曾说:“一本伟大的书会让你经历良多。在阅读中,你度过了多重生命。”很多作家觉得无用,那位永远正确的奥斯卡·王尔德就认为,艺术根本毫无功用。而现在,一项项科学研究用过硬的论证和严谨的数据给出了答案:阅读伟大的文学作品,确实可以扩大阅读者的眼界,并进一步进化心智。
  2006年,在发表于《神经图像》杂志的一篇论文中,来自西班牙的研究者让参与者阅读与气味有强烈关联的词汇,中间夹带一些中性词,并在他们阅读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fMRI)进行脑部扫描。当受试者看见“香水”和“咖啡”时,其大脑中主要的嗅觉皮层就会亮起来;看到“椅子”和“钥匙”时,嗅觉区域则“无动于衷”。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研究小组发表于《大脑与语言》杂志上的论文证明,当阅读到带有隐喻的文本时,负责处理触摸与感官作用的感觉皮层会被激活。比如,在读到“歌手有一副天鹅绒般的嗓子”“他的手就像皮革”这样的句子时,受试者的感觉皮层就会被唤醒;但若是平铺直叙的句子,如“歌手有一副好嗓子”“他的手很强壮”,受试者的感觉皮层则没有反应。
  越是精准和细致的描写,越会让大脑分辨不出阅读经验与真实经验。认知心理学教授基斯·奥特利提出,阅读是对现实的一种生动模仿。小说所提供的丰富细节、富有想象力的隐喻,以及对角色细致的描写,为大脑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现实复制品”。事实上,一本好的小说会给予读者前所未有的真实体验:进入他人思维与感官世界的机会。
  故事不仅能刺激你的大脑,还能改变你的性格。


  科学性的大脑扫描已经证明,当我们阅读到那些有关细节的描写、能够令人回味的隐喻、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换时,大脑就会随之产生变化。更加严谨细致的研究表明,故事不仅能够刺激你的大脑,还能改变你的性格。大脑无法分辨叙述性词句与真实经历的特性,这决定了它也会将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当成真实的社交经历。小说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媒介:它能够引导大脑推开人类社交与感情生活的大门。
  加拿大约克大学的雷蒙德·玛教授在《心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86个受试者的FMRI结果表明,大脑中处理故事的工作区域与处理真实经历的工作区域存在潜在的重合,特别是我们分析和揣摩他人心理感受的交互区域。科学家把这种尝试描绘他人动机的能力命名为“心智理论”。阅读描绘性文本为这项能力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进化机会——在小说中,我们与主人公拥有共同的渴望,经历共同的挫折,一起揣摩其他角色的隐藏动机,并站在他们的立场评价朋友、敌人、邻居与爱人。在阅读中,我们与角色产生强烈的共情;或者说,无法分辨词汇与事实的大脑,让我们陷入了一个虚构角色的躯壳。
  玛教授及其他科学家的联合报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些经常阅读小说的人更能够理解和领会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研究者由此反推,更易产生共情的人群也更喜欢阅读小说。2010年,玛教授在对学龄前孩子的研究中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他们读到、听到的故事越多,心智越灵敏。这种效应不仅限于阅读,常看电影也会促进心智成长。注意,是电影,而不是电视。
  在玛教授的搭档奥特利教授看来,小说“是一种有效刺激,因为有效地与社会周旋是非常复杂的,它需要我们左右掂量、思前想后,从千头万绪中做出选择。正如同电脑模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操控飞机、预报天气等复杂问题,小说、故事与戏剧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
  “小说并非只是社会经验的一种模拟,它就是一种社会经验。”
  尽管已经证明了阅读对大脑的正面效应,较真的科学家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继续证明了,并非每一本小说都能够对阅读者形成影响。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的心理学家大卫·科梅尔·基德与伊曼纽尔·卡斯塔诺以更为细致的研究证明,比起非文学类小说,文学性小说更能加强共情心理,让阅读者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他人。
  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中,基德与卡斯塔诺这样写道:“就像在真实生活中一样,文学性小说的世界充斥着复杂的个体,他们的经历复杂,难以被看穿,却值得探索。那些充斥着八卦与成见的日常社交在文学小说里也不会被美化——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与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经历的日常却并无不同。而在一般性小说的世界里,风险明显少过真实世界,机会层出不穷,不同经历、不同立场所产生的隐患也被视而不见。”
  “小说除了能够增强人的同情心,更能够扩大我们对他人生命与心灵的认识,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共性。小说甚至可以改变我们对他人的看法——而并非所有小说都能够让读者进入另一副思想的躯壳,进行全新的角色建设。只有文学性小说有此功能。”
  在完成文学性文本与非文学性文本的阅读研究后,密歇根大学专长于18世纪文学的娜塔莉亚·菲利普斯教授开始研究泛阅读与深阅读的不同效应。菲利普斯找来一些文学博士候选生,让他们分成两组阅读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一组进行泛阅读,就像他们在书店里所做的那样;一组进行深阅读,就像学者在细读文本。与此同时,对他们的大脑用fMRI进行扫捕。
  菲利普斯发现,“在深度阅读所带来的快感中,阅读者大脑中的每一个区域都被激活了”。研究小组由此了解到,深度阅读“等同于一种认知训练,能教会人们调节注意力,启用大脑中的新区域”。在深度阅读时,不仅大脑的多重认知区域被调动,血液循环也全面增加。菲利普斯得出的结论是:“在阅读过程中,深度阅读者不知不觉地将真实的肌体感受融入阅读过程中。那些造就在纸张上的故事能够在脑中创造出生动的想象图景,从而让大脑‘信以为真’——他们并不是在‘旁观’,而是在‘经历’。另外,不论是泛阅读还是深阅读,大脑的被调动程度都高于单纯的工作或玩耍。”
  是否阅读,是纯个人的选择——它绝不会改变已然如此的世界,它只会让你成为一个更高级的人。
  严谨的科学家又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这种对大脑和人格的影响是只发生在阅读过程中,还是能够持续到阅读之后?由乔治·伯恩、克里斯汀·布莱恩、迈克尔·普瑞图拉、布兰德·派伊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埃默里大学进行了一项新研究:请21名大学在读生花19天时间阅读同一本小说——罗伯特·哈里斯的《庞贝之夜》。之所以选择这本小说,是因为它有很强的叙述线——讲述在庞贝城外的主角如何发觉这座城市的危险,并罔顾风险回去拯救心上人的故事。
  在阅读完成之后的持续fMRI扫描中,负责语言接收的左脑颞叶皮层依然显示高度的联通性。这个区域的神经关联着身体的感觉神经。也就是说,当你在想着跑步这件事的时候,体内与跑步相关的运动神经就会被激活。“这种脑部神经与肌体运动感应系统的关联,证实了阅读一部小说能够将你‘平移’至主人公的躯体之中。”伯恩教授说:“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说法是:绝佳的故事 能让你感同身受。现在我们用科学证明了,这种‘感同身受’是在生理意义上真正发生的事。”
  阅读结束之后5天的扫描证明,阅读带来的改变并非一时,而是长期的——虽然研究者尚未得知这种改变能够持续多久。“就算受试者完成了阅读的过程,离开了这本小说,其大脑中因阅读而建立起的高度联通性依然存在。我们将这种效应称为‘影子效应’,基本上就像肌肉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学证明了阅读对于大脑的“调校”作用,阅读依然不是一件功利主义的有用之事。莎士比亚不会使我们变好或变坏,但他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在自省时听到自我。接着,他也许会教我们如何接受自我及他人的内在变化,也许包括变化的最终形式。
  (摘自《新周刊》)
其他文献
乱 象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十二日,内阁大学士朱赓府邸门前不知何时被人扔下了一本小册子。拿到书后,朱赓匆匆一翻,顿时脸色大变,惊慌之下,迅速入宫进呈神宗。神宗阅后,同样怒不可遏,当即下令严查该书作者。而此时,这本题着“续忧危竑议”五个字的“妖书”早已“一夕之间自宫门迄于衢巷皆遍”。  那么,这本书究竟说了什么,以致上到皇帝大臣,下至市井百姓,都为之震动?原来,书中所论,正是当时朝野
期刊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亟须各级领导干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但是,少数领导干部却为官不为、消极懈怠,还狡辩说这是“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实际上,这是对底线思维的极大误解。  底线思维是一种担当思维。底线思维要求讲纪律、守规矩,为人做事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但坚持底线思维,不是遇到问题绕着走,而是强调做工作要有预案、对险情要有准备,进而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积极主动工
期刊
2015年3月20日,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教授金一南少将与基辛格会谈。金一南微笑着问基辛格:“1972年您陪同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知道当时车队有多少辆车吗?”基辛格听后愣了一下,说:“多少辆车?”金一南说:“107辆。”基辛格疑惑地问:“你怎么知道是107辆?”  金一南说:“当时我是北京一个街道小厂的学徒工,正在去上班的路上,结果22路公交车在去西单的路上被堵住了。长安街戒严,让美国总统车队通过,
期刊
随着治吏之网日渐收紧,官员头上的“紧箍咒”越来越多,一些干部“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慨油然而生,“为官不为”四处蔓延,“辞职潮”暗流涌动,就连某些官员因患抑郁症等而“非正常死亡”的话题也不时见诸报端。当下一些官员确实存在“失落感”增强、“获得感”不足的问题。我们常说,要用官员的“辛苦指数”来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那究竟应当怎样提高干部的“幸福指数”呢?  官员的“幸福指数”高低,除了受物质生
期刊
【材料】  随着微信的普及,凭借熟人的信任和推广,在微信朋友圈里经商卖货,已经成为有些人赚钱的新途径。相比于传统电商,微商有着门槛低、成本小、传播广、发散快等优势。但经常有人反映,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件喜欢的商品,买回来才发现商品与广告描述相去甚远。联系退货,“朋友”却推三阻四;再据快递单上信息找到发货者,又被拒之门外;想投诉,可因提供不了卖家的联系方式、经营地址、网络IP等信息,工商、消协等部门
期刊
中国、美国都是大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伤害的首当其冲是中美两国;但更会伤及的,则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以及虽然历经挫折、毕竟方兴未艾的努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大全球性现象影响越来越广泛和突出。一是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二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信息革命等深入发展,正引起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引发世界各国的复杂反应。世界在经历时代性变革,人类何去何从
期刊
看题目,有人可能会说:“如何正确犯错?你确定这句话没语病,你自己也没毛病吧?”当然,话没错,我也没病。我还想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杯弓蛇影》:有人请朋友到家中喝酒,朋友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疑心自己中了蛇毒,回家后忧心而病。此人告知朋友原委,蛇原来是墙上弓的倒影,朋友的病不治而愈。第二个故事叫《鸿门宴》:项羽听人说刘邦有称帝的野心,于是请他到鸿门赴宴。当时项羽强,刘邦弱,刘邦不能不去。刘邦
期刊
第一步:知道什么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为了减轻压力,我们会有一些本能的反应,其实它们大部分是没有什么作用的。美国心理学会通过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人们最常使用的减压方法大部分是无效的。例如,大约有16%的人认为吃东西确实能帮助自己减轻压力。但另一项研究表明,当女性感到焦虑或沮丧时,她们最有可能选择吃的食物是巧克力。她们的选择所带来的真实的心理变化是自责增加了。  那么到底什么方法能起作用呢?根据美国心
期刊
【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举措。在“双创”推动下,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不断高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据国家工商局统计,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达443.9万户,比2014年增长21.6%。全球创业报告也显示,目前中国的创业指数为79%,远高于全球51%和亚洲64%的平均水平。  当前,“草根”创业正在成为潮流并迸发活力,某省2012年“草根”创业由
期刊
在很多国家,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卸任后会选择从政坛隐退,重新过上普通公民的生活。尽管不少“老领导”也会对现任政府进行评论,但他们却很少在卸任后仍选择做一些实质性的政治类工作。  当然,作为昔日的大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老领导”们在卸任后也可以享受“特权”。除了可观的退休金,很多企业也会邀请“老领导”们进行商业演说或参与商业活动来“镇场”,出场费同样不菲;更有甚者,公司高管还会聘请“老领导”做独立董事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