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怪圈里发胖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n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肥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针对肥胖人群的日益庞大,各国怪招频出。在美国的一些地方规定,如果政府工作人员的体重超过规定标准,就必须得交纳“肥胖税”。长得胖也要交税,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却是事实,政府这么做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控制肥胖群体,还有就是为了所谓的提高工作效率。
  与美国的“地方规定”相比,英国在对待肥胖问题上,更是有大手笔。自2008年起,英国政府计划在3年内投入3.72亿英镑,用现金奖励减肥者以及定期做运动者。
  英国政府为何会制定这样一个政策?从表面上看,促成这样一个政策出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现在的肥胖现象十分严重。有关资料显示,英国目前儿童肥胖或超重的现象达30%。专家认为,如果这一现象不加以控制,到2050年,全英国60%的人都将成为肥胖者。深究起来就会发现,政府花大钱办事,是为了让大家不发胖或者瘦下去,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政府是在未雨绸缪地为将来“减负”。
  英国等欧洲国家,都是一个高福利社会,公民的很多基本需求由政府包办。例如医疗。如果英国等到2050年才行动,为了治疗肥胖所引起一系列相关的疾病,政府将多花500亿英镑的医疗费用。由此可见。英国政府现在花一点小钱,是为了避免未来不得不花大钱。
  因此。肥胖已经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政治、经济的问题。我们知道,肥胖群体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是垃圾食品引起的。现在很多国家在“治理肥胖”时,也都是拿垃圾食品这个源头开刀。法国和南非提高垃圾食品的增值税,韩国和英国则出台了禁止、控制垃圾食品广告的种种措施。然而,不论是征税还是拿广告开刀,政府都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或者说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矛盾现实。
  一个国家有时候可以类比为一个家庭,有些钱是不得不花的,但是,如何尽量少花某些不必要的钱,每个家庭都必须重视,例如看病问题。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避免将来为肥胖多花钱,除了家庭成员现在开始减肥、增加运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改变生活习惯,改变饮食结构,拒绝那些容易导致肥胖的垃圾食品。对于一个家庭容易做到,对于一个国家也同样容易吗?
  像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生产垃圾食品的企业大量存在,诱使民众消费垃圾食品的广告和生活榜样也广泛流行。也许,这些生产垃圾食品的企业未来会减少、消失,但是,它们为何会出现?现在为何不能消失?因为,这些垃圾食品企业曾经在赚钱。现在依然在赚钱,正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矛盾的怪圈。这种怪圈在其他国家学习西方的进程中也开始出现了——先是为了享受,浪费财富,造成肥胖;然后为了健康,再消耗财富,治疗肥胖。
  这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一再出现。这首先是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问题,其次是政府的角色问题。对于一个政府来说,面对社会问题,能否像家庭一样,从源头就开始采取主动,而不是在结果上被动?应该说,现代政府在某些问题上是可以的,但是,面对肥胖这样的问题,政府就很难像家庭一样立竿见影。
  企业的生产、公众的消费,都是自由的,只要不违背现行法律,政府管不着;制定新的法律,宣传新的观念,政府能做的都是滞后的,政府只能处于被动的状态。相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决定全家不再吃垃圾食品,效率要高得多。但是,政府显然很难下令说,生产垃圾食品的企业一律关门或转产。在解决肥胖源头问题上,政府只能慢慢来。
  政府的主动与被动,其实涉及政府权力有多大的问题。如果政府的权力很小,某些对社会明显有益的事情,政府做起来也很难:如果政府权力过大,就有集权和专制的可能。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政府的权力到底应该有多大,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只能根据现实和实际效果来决定。关键是,社会需要一个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和约束。
  面对肥胖这样的小问题上,我们也能看到政府权力与社会的博弈。一旦现在生产垃圾食品的企业都没了生路,政府还得收拾失业等烂摊子。那么,我们能否说,当初这些企业就不该发展呢?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论调,对于旁观者来说,是显示高瞻远瞩的机会。对于现代政府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能否从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中,吸取必要的教训,而不必再走一遍他们曾经走过的路?
其他文献
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公共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一行金色大字:“永远铭记象鼻虫在繁荣经济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象鼻虫是一种害虫,阿州人为什么要给这种害虫立碑鸣谢呢?一种小小的害虫又怎么与“繁荣经济”挂起钩来呢?  这源于一场灾难。  阿拉巴马州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是美国重要的棉花产区,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全靠种植棉花。1910年夏,一场特大的象鼻虫灾害狂潮般地席卷了阿州的所有
期刊
为名人作传的电影多如牛毛,真正精彩的却少之又少,因为要想在两个小时内展现一个人波澜壮阔、摇曳多姿的一生,不是易事,而电影《美丽心灵》做到了。这部荣获8项奥斯卡提名,最终夺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4项大奖的电影,记录的是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一生。  电影开头,就是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聆听一个教授的讲话,地点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这座爬满常春藤的
期刊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开始是不吸烟的,直到1492年哥伦布到达西印度群岛海滨时,看到当地印第安人将干燥的烟叶卷成筒状点燃吸食,冒出烟雾并散发出一股刺激性味道,人们才开始学着吸了起来。到了16世纪中叶,烟草很快传到了世界各地。1887年卷烟机在英国问世,从此卷烟的生产飞速发展。  同样,我国的古代人也不吸烟,16世纪末烟草才传入我国。到明朝崇祯末年,吸烟盛行。到清朝,此风更盛。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香
期刊
在超市里,你看见一个熟肉制品的标签上写着:防腐剂(亚硝酸钠),而另一个产品成分完全一样,只是写着“不使用防腐剂”,而代之以“芹菜粉、活性菌培养物”。如果后者的价格要贵10%,你会买哪一种?  对于许多人来说,多付10%的价格去购买这样“全天然”的食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个现代工业饱受指责,人们纷纷追逐“天然食品”的时代,任何“天然”的大旗都可以带来滚滚财源。  那么,什么是“天然食品”?它是否
期刊
三五好友围坐桌边,伴一壶清茶。或慷慨激昂或低声倾诉,讨论的话题种种,却无一不是生的意义,生的价值。极少提起死亡这类让人避忌的字眼。可谁都清楚,每个人都有再也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言,要离开这世界的时刻。日本影片《入殓师》通过描写入殓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哀伤的亲人们。展现出死亡的意义。继而从中体会到亲情、友情、爱情,感悟这些生的意义。  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刚刚分
期刊
最近开始流行“复古风”。  从电视剧《潜伏》开始,就有人留心上了片中男主角的复古发型,几乎是同期走红的上海滑稽戏演员周立波,也是留着结构类似甚至更为夸张的“小开头”,直到最近中央台播放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故事从北伐时开始,片中不少男丁的发型俱是如此,细节上或许还有少量偏差,但总体上有一个特征十分鲜明——从两侧到脑后。一圈头发剃得极短,而顶上的分头留得相对较长。  这种两边剃短,顶上头发较长的分头
期刊
世界上除了中国人爱喝茶之外。还有一个爱喝茶突出的就是英国人。英国现在的茶叶销量,尤其是红茶,远远超过中国。对于中国人来说。喝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英国人喝茶,大约只有300年的历史。英国人为什么会养成这个习惯?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喜欢喝红茶,这是有原因的。英国不产茶,原先它的殖民地也不产茶,茶叶都需要从中国进口,漫长的海上运输。红茶比绿茶更容易保存。但这还不是全部原因。中国人爱喝绿茶,红茶
期刊
春秋时代,传说中的铸剑大师欧冶子用了赤堇山上一块最好的锡。若耶溪里一块最好的铜,并且发了神功。请来雨伯洒雨来浇注,请来雷公用霹雳来锤击,得天地精华,吸日月之灵气。总之是用尽了天上人间最奢侈的手段,制成了五把绝世好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  欧大师铸剑成功之后,便请了当时兵器鉴定专家一薛烛先生来鉴定。薛先生细看了五把宝剑,闭目回味良久。唯独感受到了鱼肠剑里强烈的信息,便鉴定鱼肠剑为: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曾有过一座梦幻的童话城堡,伴随成长的岁月。渐渐的,看到的世界越来越清晰,而那座绮丽带着梦幻般紫色水彩晕染开边角的糖果屋般的城堡,却模糊在清冷的眼中。  不懂得绘画的派别技巧,《阿狸的梦之城堡》一书给我的感觉,即是用饱满丰富的色彩,带着中世纪古典美的线条,勾勒出有着大大眼睛,纽扣样黑鼻子,火红火红的小狐狸阿狸的梦之城堡。一幅幅全彩可爱的画面,一段段似曾相识的小故事。给人正中红心的致命吸引
期刊
天堂的核心概念大概就是幸福。但是,怎样才算真正的幸福?人们常说,现实世界里的人,最大的恐惧和痛苦就是死亡,那么,天堂里的人似乎应该没有死亡。光是这个假设就让人百思不解。一般来说,人只有死了以后才能上天堂,我们是否可以问一下,天堂里的人年龄多大?如果现实世界里的人,死的时候是多大年龄,在天堂里就是多大年龄,那岂不很奇怪?天堂里的老人就是老人,小孩就是小孩,不会长大也不会死。那么,天堂里的小孩想获得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