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达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思考,对新知接受也停在一知半解之中,达不到“解惑”的真正目的,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运用不灵活。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从而导致创新能力不强,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对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影响?2013年,我们课题组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就如何加强新课标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化解影响教与学的一些矛盾性问题,进行了跟踪研究,就阶段性研究情况梳理如下。
一、探究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做到课堂教学工作有的放矢
(一)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影响。根据研究,我认为当前形势下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如下:
应试教育的唯成绩论成为影响学生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教师不得不抓紧时间。按照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及应试的方式,多提问,多讲解。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感觉讲得“踏实”,学生也会觉得学得“扎实”。而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和结果,确实迎合了当前应试的要求,达到学校、家长的双满意。但正因为这方面的原因,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教学重点只放在让学生解决教师所提供的现成问题上,造成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而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参与,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透,掌握不牢、运用不灵活。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社会、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单纯的学习成绩决定论也增加了学生的应试心理负担。学生惧怕考试,在考试面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能力和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考试成绩失常,这又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二次加重。如此恶性循环,也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学生层面因素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另一因素。表现为:
1.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也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调查数据反映出的部分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这也直接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一些学生独立学习意识不强,畏难心理大,导致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难。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但从调查的情况看,有的学生适应性差,意志不够坚强。学习中有了问题,不愿问老师与同学,怕遭到讽刺、嘲笑。对自己没信心,只能把问题憋在心里,造成问题越积越多,导致其学习兴趣下降,厌学情绪严重,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增加了难度。
3.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初中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明显要求。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和消化,就形不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易造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困难,影响到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初中学生课程多,各科布置的作业量大。学生疲于完成作业,难以静心思考,没有了思考,也就没有了问题,更谈不上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要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就要在转变教学观念、深挖教材资源上下工夫。如教材中,很多章节都设置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为学生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留出空间。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练一练”“做一做”,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找问题、求解法。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读一读”、“试一试”面向学习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改进教学模式。积极创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问题的勇气,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绪对他们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通过我们课题组的跟踪实验,认为对于课堂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线改进课堂教学工作。一是情境创设应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宜。在创设情境时,老师在对探索认知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量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相联系。三是情境的创设应具有新时代气息。
(三)重视情感因素,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自信心和获得成功的自豪感。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感因素,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同时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人。
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这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者要本着一切为了满足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寻路径,找突破,积极探索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培养真正的可用之材。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
[2][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
[3]陈映真.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思考,对新知接受也停在一知半解之中,达不到“解惑”的真正目的,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运用不灵活。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从而导致创新能力不强,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对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影响?2013年,我们课题组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就如何加强新课标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化解影响教与学的一些矛盾性问题,进行了跟踪研究,就阶段性研究情况梳理如下。
一、探究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做到课堂教学工作有的放矢
(一)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影响。根据研究,我认为当前形势下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如下:
应试教育的唯成绩论成为影响学生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教师不得不抓紧时间。按照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及应试的方式,多提问,多讲解。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感觉讲得“踏实”,学生也会觉得学得“扎实”。而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和结果,确实迎合了当前应试的要求,达到学校、家长的双满意。但正因为这方面的原因,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教学重点只放在让学生解决教师所提供的现成问题上,造成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而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参与,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透,掌握不牢、运用不灵活。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社会、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单纯的学习成绩决定论也增加了学生的应试心理负担。学生惧怕考试,在考试面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能力和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考试成绩失常,这又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二次加重。如此恶性循环,也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学生层面因素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另一因素。表现为:
1.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也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调查数据反映出的部分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这也直接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一些学生独立学习意识不强,畏难心理大,导致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难。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但从调查的情况看,有的学生适应性差,意志不够坚强。学习中有了问题,不愿问老师与同学,怕遭到讽刺、嘲笑。对自己没信心,只能把问题憋在心里,造成问题越积越多,导致其学习兴趣下降,厌学情绪严重,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增加了难度。
3.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初中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明显要求。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和消化,就形不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易造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困难,影响到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初中学生课程多,各科布置的作业量大。学生疲于完成作业,难以静心思考,没有了思考,也就没有了问题,更谈不上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要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就要在转变教学观念、深挖教材资源上下工夫。如教材中,很多章节都设置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为学生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留出空间。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练一练”“做一做”,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找问题、求解法。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读一读”、“试一试”面向学习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改进教学模式。积极创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问题的勇气,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绪对他们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通过我们课题组的跟踪实验,认为对于课堂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线改进课堂教学工作。一是情境创设应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宜。在创设情境时,老师在对探索认知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量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相联系。三是情境的创设应具有新时代气息。
(三)重视情感因素,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自信心和获得成功的自豪感。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感因素,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同时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人。
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这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者要本着一切为了满足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寻路径,找突破,积极探索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培养真正的可用之材。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
[2][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
[3]陈映真.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