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课标”把“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列入课程教学目标。《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篇书信体课文,让一个充满爱心的老人,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孩子们热情对话,这是件多么美好、惬意的事啊!试问,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学习读、写
书信和了解、认识书信的机会吗?我们为什么不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呢?试想,如果你就是令人崇敬的大作家巴金的小老乡,而且给老人家写过信,在日思夜盼之后,突然间收到了老人家的亲笔回信,现在信就在自己的手上,就等着打开来看,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既是巴老专门为孩子写的信,那孩子们应该能够读懂,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处理文字信息)能力,我们为什么不舍弃过多的“成人式”干预,先让学生一睹为快地自由读起来,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状况,再相机处理他们解决得不好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想法,我决定将本课教学浓缩为两个主要活动系列:
一、读信活动系列
1.读前简单导引:先思考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迫切需要和明确任务,有目的地进入阅读:
①如果你就是给巴金爷爷写过信的“家乡孩子”,那么,你最想从信中看到的内容是什么?
②如果读信之后,让你向没能看到信的同学介绍回信内容,你能转述得全面、明白吗?
2.个体阅读:这是主体活动,要留出足够时间,排除一切干扰,让学生潜心读书。切实“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张伯行《学规类编》)。关键是能围绕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捕捉有效信息,搜索重点内容。
3.读后当众转述:让学生介绍自己从书信中读取的内容(以说促读,以读助说);其他学生充当“知情”的旁听者,听后积极地帮助修正和补充。教师的责任是利用学生的回答,辅助梳理、完善。对一些尚未读明白、需要进一步澄清的内容,可引导共同探讨。比如:“杰出”与“普通”,“成功”与“失败”;“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开花结果”就是给社会“添光彩”,为别人花费更多的“爱、同情、精力、时间”等。
二、写信活动系列
1.精彩回放,交流感受。选取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用最喜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有感情地朗读打动自己的重点语段;撷取关键词句,阐述自己的独特理解;就触动较深的话题发表感言等。教师的责任是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并帮助提炼升华。
2.拟定要点,撰写回信。抓住学生情绪高涨的时机,倡议以读信孩子的身份写一封回信,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可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梳理“回信”的结构特征和内容组合(先简单告知收阅来信的消息和心情,再具体回复来信中所提的要求或问题,还要对来信人提出要求和希望),以此为参照拟定回信要点,选取自己体会最深、最想表达的意思,撰写回信。(提醒注意书信格式)
这样的活动安排是否是最佳选择姑且不论,窃以为,第一,它走的是语文的路径;其次,它把学生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充分、扎实而又相对完整的实践参与,有利于获取带规律性、可迁移的语文知识经验,形成真正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语文能力。
记得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归纳的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中,第一条就是:在一堂课的起始部分提供“先行组织者”和心理策略,用多种要求创设“活动结构”。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提供“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方向,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展开。作为语文课,究竟什么样的材料信息才适宜充当“先行组织者”用来引导学习活动的发生和顺利展开呢?从语文学的视角来看,一篇课文就是一种言语活动“范型”,是—个可供观察、认识和借以进行语文实践的对象,包括读的实践、写的实践和学会学习的实践。我认为,读(听)的实践、写(说)的实践、学会学习的实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精心设计、着力践行的三大基础活动。只有着力培养这三大基础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这三大基础实践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充当语文教学的“先行组织者”来导引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亟需集中目标,简化头绪,创建主旨明确、步骤分明、连贯完整的语文实践活动系统,以保证学生充分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获取规律性、可迁移的语文知识经验,形成真正管用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语文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新沂市城东小学)
书信和了解、认识书信的机会吗?我们为什么不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呢?试想,如果你就是令人崇敬的大作家巴金的小老乡,而且给老人家写过信,在日思夜盼之后,突然间收到了老人家的亲笔回信,现在信就在自己的手上,就等着打开来看,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既是巴老专门为孩子写的信,那孩子们应该能够读懂,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处理文字信息)能力,我们为什么不舍弃过多的“成人式”干预,先让学生一睹为快地自由读起来,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状况,再相机处理他们解决得不好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想法,我决定将本课教学浓缩为两个主要活动系列:
一、读信活动系列
1.读前简单导引:先思考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迫切需要和明确任务,有目的地进入阅读:
①如果你就是给巴金爷爷写过信的“家乡孩子”,那么,你最想从信中看到的内容是什么?
②如果读信之后,让你向没能看到信的同学介绍回信内容,你能转述得全面、明白吗?
2.个体阅读:这是主体活动,要留出足够时间,排除一切干扰,让学生潜心读书。切实“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张伯行《学规类编》)。关键是能围绕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捕捉有效信息,搜索重点内容。
3.读后当众转述:让学生介绍自己从书信中读取的内容(以说促读,以读助说);其他学生充当“知情”的旁听者,听后积极地帮助修正和补充。教师的责任是利用学生的回答,辅助梳理、完善。对一些尚未读明白、需要进一步澄清的内容,可引导共同探讨。比如:“杰出”与“普通”,“成功”与“失败”;“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开花结果”就是给社会“添光彩”,为别人花费更多的“爱、同情、精力、时间”等。
二、写信活动系列
1.精彩回放,交流感受。选取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用最喜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有感情地朗读打动自己的重点语段;撷取关键词句,阐述自己的独特理解;就触动较深的话题发表感言等。教师的责任是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并帮助提炼升华。
2.拟定要点,撰写回信。抓住学生情绪高涨的时机,倡议以读信孩子的身份写一封回信,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可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梳理“回信”的结构特征和内容组合(先简单告知收阅来信的消息和心情,再具体回复来信中所提的要求或问题,还要对来信人提出要求和希望),以此为参照拟定回信要点,选取自己体会最深、最想表达的意思,撰写回信。(提醒注意书信格式)
这样的活动安排是否是最佳选择姑且不论,窃以为,第一,它走的是语文的路径;其次,它把学生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充分、扎实而又相对完整的实践参与,有利于获取带规律性、可迁移的语文知识经验,形成真正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语文能力。
记得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归纳的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中,第一条就是:在一堂课的起始部分提供“先行组织者”和心理策略,用多种要求创设“活动结构”。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提供“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方向,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展开。作为语文课,究竟什么样的材料信息才适宜充当“先行组织者”用来引导学习活动的发生和顺利展开呢?从语文学的视角来看,一篇课文就是一种言语活动“范型”,是—个可供观察、认识和借以进行语文实践的对象,包括读的实践、写的实践和学会学习的实践。我认为,读(听)的实践、写(说)的实践、学会学习的实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精心设计、着力践行的三大基础活动。只有着力培养这三大基础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这三大基础实践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充当语文教学的“先行组织者”来导引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亟需集中目标,简化头绪,创建主旨明确、步骤分明、连贯完整的语文实践活动系统,以保证学生充分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获取规律性、可迁移的语文知识经验,形成真正管用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语文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新沂市城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