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在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概念生成的过程,通过分析讨论交流抓住概念的本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创设情境,营造概念的生成氛围杨振宁教授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首要环节.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初中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情境,不仅使学生的认识能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密度概念的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比较才能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学生提出用小刀把漆刮开看一看颜色;用手拿着并将其一部分浸入热水中,手感到热的是铁块,不热的是塑料块;拿其中一块在另一块表面刻划,表面留有刻痕的是塑料块等方法加以鉴别,在这过程中不仅可以向学生渗透运用属性来判别物质的思想,而且让学生在轻松好奇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概念教学活动中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感性认知,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物理新课程标准对方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仅指向结果性知识,而更多地侧重于生成性知识以及生成知识的方法.例如电阻概念的生成过程,由于电阻不能直接观察,而一般情况下导体总存在电阻,这比导体中时有时无的电流和电压更加抽象,学生通过实验可观察到,当电路中接入一段电阻丝后,电灯的亮度变暗了,电流表的示数变小了,说明金属丝导电的同时,对电流还有一种作用,这种作用很明显是阻碍电流的流动,接入不同的金属丝,电灯的亮暗程度不同,电流表的示数不同,说明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不同.为了表示导体对电流的这种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引入了电阻.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认识引入此概念的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让学生在感性认知中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并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构建知识体系,那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3讨论交流,消除概念的错误认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达成共识的正确的理解,更应重视错误的信息反馈.错误的信息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维的斗争,消除概念的错误认识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例如在惯性概念的认识中,有的同学观察到汽车遇到紧急情况突然刹车时,不能立即停止,总要向前继续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认识到这是汽车具有惯性的表现;而静止的汽车总静止在那儿,而不会自己突然运动起来,无法判断它们具有惯性,从而产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的错误认识.同一个物体速度大时比速度小时更难停下来,这使许多同学产生“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的错误认识.有的同学认为在水平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向前滑行,是因为“汽车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的错误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论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不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物体都具有惯性.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消除的概念的错误认识,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从而促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4区别联系,深化概念的正确理解有些物理概念,既有表面上相似的一面,又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一些类似的有关概念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正确理解,起到防止混淆的作用.
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