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_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作文内容缺乏时代的生活气息,无鲜明的个性,老生常谈;二是不敢写真人真事,不敢写“真 我”,不说心里话,作文无真情实感。
  问题的出现与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场作文的评分有一定的细则。严格的作文评判标准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无意中被扼杀了。其次,长期以来的作文封闭式教学压制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失去了源头活水。再次,教师作文批改的方式单一化。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事实上,学生对老师的全批全改并没有太大的关注,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作用不大。总的来说,传统作文教学只重视课堂写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观察、思维、语言等方面的训练,以至于学生难以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
  新课标不断推进,语文教师有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以开放式作文教学推进新课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放宽作文评判标准,培养学生作文自主性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是作文的主体。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选材千差万别,写法也千变万化,要找一个客观的作文评判标准很难。而评判标准又是作文教学的导向,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评判标准还是宽一点、模糊一点好。放宽标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一方面有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从而轻松作文;另一方面,宽松的作文评判标准更符合作文教学的目的,其作用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加强,从而真正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尤其是考场作文,阅卷人将作文评判标准放宽一点,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对学生而言显得更客观、更公正。
  二.创设开放性的作文情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冲动是关键。学生在动笔之前,总觉得头脑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好。即使是命题作文,有了写的对象,也不知如何下笔,从而失去了作文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美”缺少发现,另外原因是教师没有创设作文情境。那么,要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老师就必须精心创设作文情境,给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方法上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如何欣赏,如何表达。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老师不应将学生捆得过死,应给他们写作的自由。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老师可通过组织野炊、春游、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劳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作文才有真情实感。
  三.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
  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语文能力?过去把它总结为听、说、读、写四个字,我以为听、说、读、写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进行思维的能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以训练语言、训练思维为核心。只有训练思维,才会才思敏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训练语言,才会妙笔生花,字字珠玑,篇篇锦绣。语言、思维训练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始终。学生应该学一点辩证法。对同一事物可以多角度看待,用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多想一想,那么作文的思路就活了。
  四.仿中求新,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考场作文命题尽量灵活一点,宽松一点。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名著,模仿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进行仿写,让学生在仿中求“新”,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在“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名篇《春》、《夏感》等;还可选读报刊上的优秀文章,让学生悉心研读学习,体会散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作文。这样学生便能学以致用,作文写得较生动,立意新颖,语言优美,很有散文的味道。教师在作文评讲课中范读、评价、表扬优秀的作文,也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李军平,教师,现居甘肃渭源。
其他文献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范本,然而,其容量和篇幅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而语文读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这里辑录了古今中外丰富多样的各类文学作品,认真地阅读这些人文经典,有助于丰富语文素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构建精神家园。  这里有风骚流韵、诗意人生。“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让我们品味南朝民歌的缠绵柔美;“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让我们涵咏山水美景的秀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总结出了学习的三字方针:静、兴、恒。所谓“静”,就是“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学习。所谓“兴”,就是“兴趣”,在学习上培养浓厚的兴趣。所谓“恒”,就是“恒心”,学习贵在恒心。  一.静  学习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先做到“静”,即“静下心来”,这是前提,是学习的最佳精神状态。  静下心来学习,就是一心一意、心无杂念的学习。  佛教中讲的“坐禅”,讲究“六根清净”、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提作文,学生便望而生畏,谈之色变。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
三十多年前,女作家谌容创作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曾以其介入现实的深度和写作技法的创新引起了文坛的关注与讨论,小说中真挚感人、血肉丰满的中年女性知识分子——眼科大夫陆文婷也因此成为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画廊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集传统文化人格与现代意识于一体的陆文婷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她超负荷的无私奉献与完全不成比例的工作待遇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大讨论。小说中的陆文婷最终倒下了,经历
秋风袭来,繁霜洒满大地之时,万花纷谢,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种植物,傲然举起鲜艳的花朵,向人们展示秋天亮丽的风采,它就是菊花。菊花是多年生草本花卉,重阳节前后开花,姿态万千,迎霜挺立,清香四溢。因为以黄花为宗,故又称黄花。菊花虽说是自然界的—种植物,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常常借助它寄托思想,表达志向,抒写情怀。  一、借菊花象征吉祥。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对重阳节的起源有一
语文是一门艺术,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们以正确的思路去理解。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首先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并通过这些计划开展有效的教学。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意义  阅读在语文教学当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就写作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也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
高中语文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在谈到小说情节时说:“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所以,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跑,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虽然这段话只是讲小说创作的智慧和技巧,但不只小说有摇摆,诗词文曲尽皆摇摆,文因摇摆见精神。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几乎每一篇都千折百回,摇曳生姿。  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
对于教师的身份及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都有不同的评价,有把教师比作“蜡烛”的,有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有把教师比作“一桶水”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角色的重新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者的主要任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还是痛苦的,是意气风发还是愁眉苦脸的,都是由我们教师亲手来设计、引领的。纵览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在轰轰烈烈地高扬新课标的“大旗”,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诸如重理性分析,轻形象感知;重书本知识,轻生活体验;重一元认知,轻多元直觉感悟的弊端。这样,原本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被折腾得死气沉沉;原本鲜活可爱,极富灵性的学生被教得了无生气;原本丰富多彩,智
我们所使用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其体裁广泛是我们大家众所周知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在教材中的篇幅较多,古诗词亦在诗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们所接触到的古诗词都蕴藏着深刻的、富有启迪意义的哲学内涵,历来使人们在广泛的传诵中自觉获取了不少的性情启迪。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我们的语文教学则必须努力使得其教学姓“语”,对一首首古诗词的教学,我们教师如何驱使学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