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袭来,繁霜洒满大地之时,万花纷谢,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种植物,傲然举起鲜艳的花朵,向人们展示秋天亮丽的风采,它就是菊花。菊花是多年生草本花卉,重阳节前后开花,姿态万千,迎霜挺立,清香四溢。因为以黄花为宗,故又称黄花。菊花虽说是自然界的—种植物,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常常借助它寄托思想,表达志向,抒写情怀。
一、借菊花象征吉祥。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对重阳节的起源有一段生动的记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全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时暴死。长房谓之曰:‘此可代也。’”后来,每年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总要登上高山,头上插满菊花,以此希望能祛除灾害,带来吉祥。唐朝诗人社牧《九月齐山登高》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明了唐朝人在重阳节登高插菊,以乞吉祥,祛除邪祟的习俗。
二、借菊花象征高洁品格。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还在《惜诵》中写道:“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诗人晚上要吃秋菊的落花,还要用江离(一种香草)和菊花作为春天的干粮,从而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晋代陶渊明的《饮酒》诗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把菊花和青松并列,用以表达诗人孤高绝俗的精神品质。唐朝郑谷的《菊》写道:“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歌的前二两句写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那些公子王孙把菊比作蓬蒿,不屑一顾,而人们则在九月初九采撷菊花插在鬓发之间,这样便点出菊的高洁品质。后两句先描绘秋天早晨的景象: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接着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菊花被人格化了,表现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咏菊》“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更是直接赞美菊花的高风亮节。
三、借菊花表达坚贞不屈的节操。宋朝遗民郑思肖的《寒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歌的前二句写菊花不同百花一齐开放,独立于稀疏的竹篱旁边,顶风斗霜;后两句写菊花宁可怀抱着芳香,死在枝头上,也不愿被北风欢落,陷身于污泥浊水之中。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不向元朝统治者屈服的坚贞不渝的节操。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诗的前两句是说自己特别喜爱菊花,他房前屋后都被菊花环绕着,就像晋代陶渊明的家—样,自己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一直至红日西坠。后两句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这样喜爱菊花,是因为在百花凋落之后,唯独菊花能够耐得住严霜,有着傲寒的品格,诗人借此表达自己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精神。宋朝女诗人朱淑贞的诗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肯随叶舞秋风”。也表达了不向强暴低头,不向邪恶弯腰的情怀。
四、借菊花象征农民起义军的形象。菊花是黄色的,呈圆球形状,因此诗人用它比喻战士金色的头盔。唐朝诗人黄巢的《菊花诗》写道:“等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到来年重阳节那个盛大的节日,菊花热烈地绽放,而其它各种花都凋零殆尽。这是暗示诗人改变天地,扭转乾坤的志向;后两句描写长安城菊花怒放时的壮丽景象。长安城内,那—朵朵黄花在目光下开得耀眼夺目,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暗示了农民起义军战士豪迈粗犷、意气风发的战斗风貌,展示了革命成功后的美好前景。
五、菊花的花瓣大多是纤细的,弯曲的,呈金条的形状,因此人们还用它来比喻人的清瘦。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把人的瘦和黄花相比较,从而抒发了诗人由于秋思而产生的伤感情怀。
六、借菊花抒发悲伤的情绪。秋天菊花枯萎,颜色暗淡,自然给人一种伤感的情绪。因此人们常借菊花表达感伤的情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那些菊花落黄满地,已憔悴不堪,如今已没有人采摘了。词人描写菊花的惨淡景象,是为了表达她独对残菊凄凉的情怀。
陈芬芳,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一、借菊花象征吉祥。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对重阳节的起源有一段生动的记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全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时暴死。长房谓之曰:‘此可代也。’”后来,每年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总要登上高山,头上插满菊花,以此希望能祛除灾害,带来吉祥。唐朝诗人社牧《九月齐山登高》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明了唐朝人在重阳节登高插菊,以乞吉祥,祛除邪祟的习俗。
二、借菊花象征高洁品格。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还在《惜诵》中写道:“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诗人晚上要吃秋菊的落花,还要用江离(一种香草)和菊花作为春天的干粮,从而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晋代陶渊明的《饮酒》诗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把菊花和青松并列,用以表达诗人孤高绝俗的精神品质。唐朝郑谷的《菊》写道:“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歌的前二两句写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那些公子王孙把菊比作蓬蒿,不屑一顾,而人们则在九月初九采撷菊花插在鬓发之间,这样便点出菊的高洁品质。后两句先描绘秋天早晨的景象: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接着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菊花被人格化了,表现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咏菊》“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更是直接赞美菊花的高风亮节。
三、借菊花表达坚贞不屈的节操。宋朝遗民郑思肖的《寒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歌的前二句写菊花不同百花一齐开放,独立于稀疏的竹篱旁边,顶风斗霜;后两句写菊花宁可怀抱着芳香,死在枝头上,也不愿被北风欢落,陷身于污泥浊水之中。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不向元朝统治者屈服的坚贞不渝的节操。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诗的前两句是说自己特别喜爱菊花,他房前屋后都被菊花环绕着,就像晋代陶渊明的家—样,自己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一直至红日西坠。后两句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这样喜爱菊花,是因为在百花凋落之后,唯独菊花能够耐得住严霜,有着傲寒的品格,诗人借此表达自己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精神。宋朝女诗人朱淑贞的诗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肯随叶舞秋风”。也表达了不向强暴低头,不向邪恶弯腰的情怀。
四、借菊花象征农民起义军的形象。菊花是黄色的,呈圆球形状,因此诗人用它比喻战士金色的头盔。唐朝诗人黄巢的《菊花诗》写道:“等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到来年重阳节那个盛大的节日,菊花热烈地绽放,而其它各种花都凋零殆尽。这是暗示诗人改变天地,扭转乾坤的志向;后两句描写长安城菊花怒放时的壮丽景象。长安城内,那—朵朵黄花在目光下开得耀眼夺目,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暗示了农民起义军战士豪迈粗犷、意气风发的战斗风貌,展示了革命成功后的美好前景。
五、菊花的花瓣大多是纤细的,弯曲的,呈金条的形状,因此人们还用它来比喻人的清瘦。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把人的瘦和黄花相比较,从而抒发了诗人由于秋思而产生的伤感情怀。
六、借菊花抒发悲伤的情绪。秋天菊花枯萎,颜色暗淡,自然给人一种伤感的情绪。因此人们常借菊花表达感伤的情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那些菊花落黄满地,已憔悴不堪,如今已没有人采摘了。词人描写菊花的惨淡景象,是为了表达她独对残菊凄凉的情怀。
陈芬芳,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