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菊花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0198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袭来,繁霜洒满大地之时,万花纷谢,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种植物,傲然举起鲜艳的花朵,向人们展示秋天亮丽的风采,它就是菊花。菊花是多年生草本花卉,重阳节前后开花,姿态万千,迎霜挺立,清香四溢。因为以黄花为宗,故又称黄花。菊花虽说是自然界的—种植物,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常常借助它寄托思想,表达志向,抒写情怀。
  一、借菊花象征吉祥。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对重阳节的起源有一段生动的记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全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时暴死。长房谓之曰:‘此可代也。’”后来,每年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总要登上高山,头上插满菊花,以此希望能祛除灾害,带来吉祥。唐朝诗人社牧《九月齐山登高》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明了唐朝人在重阳节登高插菊,以乞吉祥,祛除邪祟的习俗。
  二、借菊花象征高洁品格。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还在《惜诵》中写道:“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诗人晚上要吃秋菊的落花,还要用江离(一种香草)和菊花作为春天的干粮,从而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晋代陶渊明的《饮酒》诗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把菊花和青松并列,用以表达诗人孤高绝俗的精神品质。唐朝郑谷的《菊》写道:“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歌的前二两句写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那些公子王孙把菊比作蓬蒿,不屑一顾,而人们则在九月初九采撷菊花插在鬓发之间,这样便点出菊的高洁品质。后两句先描绘秋天早晨的景象: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接着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菊花被人格化了,表现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咏菊》“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更是直接赞美菊花的高风亮节。
  三、借菊花表达坚贞不屈的节操。宋朝遗民郑思肖的《寒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歌的前二句写菊花不同百花一齐开放,独立于稀疏的竹篱旁边,顶风斗霜;后两句写菊花宁可怀抱着芳香,死在枝头上,也不愿被北风欢落,陷身于污泥浊水之中。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不向元朝统治者屈服的坚贞不渝的节操。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诗的前两句是说自己特别喜爱菊花,他房前屋后都被菊花环绕着,就像晋代陶渊明的家—样,自己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一直至红日西坠。后两句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这样喜爱菊花,是因为在百花凋落之后,唯独菊花能够耐得住严霜,有着傲寒的品格,诗人借此表达自己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精神。宋朝女诗人朱淑贞的诗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肯随叶舞秋风”。也表达了不向强暴低头,不向邪恶弯腰的情怀。
  四、借菊花象征农民起义军的形象。菊花是黄色的,呈圆球形状,因此诗人用它比喻战士金色的头盔。唐朝诗人黄巢的《菊花诗》写道:“等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到来年重阳节那个盛大的节日,菊花热烈地绽放,而其它各种花都凋零殆尽。这是暗示诗人改变天地,扭转乾坤的志向;后两句描写长安城菊花怒放时的壮丽景象。长安城内,那—朵朵黄花在目光下开得耀眼夺目,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暗示了农民起义军战士豪迈粗犷、意气风发的战斗风貌,展示了革命成功后的美好前景。
  五、菊花的花瓣大多是纤细的,弯曲的,呈金条的形状,因此人们还用它来比喻人的清瘦。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把人的瘦和黄花相比较,从而抒发了诗人由于秋思而产生的伤感情怀。
  六、借菊花抒发悲伤的情绪。秋天菊花枯萎,颜色暗淡,自然给人一种伤感的情绪。因此人们常借菊花表达感伤的情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那些菊花落黄满地,已憔悴不堪,如今已没有人采摘了。词人描写菊花的惨淡景象,是为了表达她独对残菊凄凉的情怀。
  陈芬芳,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感悟、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作文,历来占语文学科成绩的近“半壁江山”,深受师生的重视。在历年的中、高考中,其重要性和关键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然而,它是带刺的玫瑰,老师的指导无特效速成的灵丹妙药,学生的写作也有诸多困难,具有长期性和不稳定性,可谓“想说爱你不容易”!如何改变现状呢?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出一些较有效又切实可行的办法,与同仁交流探讨:  一.读写结合是根本  叶圣陶说:“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作
“严师出高徒”,这是人们常说的,而作为一名“严”师要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不能轻易表露出来。但是暑假陪孩子一起看了《大头儿子智慧成长故事——当市长》这本书,尤其是其中的三个小故事,让笔者对“严”师彻底改变了看法,笔者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把自己的爱浮出水面。只要语文老师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理解并尊重他们,学生会从上学时就会真正地喜欢你、爱你,而不是要等到长大了,工作了,才慢慢体会到语文教师当初
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外练笔是学生感悟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引导学生读写结合的有效方式,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尝试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着手练笔,效果显著。  一.抄写美文打基础  学生喜欢阅读中外名著,喜欢读各种报刊杂志,喜欢读同龄人的作文。为此,指导学生从阅读的文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按照笔者的理解,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一言以概括,就是“强调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主
文言文的阅读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文言文离现在太远了,现代人又不说文言文,学了没有益处。如何去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要学好文言文,应从提高学习兴趣入手。特别是初一的文言文教学,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一定要在初中起始阶段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范本,然而,其容量和篇幅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而语文读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这里辑录了古今中外丰富多样的各类文学作品,认真地阅读这些人文经典,有助于丰富语文素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构建精神家园。  这里有风骚流韵、诗意人生。“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让我们品味南朝民歌的缠绵柔美;“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让我们涵咏山水美景的秀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总结出了学习的三字方针:静、兴、恒。所谓“静”,就是“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学习。所谓“兴”,就是“兴趣”,在学习上培养浓厚的兴趣。所谓“恒”,就是“恒心”,学习贵在恒心。  一.静  学习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先做到“静”,即“静下心来”,这是前提,是学习的最佳精神状态。  静下心来学习,就是一心一意、心无杂念的学习。  佛教中讲的“坐禅”,讲究“六根清净”、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提作文,学生便望而生畏,谈之色变。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
三十多年前,女作家谌容创作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曾以其介入现实的深度和写作技法的创新引起了文坛的关注与讨论,小说中真挚感人、血肉丰满的中年女性知识分子——眼科大夫陆文婷也因此成为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画廊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集传统文化人格与现代意识于一体的陆文婷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她超负荷的无私奉献与完全不成比例的工作待遇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大讨论。小说中的陆文婷最终倒下了,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