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民族美学趣尚 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ll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无景点旅游也迅速升温,引起了旅游学界和理论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无美而乐”的传统美学角度阐释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它未来的发展进行相应的理论评估。
  关键词:无景点旅游;传统美学;无美而乐;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5-000-02
  一、无景点旅游现象分析
  与传统的景区(点)旅游相对应,“无景点旅游”是指旅游者到非旅游景区(点)进行的以轻松体验目的地的文化、社会生活方式与民风为主的一种旅游,旅游者以放松、悠闲、自乐的心态在非景区(点)进行一种游离于快节奏、强压力的生活和大景点旅游之外的旅游方式。有人已经注意到这是建立在出游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的自觉行为,但是并没有因此揭示出当前旅游方式已从过去的“悦目悦耳”向“悦神悦志”转移,从感官的满足日益向精神的慰藉靠拢。因而其主体虽具有大众普适性、空间开放性、旅游方式自主性等特点,但就目前国人的经济水平,文化修养以及大景点亲景度、国内旅游景点建设等状况而言,它的客源群更多的是高端游客,他们不仅是高消费的游客,而且是具有较多出游经验、较高收入、较高文化修养、较高审美自觉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客源层。可以说,无景点旅游方式的选择,有效地使游客摆脱了已有社会角色压力,在“放浪形骸”中实现了心灵的“归隐”,有效地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带来的短期的“自我回归”。
  无景点旅游的产生与兴起有其广阔社会文化背景,同时它又与大景点旅游的人满为患、景点门票价格高涨、组参团旅游赶时间赶景点及乡村旅游建设等实际情况无不密切相关。
  近年来,在国人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的同时,社会竞争和工作强度陡增,引发社会幸福指数的下降和普遍凸显的精神危机,由此而来的休闲娱乐文化意识异军突起,势不可遏。旅游消费作为休闲消费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如国发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引导以及各地方政府以旅游业为带动和盘活地方经济的龙头战略,加大当地大景点知名景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使大景点旅游产品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和焦点。然而,由于现代旅游业在我国起步晚,旅游相关政策以及安全保障等配套措施有待健全,景点容客量低,旅游消费多元化导引不足,游客消费意识单一,出游时间集中等原因,造成大景点门票价格飙升,景点游客容量过高等问题,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中国旅行社的数据显示,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敦煌、泰山、庐山和九寨沟等大景点的门票票价都有20%-30%不等涨幅。同时,人满为患,不仅使景区景点旅游容量超载,造成景区景点自身无法承受,更为严重的是,过量游客带来的CO2对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遗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由于大量游客的参观而引起了壁画严重脱落;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也因为每年接待几百万的游客而遭到不同程度城墙的毁坏。这种“大人看人头,小孩看屁股”的拥挤旅游、拥堵旅游、景点集聚旅游、节假日集聚旅游,使大景点旅游成为一种潜在的、隐藏的快节奏旅游、繁琐旅游甚至压力旅游,失去了旅游本身的意义,由此而来的“反景点”旅游意识成为自然的游客心理反应,而这在高端客源群那里尤其反映强烈。
  对那些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且收入较高的城市白领阶层来说,休闲度假本身就是他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另外他们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民族文化关注和旅游自觉的意识,有自我社会主体感觉性和传统文化意识,他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倾向于反拥挤反快节奏,在选择出游时间和出游方式上也较为成熟,以释放心灵、悠闲自乐、自然原始、纯正无名的融入性出游方式为主。因此,无景点旅游成为他们出游的自觉选择,籍此追求一种个性化、理想化、遁世式的旅游,以满足他们脱离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其在田园式的旅游环境中无限亲近大自然,吸纳土气,触摸泥土,在宁静、无为的传统审美文化气息中享受休闲时光。在此种旅游中,他们不仅实现了大众旅游的放松、休闲目的,同时也舒缓了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精神压力和心理危机,提高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了自我调剂的健康心理,而且还满足了人类的一种遗世独立不受牵绊的人生境界追求,由此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最理想的一种陶冶和净化,从而实现了无景点旅游的最佳社会效用。
  二、无景点旅游中的“无美而乐”民族审美趣尚
  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观也日新月异,色彩绚烂,然而随着民族复兴的到来,传统文化也以新的面目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根本上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方式。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人们已不再受“走遍中国(或世界)”的外向型旅游理想方式的影响,相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迫于现代人心理和精神的内在压力,人们日益探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寻求家庭的和谐和温暖,摆脱人际间的竞争和冷漠等,而旅游成为一大部分人自我放松、自我娱乐甚至自我回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无景点旅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正是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之下的必然产物,其中包含着许多传统审美意识的因素,其中“无美而乐”的传统审美因子是这一新兴旅游形式的根本理论支撑。
  只要“心平愉”,平常的色彩依旧可以养眼,不够动听的声响依旧悦耳,家常饭菜依旧有味,粗制的衣物和简陋的房屋可以保护暖和身子,因此,即使没有什么美好的事物我们仍然会感受或沉浸到快乐当中。“‘无万物之美’就是无审美对象;“养乐”就是培养和保持一种主观内在的审美心理体验”。[2]“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虽是一种艺术性夸张的提法,但却揭示了一种“自愉性审美论”,即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使内心“平愉”,然后通过“虚壹而静”的方法,实现对美的体认与感受,从而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精神世界。
  这种审美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儒圣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还是主张清静无为、简质淳朴,宁愿“生而曳尾于涂中”的道家精神,都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处定下“平愉”审美基调,“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等是这一基调的基本内核,由此形成千百年来始终不断的对自然大美的不断向往,在物我之间寻求暂时的“忘物与我之关系而观物”(王国维语),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度会心于林水的自然美,以实现“游于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以自适其适”(红楼梦语)的“至乐”追求。而在这些审美实现过程中无不渗透着“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民族审美本真。因此可以说,“无对象审美”是组成我国传统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深潜在当代审美观照外壳之下,影响着旅游中审美的发生和进行。   无景点旅游的目的地包括一切可以使游客亲近自然、感受文化、陶冶性情、娱乐身心的任人行走、游览的地域空间或场所(并不完全排斥景点或景观),可以是胡同里弄的街谈巷议,大学校园、免收门票的城市公园的园艺景致,也可以是荒郊野外、森林草地的莺啼虫鸣、小镇村寨、乡村田野农家风情等等。据报道,最近在北京,就有不少外地散客刻意避开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知名景点,专门雇辆三轮车游走于北京的大小胡同,体味着浓郁的老北京味。[1]在这里或许只是些平常的颜色,熟悉的景致,简陋的农舍,粗疏的菜肴,但只要游客的心能“平愉”则可以发觉本真,平静心灵,使身心得以放松、愉悦,在“无万物之美”中保养精神,韬光养晦,以应对社会人生。
  三、结论:旅游品位须向更高层次迈进
  旅游是“人们离开居住地,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追求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的状态。自在、自由、自得是旅游最基本的特征。同时,旅游是人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3],因而旅游不仅仅是满足口舌耳目对声色味的生理感性追求,更是精神的游荡和慰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下人的一种自由活动和生命状态,是一种从容自得的境界,是人的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3]。沉积在心灵深处的审美诉求是导向这种自由生命状态的航标之一,其作用不容小觑。如果说无景点旅游兴起的外在条件是景点门票涨价等现实形势,其内在根据是旅游者出游决策趋理性化,出游经验丰富、出游行为独立以及对休闲体验的更高更个人性化要求,那么游客的审美文化底蕴则是这些得以发生根本的动因。华为基本法的第六条:“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只有文化才是不竭的资源和动力,而传统审美文化通过潜意识左右着游客的审美趣尚和旅游方式。无景点旅游正是在传统“无对象审美”之上的旅游发展必然趋势,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旅游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1]自由行动取代逛景点 无景点旅游正悄然流行[EB/OL].www.lotour.com,2007-8-15.
  [2]王建疆. 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3]张辉,王燕.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促进旅游业稳定发展[J].旅游学刊,2010(8):6.
  作者简介:李建东(1983-),男,甘肃天水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近年有散文、小说发表研究。
其他文献
2014年6月27日下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工作部署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重点改革任务,逐项抓好落实。一是有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结合编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抓紧制定配套政策。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布局结构。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二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类办学主体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创
2014年12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授予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魏骏杨等599名在2011-2014年国际国内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颁发奖章、奖牌和荣誉证书。2014年12月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表彰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授予李明军等30名同志“中华技能大奖”荣誉称号,
摘 要 高职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方向课教学耦合,是培养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但传统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汉语专业就业面宽、培养方案改革不到位,以及专业教师结构单一、团队协作不佳等因素制约了两者衔接。可以通过打造双师团队、跨越课程界线、设置实践任务、依托职业活动等办法加强两者的融合教学。  关键词 汉语专业;专业基础课;职业方向课;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
摘 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仍然面临中职教育整体环境复杂、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可从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重点建设师资队伍、贴近岗位设置课程等方面破解难题。  关键词 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合作办学及师资培养需要,“请进来”国外相关领域的职教专家学者进行教学科研与学术交流。2014年6月,英国威根雷学院高级课程经理Martin Gilmore教授来校对土木工程系、测绘工程系、水利系及交通工程系52名骨干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围绕英国职业教育体系构成、课程设置原则、课程开发与教学方法运用、课程计划与评估体系制定等内容进行了培训。2014年7月,学校邀请德国职
2014年12月,中芬职业教育卓越中心揭牌仪式在闵行区群益职业技术学校举行。这标志着上海成立首个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心。2013年8月,群益职校教师赴芬兰进行20天的学习,2014年6-11月期间,群益职校又有包括数控、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等3个专业的28名教师参加了芬兰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试点项目,接受了来沪芬兰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在芬兰专家的带领下,教师参观考察了芬兰在沪的企业,感受了技术工
摘要:高职院校正处于一个高度发展时期,也正处于一个变革阶段,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尤其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师普遍受着日益沉重的压力。以Y高校为例,研究了目前高职教职工困难情况,主要从工作、生活对高校教职工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分析了教职工困难原因。  关键词:困难;高校;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电信运营商不得不加快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核心能力、优化业务流程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常态”,并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助力人力资源转型。本文以H电信公司为例,结合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和问题,梳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转型的新思路,为有效激发人员活力、提升人力资源价值提供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运营商;人力资源转型;倒三角支撑体系  中图分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思想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立足电信改革现状,充分分析当前电信运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围绕思想政治工作,从增强、搞活、推进员工思想教育工作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手段,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效果,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关键词:思想教育;
摘要:对2014年1月~2016年3月中国新房价格指数与二手房价格指数月度数据的协整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新房价格与二手房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新房价格是二手房价格的长期格兰杰因,而二手房价格是新房价格的长期格兰杰因只在10%的水平下显著;PVECM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进一步证实,新房价格在这一因果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新房价格对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