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现状开始分析,接着提出了几点关于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议,最后以论述如何扶持绿色营销开辟新农村市场的内容结尾。一蠡之测,率尔操觚,祈望同仁匡误扶正。
关键词:新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策略;绿色营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对搞活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但是物无完美,与城镇建设相比,瑕疵仍存在不少,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进一步规范管理规划。下面逐做例举。
一、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1.商品质量不高,经营粗放
由于地区产业化没有形成,专业化水平低,产品批量小,质量低,经营粗放。大路货多,畅销货少;原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不能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进入农村市场的工业产品,适应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上的“农”字号商品少,城市里卖不掉、销不出,甚至伪劣假冒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市场缺乏规划、市场管理不力,突出表现为“三多”
一是沿路设摊多。此类市场以路为市,沿着公路干线随地摆摊,尤其是在交通要道处摆摊,严重妨碍了交通,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社会治安和正常的交通秩序。二是沿街摊点多。此类市场以街为市,沿街设点,门面交叉重叠,杂乱无章,既不必便于管理,也不便于购物。三是游动商贩多,此类市场以“动”为市,到处喧哗叫卖,骚扰行人。不仅是国家税收无着,而且影响机关、街道居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加之少数不法分子借叫卖之名,行头骗之实,就更增加了人们对游动市场、流动市场商贩的反感和恐惧感。
3.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
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我国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4.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制定颁布了一批规范商业流通、市场管理、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公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使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和管理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集贸市场问题的规定散见在一些法律中,至今没有一部单一的、统一的、全面的有关农村集贸市场的法律。
二、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的几点建议
1.加强规划,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集贸市场的数量、规模
在市场建设规划中,要注意围绕当地的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商品流向等要素来合理确定市场的选址和规模。具体来说,一是要合理确定市场建设数量,不可互相攀比盲目发展;二是市场建设的档次要因市制宜,市场旺、生意活、交易批量大的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综合市场,档次可以高一些,而一般的农村集贸市场宜建成棚盖式;三是农村集贸市场的选址应为资源丰富、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商品交易量较大的地方,同时,要做到水、电、路、通讯的配套,要注意小市场与大市场的联结。
2.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
从产地实际出发,根据产地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及市场需求情况,选择一组可以重点发展,有一定规模,并能按本地自然、经济条件组织生产,既属本地拳头产品,有进入区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又使当地农民受益的产品,作为一定时期的主攻战略重点,使之发展成为本区起带头作用的主导产业。农村市场的兴起,就是依据这一专业商品生产的形成和发展,为其提供丰富的商品货源,并依赖这些生产群体为这一专业市场的经营主体。这样就把发展专业市场和当地种、养、加结合起来,形成贸工农、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打破地区界限,把本地区优势和全国大市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取得区域规模效益。
3.各級政府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
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真正把农村市场管理当作发展地区经济,保护农村健康消费和稳定社会的大事来抓把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集贸市场发展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坚持经常性治理和定期整顿相结合,特别是在每逢新年春节期间要进行重点治理整顿,以保护农村生活资料的公平交易。要主动接受和支持执法部门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严肃处理阻碍正当执法的案件和责任人。
4.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对于目前农村集市管理落后、不规范问题,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体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包括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规定及资格进行审查,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和技术监督等。同时,加大集市监管力度,规范农村集市秩序;严厉查处各种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公开举报电话,建立消费者投诉电话,健全农村集贸市场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建设公平有序、运转协调的农村集市。此外,规范市场管理者的行为,即对市场管理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等也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防止市场管理者乱收费、多收费等问题的出现。
三、扶持绿色营销开辟新农村市场 (一)新农村绿色消费基础
1.新农村消费品市场网络逐步形成。首先,农村消费品品种和档次相对齐全,基本上能够满足广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次,农村消费品供应形成多家竞争格局。目前仍以家庭式门店为主,现代流通业态如超市、連锁分店、专卖店等新兴行业逐步延伸到农村消费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商品供需顺畅,品种互补率大大提高,已经自成体系。还有,农村消费品市场基本保持有序的经营和竞争。农村消费品市场相对于城镇来讲,农村消费群体需求商品低档次、低价格,购物货比三家,使得商家在商品价格和服务质量上展开竞争,市场相对活跃,流通秩序和交易环境都有所好转。可见,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形成的消费网络,已经为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了网络基础。
2.新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消费水平多层次性特征。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还处于温饱阶段,消费水平也处于较低层次,对商品的需求更注重价格便宜、经久耐用,例如,对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农村居民要求功能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省钱。但也不乏中高层次的消费阶层,一些较富裕的地区,农民的消费已从基本生活保障层次向中高消费层次过渡。还有,农村中的一些工商大户、养殖专业户和建筑队等,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农村整体消费水平,使得农村的消费品市场消费水平多层次性特征十分明显,为绿色营销在新农村推广实施开辟了广阔天地。
3.农民消费结构正在由温饱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正逐步接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38.9%,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在农村居民货币收入不断增多和购买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新农村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一般生活用品基本普及,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也逐步向健康、绿色、环保的消费方式转变。
4.道路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新农村绿色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类支出由1995年的33.76元增加到2006年的289元,交通通讯类支出比重也由1995年的2.58%增长到2006年的10.22%。通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农民能够更为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外界的信息,交通的便利使绿色、环保型农产品精加工成为可能。
(二)新农村绿色营销优势
绿色营销的环境基地。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是受污染和被破坏较轻的地方,离城镇工厂较远,不少地方的水质、空气、土壤污染程度小,农药残留含量低,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我国农村具有开发绿色营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农业资源,都是开发绿色营销最佳的地区。在绿色消费中,其产品会更有市场,绿色消费将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日新月异的当今,集贸市场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而农村农贸市场该向何处发展、又该怎样发展更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策略;绿色营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对搞活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但是物无完美,与城镇建设相比,瑕疵仍存在不少,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进一步规范管理规划。下面逐做例举。
一、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1.商品质量不高,经营粗放
由于地区产业化没有形成,专业化水平低,产品批量小,质量低,经营粗放。大路货多,畅销货少;原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不能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进入农村市场的工业产品,适应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上的“农”字号商品少,城市里卖不掉、销不出,甚至伪劣假冒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市场缺乏规划、市场管理不力,突出表现为“三多”
一是沿路设摊多。此类市场以路为市,沿着公路干线随地摆摊,尤其是在交通要道处摆摊,严重妨碍了交通,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社会治安和正常的交通秩序。二是沿街摊点多。此类市场以街为市,沿街设点,门面交叉重叠,杂乱无章,既不必便于管理,也不便于购物。三是游动商贩多,此类市场以“动”为市,到处喧哗叫卖,骚扰行人。不仅是国家税收无着,而且影响机关、街道居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加之少数不法分子借叫卖之名,行头骗之实,就更增加了人们对游动市场、流动市场商贩的反感和恐惧感。
3.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
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我国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4.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制定颁布了一批规范商业流通、市场管理、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公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使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和管理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集贸市场问题的规定散见在一些法律中,至今没有一部单一的、统一的、全面的有关农村集贸市场的法律。
二、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的几点建议
1.加强规划,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集贸市场的数量、规模
在市场建设规划中,要注意围绕当地的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商品流向等要素来合理确定市场的选址和规模。具体来说,一是要合理确定市场建设数量,不可互相攀比盲目发展;二是市场建设的档次要因市制宜,市场旺、生意活、交易批量大的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综合市场,档次可以高一些,而一般的农村集贸市场宜建成棚盖式;三是农村集贸市场的选址应为资源丰富、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商品交易量较大的地方,同时,要做到水、电、路、通讯的配套,要注意小市场与大市场的联结。
2.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
从产地实际出发,根据产地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及市场需求情况,选择一组可以重点发展,有一定规模,并能按本地自然、经济条件组织生产,既属本地拳头产品,有进入区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又使当地农民受益的产品,作为一定时期的主攻战略重点,使之发展成为本区起带头作用的主导产业。农村市场的兴起,就是依据这一专业商品生产的形成和发展,为其提供丰富的商品货源,并依赖这些生产群体为这一专业市场的经营主体。这样就把发展专业市场和当地种、养、加结合起来,形成贸工农、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打破地区界限,把本地区优势和全国大市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取得区域规模效益。
3.各級政府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
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真正把农村市场管理当作发展地区经济,保护农村健康消费和稳定社会的大事来抓把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集贸市场发展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坚持经常性治理和定期整顿相结合,特别是在每逢新年春节期间要进行重点治理整顿,以保护农村生活资料的公平交易。要主动接受和支持执法部门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严肃处理阻碍正当执法的案件和责任人。
4.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对于目前农村集市管理落后、不规范问题,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体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包括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规定及资格进行审查,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和技术监督等。同时,加大集市监管力度,规范农村集市秩序;严厉查处各种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公开举报电话,建立消费者投诉电话,健全农村集贸市场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建设公平有序、运转协调的农村集市。此外,规范市场管理者的行为,即对市场管理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等也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防止市场管理者乱收费、多收费等问题的出现。
三、扶持绿色营销开辟新农村市场 (一)新农村绿色消费基础
1.新农村消费品市场网络逐步形成。首先,农村消费品品种和档次相对齐全,基本上能够满足广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次,农村消费品供应形成多家竞争格局。目前仍以家庭式门店为主,现代流通业态如超市、連锁分店、专卖店等新兴行业逐步延伸到农村消费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商品供需顺畅,品种互补率大大提高,已经自成体系。还有,农村消费品市场基本保持有序的经营和竞争。农村消费品市场相对于城镇来讲,农村消费群体需求商品低档次、低价格,购物货比三家,使得商家在商品价格和服务质量上展开竞争,市场相对活跃,流通秩序和交易环境都有所好转。可见,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形成的消费网络,已经为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了网络基础。
2.新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消费水平多层次性特征。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还处于温饱阶段,消费水平也处于较低层次,对商品的需求更注重价格便宜、经久耐用,例如,对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农村居民要求功能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省钱。但也不乏中高层次的消费阶层,一些较富裕的地区,农民的消费已从基本生活保障层次向中高消费层次过渡。还有,农村中的一些工商大户、养殖专业户和建筑队等,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农村整体消费水平,使得农村的消费品市场消费水平多层次性特征十分明显,为绿色营销在新农村推广实施开辟了广阔天地。
3.农民消费结构正在由温饱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正逐步接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38.9%,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在农村居民货币收入不断增多和购买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新农村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一般生活用品基本普及,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也逐步向健康、绿色、环保的消费方式转变。
4.道路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新农村绿色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类支出由1995年的33.76元增加到2006年的289元,交通通讯类支出比重也由1995年的2.58%增长到2006年的10.22%。通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农民能够更为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外界的信息,交通的便利使绿色、环保型农产品精加工成为可能。
(二)新农村绿色营销优势
绿色营销的环境基地。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是受污染和被破坏较轻的地方,离城镇工厂较远,不少地方的水质、空气、土壤污染程度小,农药残留含量低,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我国农村具有开发绿色营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农业资源,都是开发绿色营销最佳的地区。在绿色消费中,其产品会更有市场,绿色消费将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日新月异的当今,集贸市场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而农村农贸市场该向何处发展、又该怎样发展更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