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78-01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联系实际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新的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中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多考虑他们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树立主体意识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必须使参与学习成为自身的迫切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学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新知识之间产生“不协调”,触及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从而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都学会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出示课本图例(三个圆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大小,即34=68=912之后,创设以下教学情境:
1.1 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等,为什么大小相等呢?你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吗?这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树立主体意识。
1.2 引导探索规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联想到“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到三个分数相等的原因:
34=3×24×2=68、34=3×34×3=912、912=9÷312÷3=34、68=6÷28÷2=34,学生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
1.3 创设思考题掌握性质:ɑ、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B、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怎样变化?c、你知道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教学,问题层层递进,不断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不断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2 创建学习共同体,倡导学生自主多向交流
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学校里的学习活动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完成的。在共同体里共同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存在着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分享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充分交流,乐于进行自我批评,善于接受合理的新观点、新知识。因此教学中应通过教与学互动、情感交流、愉悦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形成有学习能力,有合作精神,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2.1 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学具摆拼长方形
2、观察各个图形一共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共摆几排,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2.3 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ɑ、每排摆几个小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b、一共摆几排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c、长方形的长、宽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4 小组汇报、班级评议、评选优胜组。
2.5 归纳总结计算公式。
这样设计教学改变了传统师生之间单一交往的形式,强化了“个体——个体”交往、“个体——小组”交往、“小组——班级”交往。学生在整个的学习共同体中不但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且在主动多向交流的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加速思维、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完善并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 联系生活实际,激励自主探索,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从数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从整体上进行抽象、概括、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之转化为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
如: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之后,设计出贴近生活的习题:张大叔有一间房子长30分米,宽24分米,要铺正方形地砖,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需要选用边长多少分米(整数)的地砖,才能铺得又美观又快捷。这是一道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开放性习题,因为每一个学生基本上经历了建房、装修新房、搬新居的喜悦心情,因此马上激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找出不同的解题策略:用边长1、2、3、4、6(单位: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即3-、24的公因数)都可以,其中用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即30、24的最大公因数)铺最快。可是有许多学生却能联系家庭经济情况分析自己的选择理由:有的说:“要铺得快应选择边长6分米的地砖,但价格昂贵,每块砖面积太大不美观;铺小地砖虽然便宜些,但铺的时间会长些,搞卫生也麻烦些。”有的说:“由于我家经济收入靠父母种地,不宽裕,所以我会选择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地砖。”……
这样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精神和自主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联系实际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新的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中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多考虑他们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树立主体意识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必须使参与学习成为自身的迫切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学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新知识之间产生“不协调”,触及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从而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都学会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出示课本图例(三个圆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大小,即34=68=912之后,创设以下教学情境:
1.1 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等,为什么大小相等呢?你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吗?这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树立主体意识。
1.2 引导探索规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联想到“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到三个分数相等的原因:
34=3×24×2=68、34=3×34×3=912、912=9÷312÷3=34、68=6÷28÷2=34,学生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
1.3 创设思考题掌握性质:ɑ、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B、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怎样变化?c、你知道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教学,问题层层递进,不断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不断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2 创建学习共同体,倡导学生自主多向交流
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学校里的学习活动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完成的。在共同体里共同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存在着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分享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充分交流,乐于进行自我批评,善于接受合理的新观点、新知识。因此教学中应通过教与学互动、情感交流、愉悦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形成有学习能力,有合作精神,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2.1 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学具摆拼长方形
2、观察各个图形一共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共摆几排,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2.3 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ɑ、每排摆几个小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b、一共摆几排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c、长方形的长、宽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4 小组汇报、班级评议、评选优胜组。
2.5 归纳总结计算公式。
这样设计教学改变了传统师生之间单一交往的形式,强化了“个体——个体”交往、“个体——小组”交往、“小组——班级”交往。学生在整个的学习共同体中不但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且在主动多向交流的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加速思维、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完善并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 联系生活实际,激励自主探索,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从数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从整体上进行抽象、概括、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之转化为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
如: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之后,设计出贴近生活的习题:张大叔有一间房子长30分米,宽24分米,要铺正方形地砖,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需要选用边长多少分米(整数)的地砖,才能铺得又美观又快捷。这是一道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开放性习题,因为每一个学生基本上经历了建房、装修新房、搬新居的喜悦心情,因此马上激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找出不同的解题策略:用边长1、2、3、4、6(单位: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即3-、24的公因数)都可以,其中用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即30、24的最大公因数)铺最快。可是有许多学生却能联系家庭经济情况分析自己的选择理由:有的说:“要铺得快应选择边长6分米的地砖,但价格昂贵,每块砖面积太大不美观;铺小地砖虽然便宜些,但铺的时间会长些,搞卫生也麻烦些。”有的说:“由于我家经济收入靠父母种地,不宽裕,所以我会选择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地砖。”……
这样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精神和自主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