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教学理论对我国现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通过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深入细致的学习研究,着重指出其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阐述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践应用“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政治;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
政治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时政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以陶行知的生活理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倡导和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科素质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做”的能力方面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教人者必先知人,知人者必先知心。作为教师,只有充分地理解学生,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用由衷的、自然流露的、真实生动的情感去唤起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共鸣,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注意随时加强自身的修养,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果缺乏对学生的真诚热爱和细微体察,教育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教育就会丧失生命和源泉。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亲人,应该是学生的观察者、呵护者和服务者,让学生感受母爱父爱般地温暖和情亲。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因人施材,支持学生的表达和行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应该是学生的尊重者、理解者和支持者。只有充分地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才能找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有所成、学有所成。
二、坚持在做中教,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体验,在心理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升认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比如:我们在学习“矛盾的特殊性”这一观点时,先让学生去大自然找寻两片相同的树叶,大家情绪高涨,纷纷奔向树林,采回了各式各样的叶子,结果大家千比较、万对照,都没有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又让每个同学在纸上刻上自己的手印,同学们嬉称自己是杨白劳,在纸上刻上红的、蓝的、绿的、黄的、黑的手印。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指纹的大小、形状、螺纹的形状,疏密、弯曲度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活动,学生们深深懂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因此每个人都要珍爱生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材之路。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提到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时。我就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公共宣传栏搞期宣传,倡导学生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盒,不要乱扔垃圾,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节约资源的活动。在学习征税和纳税时,请学生结合本市本县(区)市政建设的有关情况调查,来体会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等等。
三、坚持“教”与“学”互动性,在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承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三者紧密结合,密不可分,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经典的教学论就是“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方法原理是“为教而学”,可以把它简称为“教中学”,即教也是一种做。传统教育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 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 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間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受这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某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就交给学生备课、做课件、乃至上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又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给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先生”,并且请学生评价。内容较复杂的我采取学生提问的方式,提出你想要知道或要解决的问题,先由学生做“小先生”,教师再补充,或纠正,最后总结归纳。这是我在初中 历史教学中一贯坚持的做法。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不仅自己知道了,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历史学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以达到传播历史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历史学兴趣的目的。
总之,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对指导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的责任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
政治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时政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以陶行知的生活理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倡导和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科素质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做”的能力方面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教人者必先知人,知人者必先知心。作为教师,只有充分地理解学生,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用由衷的、自然流露的、真实生动的情感去唤起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共鸣,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注意随时加强自身的修养,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果缺乏对学生的真诚热爱和细微体察,教育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教育就会丧失生命和源泉。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亲人,应该是学生的观察者、呵护者和服务者,让学生感受母爱父爱般地温暖和情亲。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因人施材,支持学生的表达和行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应该是学生的尊重者、理解者和支持者。只有充分地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才能找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有所成、学有所成。
二、坚持在做中教,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体验,在心理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升认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比如:我们在学习“矛盾的特殊性”这一观点时,先让学生去大自然找寻两片相同的树叶,大家情绪高涨,纷纷奔向树林,采回了各式各样的叶子,结果大家千比较、万对照,都没有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又让每个同学在纸上刻上自己的手印,同学们嬉称自己是杨白劳,在纸上刻上红的、蓝的、绿的、黄的、黑的手印。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指纹的大小、形状、螺纹的形状,疏密、弯曲度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活动,学生们深深懂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因此每个人都要珍爱生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材之路。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提到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时。我就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公共宣传栏搞期宣传,倡导学生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盒,不要乱扔垃圾,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节约资源的活动。在学习征税和纳税时,请学生结合本市本县(区)市政建设的有关情况调查,来体会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等等。
三、坚持“教”与“学”互动性,在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承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三者紧密结合,密不可分,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经典的教学论就是“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方法原理是“为教而学”,可以把它简称为“教中学”,即教也是一种做。传统教育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 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 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間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受这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某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就交给学生备课、做课件、乃至上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又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给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先生”,并且请学生评价。内容较复杂的我采取学生提问的方式,提出你想要知道或要解决的问题,先由学生做“小先生”,教师再补充,或纠正,最后总结归纳。这是我在初中 历史教学中一贯坚持的做法。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不仅自己知道了,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历史学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以达到传播历史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历史学兴趣的目的。
总之,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对指导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的责任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