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教学中不应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而重在学生创新意识、机能和人格的培养。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和课外活动中,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大胆动手操作,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能得以培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 创新能力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24.113
创新的社会、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如何改革生物教学,使之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我们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理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特就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激励创新热情,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形成创新型教育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在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
实践证明,学生自觉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比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如初二下学期在讲到植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精子、卵细胞),又包括无性生殖(嫁接)时,先向学生传授什么是砧木,什么是接穗,后讲嫁接的原理,将学生按实验组分开,给其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亲临其境去实践,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展示,第二天各组带回实践模型,第一组带回的是芽(接穗是苹果),第二组带回的是枝(砧木是杜梨树,接穗是鸭梨的枝条,并用塑料纸、塑料绳将它们包扎得很牢固),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评,各组出一名代表,学生讲得有声有色,思路清晰,具有条理性。学生甲说“老师讲形成层,我并不是真理解,而是机械去记,通过自己动手,真正实践,才知道形成层是薄壁细胞,着生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颜色淡黄色,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只看得着而摸不着,因有形成层,木质茎能逐年加粗”,乙说“杜梨树嫁接梨的枝条等长出的果实是鸭梨。”生物学是一门有趣的实验学科,经大家的努力,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求知欲增强,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在探索中创新,对知识加深了印象,理解了实质,补充完善了本节教学内容。
二、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可以考虑选择一株带有六大器官的盆景。学生看到了盆景尤其是看到上面还长有果实时,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地、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思考着这株盆景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然后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唤起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疑境、疑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生物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我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如讲述“蜜蜂”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问:“蜂王产出未受精的卵,为什么能发育成新的个体雄蜂?雄蜂跟蜂王交尾后为何不久便死亡?”又如,讲述线形动物时,向学生提出:“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为何不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它的体表和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何特点?”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课堂上提出“苍蝇喜欢往肮脏的地方钻,但它为什么不生病?”、“蜘蛛在捕捉昆虫时,为什么不被自己所吐出的蛛丝粘住?”、“在菌类中有的霉菌对人类有益,可提取抗菌素,酿酒制酱,制作食品,可这种霉菌人是否能直接吃下去呢?”……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猜想,我从不嘲笑,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讲、去做。营造一个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知识探究的良好气氛。
四、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會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
总之,通过生物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积累成功经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陈金花.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4,(05):124.
【关键词】初中生物 创新能力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24.113
创新的社会、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如何改革生物教学,使之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我们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理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特就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激励创新热情,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形成创新型教育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在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
实践证明,学生自觉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比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如初二下学期在讲到植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精子、卵细胞),又包括无性生殖(嫁接)时,先向学生传授什么是砧木,什么是接穗,后讲嫁接的原理,将学生按实验组分开,给其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亲临其境去实践,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展示,第二天各组带回实践模型,第一组带回的是芽(接穗是苹果),第二组带回的是枝(砧木是杜梨树,接穗是鸭梨的枝条,并用塑料纸、塑料绳将它们包扎得很牢固),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评,各组出一名代表,学生讲得有声有色,思路清晰,具有条理性。学生甲说“老师讲形成层,我并不是真理解,而是机械去记,通过自己动手,真正实践,才知道形成层是薄壁细胞,着生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颜色淡黄色,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只看得着而摸不着,因有形成层,木质茎能逐年加粗”,乙说“杜梨树嫁接梨的枝条等长出的果实是鸭梨。”生物学是一门有趣的实验学科,经大家的努力,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求知欲增强,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在探索中创新,对知识加深了印象,理解了实质,补充完善了本节教学内容。
二、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可以考虑选择一株带有六大器官的盆景。学生看到了盆景尤其是看到上面还长有果实时,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地、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思考着这株盆景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然后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唤起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疑境、疑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生物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我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如讲述“蜜蜂”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问:“蜂王产出未受精的卵,为什么能发育成新的个体雄蜂?雄蜂跟蜂王交尾后为何不久便死亡?”又如,讲述线形动物时,向学生提出:“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为何不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它的体表和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何特点?”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课堂上提出“苍蝇喜欢往肮脏的地方钻,但它为什么不生病?”、“蜘蛛在捕捉昆虫时,为什么不被自己所吐出的蛛丝粘住?”、“在菌类中有的霉菌对人类有益,可提取抗菌素,酿酒制酱,制作食品,可这种霉菌人是否能直接吃下去呢?”……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猜想,我从不嘲笑,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讲、去做。营造一个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知识探究的良好气氛。
四、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會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
总之,通过生物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积累成功经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陈金花.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4,(0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