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在实现依法治国的诸多方法措施中,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至关重要,而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孩子抓起。作为思想品德教师理应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利用学科渗透,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呢?
一、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就必须提高我们思想品德教师的法律素养,这是有效实施法律教育的必备条件。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宪法》《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教学有关的法律知识。此外,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在教学中以案说法,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法律宣传材料。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现有资源,构建有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现在的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现有资源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增强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当今苏教版的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为四大块内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特别是法律的内容,七、八、九年级都有分布,并且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的,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当然它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许多案例、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法律,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此外,我们应该本着高效课堂的目的,摒弃以往那种教师上面念,学生下面画的“懒汉”教学模式,而应该精心编排课堂教学,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上演课本剧,来个情景再现,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有个直观的判断与体验,然后通过思考、交流、体验的过程来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其他诸如“小小辩论会”“我做小法官”“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也可以引用到教学中。例如笔者在讲《公民的义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正方观点是:既要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反方观点是: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学生辩论的热情很高,争论激烈。通过辩论,学生自然就清楚了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辩论他们的理解更深刻了,从而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多方合作,“请进来”“走出去”强化法律意识
学校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教师是其中无可替代的主力军。但是仅仅依靠教师、依靠学校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我们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请进来,这是普及科普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常用的、有效的形式。根据情况和需要,教师可以邀请校外的法律专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因为他们专业知识深厚,又处在法律一线,所以讲话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学生。当然报告的主讲人,也可以是英雄模范等其他人员。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理顺个人和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树立多个层面的法律意识。走出去,就是走出课堂,联系实际。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看,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一个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活跃、反应灵敏、好奇心强,但社会经验少,实践能力差。他们早已对长期在学校小课堂的封闭学习不满,迫切希望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到农村去、到企业去……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大胆让学生走出去。这既是教学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愿望,能够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自觉性,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善于运用一定法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闯红灯”这一现象,并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对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就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就会深刻认识到:闯红灯,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更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通过调查活动,增加了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兰.法律传播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11).
[2]刘凯霞.如何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10(10).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就必须提高我们思想品德教师的法律素养,这是有效实施法律教育的必备条件。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宪法》《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教学有关的法律知识。此外,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在教学中以案说法,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法律宣传材料。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现有资源,构建有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现在的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现有资源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增强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当今苏教版的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为四大块内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特别是法律的内容,七、八、九年级都有分布,并且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的,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当然它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许多案例、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法律,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此外,我们应该本着高效课堂的目的,摒弃以往那种教师上面念,学生下面画的“懒汉”教学模式,而应该精心编排课堂教学,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上演课本剧,来个情景再现,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有个直观的判断与体验,然后通过思考、交流、体验的过程来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其他诸如“小小辩论会”“我做小法官”“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也可以引用到教学中。例如笔者在讲《公民的义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正方观点是:既要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反方观点是: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学生辩论的热情很高,争论激烈。通过辩论,学生自然就清楚了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辩论他们的理解更深刻了,从而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多方合作,“请进来”“走出去”强化法律意识
学校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教师是其中无可替代的主力军。但是仅仅依靠教师、依靠学校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我们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请进来,这是普及科普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常用的、有效的形式。根据情况和需要,教师可以邀请校外的法律专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因为他们专业知识深厚,又处在法律一线,所以讲话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学生。当然报告的主讲人,也可以是英雄模范等其他人员。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理顺个人和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树立多个层面的法律意识。走出去,就是走出课堂,联系实际。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看,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一个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活跃、反应灵敏、好奇心强,但社会经验少,实践能力差。他们早已对长期在学校小课堂的封闭学习不满,迫切希望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到农村去、到企业去……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大胆让学生走出去。这既是教学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愿望,能够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自觉性,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善于运用一定法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闯红灯”这一现象,并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对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就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就会深刻认识到:闯红灯,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更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通过调查活动,增加了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兰.法律传播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11).
[2]刘凯霞.如何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10(1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