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模式研究,建立在与公共图书馆的比较和借鉴、以及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基础上,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而研究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的改革、转型和创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整合自身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为手段,真正的做到“互联网+图书馆”。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
自于扬于2012年11月在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以来,“互联网+”立刻成为各行各业的热搜词。而将“互联网+”概念发扬光大的是马化腾,他指出: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把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
业结合起来,能够在新的领域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至此,“互联网+”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
1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比较
我国图书馆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种类型,在学校图书馆种,又以高校图书馆藏书和信息资源最为丰富为代表;公共图书馆则根据行政级别划分为国家级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县市级图书馆等,其中以国家级的图书馆资源收藏最为全面。由于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原因,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在管理机制、服务对象及内容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比较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整合双方的优势形成互补,成为各级图书馆之间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1 管理层级与经费来源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属于教学辅助单位,承担着一定的的教学任务。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任命都由各高校的人事部门直接管理,图书馆的各项经费也由高校自行拨付。高校图书馆是直接受各高校自行管理的教育部门。
而公共图书馆则不同,各级公共图书馆直接隶属于各级地方政府,并且其各项资源经费直接由各地方政府拨付,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任命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直接任命。
1.2 服务对象及内容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体主要是由所在学校的一教师、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与留学生等所组成,整体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比较高的。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职能是服务地方的社会各界读者,所以它面对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以及社会中一切有知识需求的群体。
在服务内容方面,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对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都包括:(1)读者入馆教育,针对读者开展图书馆检索知识、图书分类法等图书馆基本知识的教育和讲解;(2)为读者办理借阅证;(3)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等操作技能培训;(4)各类图书馆相关咨询活动;(5)组织读者开展各类读书活动等。
1.3 资源内容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包括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两部分,但是,高校图书馆作为主要的教辅部门,其资源收集的特点都主要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是由各类专业书籍、学术性较强的文献组成。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面向的是普通读者,所以其较多收集科普性读本、小说、期刊等,以及一些地方文献。
1.4 人员结构
高校图书馆人员构成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拥有相应的专业结构和职称级别,例如专业技术人员就分为:研究馆员、副研究员馆员、馆员、助理馆员等,都具有图书馆学的相应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从事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
公共圖书馆图书馆馆员除了部分的图情分析人员外,大部分工作人员均为普通的管理人员或工勤人员,与高校图书馆人员相比较,在图书馆业务发展及研究方向方面都显得较弱。
2 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建立在高校图书馆部门设置之上,但是早期的图书馆部门设置以图书馆工作目标和业务流程进行解析为基础,管理多以纵向垂直模式为主。纵向的部门设置强调工作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因此图书馆的部门的服务功能较为专业化和具体化,各部门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沟通。传统图书馆以阅览室,借阅台、书库等形成一种实体物理空间,管理模式也是采、购、编、典分的。用户通过图书馆OPAC和阅览室进行电脑检索,对于所需文献必须到现场借阅才能获得,而且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也需要在指定的IP下才能获得。并且庞大的馆藏图书,被知识已经老化的纸本大量的占据着。随着网络环境和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较普遍的应用,这一特征更为明显:一方面人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但是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知识鸿沟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和流动大大加快,纵向的职能化的管理模式却限制了信息技术和人的潜能的发挥,阻碍了图书馆各项服务的开展和顺利实施。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图书馆提供传统的借阅、查询资料的基础上,扩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涵,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得到了充实:(1)高校图书馆全面分析用户的搜索目的与需求,引导用户利用自己的查找条件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与分类,通过数字信息服务系统的特定服务项目,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整合网络信息的服务以及专题信息服务。(2)图书馆利用网络推送技术针对每个用户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这样用户就中以及时和直接获得所需知识,也能够提高数字资源的使用率。尽管高校图书馆很早就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但其并未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
3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推动与创新
“互联网+”的本质内涵是“通过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跨界与融合,形成全新的价值或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价值比单纯的产业更有价值”。图书馆是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科研和教育服务的窗口,理应与社会同步发展,“互联网+”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图书馆”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下的图书馆应当重新定位,创新服务模式,以提高高校图书馆创新知识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3.1 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延伸
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图情人员专业化的优点,利用远程访问技术,通过与数据平台合作,为非校园IP以及向对信息有需求的非校园读者提供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料。即使离开了学校,只要注册了远程账号,各方面的专业论著照样可以下载获取。打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覆盖范围的壁垒,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3.2 图书馆资源建设转型工作
图书馆资源主要分为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收集纸质资源的流程主要是采、编、藏、流,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图书馆有的书,读者不想看;读者想看的书,图书馆没有。在图书采购方面,读者可以在在图书馆的主页上提出订购和借阅书籍的需求,再由图书馆向书商进行购买,这种采购方式提高了纸质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金的浪费。
“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阅读习惯发生着改变,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电子资源的阅读正在逐渐替代现有的的纸质阅读。在这样一个时期,图书馆应该增加电子图书和数据库的购买力度。图书和数据库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要通过网络平台的调研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精准采购和推介,提升资源建设的合理性。高校图书馆重要的教学辅助部门,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各类电子读物、有声读物、公开课视频、知识讲座、名师讲堂以及学校图书馆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的音视频资料,形成特色资源库,并在全校广泛推广,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此外,高校图书馆还要结合本校的学科发展优势,来进行资源建设,着重完善本学校的重点学科资源建设,这样,才能做好“互联网+时代”资源建设的转型工作。
3.3 馆员转型工作
随着传统图书馆向“互联网+图书馆”的转变,要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具备相关的图情知识外,还要熟练的掌握互联网技术,同时还要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1)图书馆工作人员应随时“想读者之所想”,感知读者的服务需求,主动服务。(2)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应不断提高,能从海量的纸质和电子资源中为用户准确筛选出最合适的信息。(3)“互联网+”下的图书馆作为技术敏感度极高的行业和机构,要求全体从业人员应该具较强的的创造力,对新技术有强烈的敏锐度和较强的学习运用能力。
3.4 服务流程转型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一卡通”管理模式提取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提取、存储入馆用户的借阅信息,并最终对用户的个人信息、阅读偏好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整理、分析和挖掘出用户的动态需求图书馆根据获取的用户信息,将师生划分成不同需求的用户群,然后通过微信、QQ、公众号主动将用户所需资源推送到对应群体。这种精准的分类服务很适合高校不同专业背景的用户,而且拉近和用户的距离。现代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使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自助借还系统、自助办证系统、书目检索系统、电子读报系统等,全方位实现图书馆内服务空间的网络化。
4 结束语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整合自身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手段,促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的融合,真正的做到“互联网+图书馆”。虽然现有的图书馆模式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了延伸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涵,但是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转型和创新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化腾.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EB/OL].(2013-11-01).[2018-6-19].http://teeh.qq.eom/d20131110/005189.htm.
[2]鄭松涛,赵雪云,殷玉军.高校图书馆部门设置研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
[3]廖明华.互联网下图书馆服务的发展[J].信息记录材料,2016,(12):6-8.
[4]王吉斌,彭盾.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15.
[5]王莉.“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J].图书情报导刊.2016,(1):78-81.
[6]何芳,臧英杰.“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与重构[J].图书情报导刊,2016,(1):68-70.
作者简介:陈松(1987-),男,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刘凯(1989-),男,云南昭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
自于扬于2012年11月在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以来,“互联网+”立刻成为各行各业的热搜词。而将“互联网+”概念发扬光大的是马化腾,他指出: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把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
业结合起来,能够在新的领域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至此,“互联网+”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
1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比较
我国图书馆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种类型,在学校图书馆种,又以高校图书馆藏书和信息资源最为丰富为代表;公共图书馆则根据行政级别划分为国家级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县市级图书馆等,其中以国家级的图书馆资源收藏最为全面。由于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原因,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在管理机制、服务对象及内容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比较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整合双方的优势形成互补,成为各级图书馆之间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1 管理层级与经费来源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属于教学辅助单位,承担着一定的的教学任务。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任命都由各高校的人事部门直接管理,图书馆的各项经费也由高校自行拨付。高校图书馆是直接受各高校自行管理的教育部门。
而公共图书馆则不同,各级公共图书馆直接隶属于各级地方政府,并且其各项资源经费直接由各地方政府拨付,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任命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直接任命。
1.2 服务对象及内容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体主要是由所在学校的一教师、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与留学生等所组成,整体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比较高的。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职能是服务地方的社会各界读者,所以它面对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以及社会中一切有知识需求的群体。
在服务内容方面,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对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都包括:(1)读者入馆教育,针对读者开展图书馆检索知识、图书分类法等图书馆基本知识的教育和讲解;(2)为读者办理借阅证;(3)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等操作技能培训;(4)各类图书馆相关咨询活动;(5)组织读者开展各类读书活动等。
1.3 资源内容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包括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两部分,但是,高校图书馆作为主要的教辅部门,其资源收集的特点都主要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是由各类专业书籍、学术性较强的文献组成。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面向的是普通读者,所以其较多收集科普性读本、小说、期刊等,以及一些地方文献。
1.4 人员结构
高校图书馆人员构成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拥有相应的专业结构和职称级别,例如专业技术人员就分为:研究馆员、副研究员馆员、馆员、助理馆员等,都具有图书馆学的相应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从事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
公共圖书馆图书馆馆员除了部分的图情分析人员外,大部分工作人员均为普通的管理人员或工勤人员,与高校图书馆人员相比较,在图书馆业务发展及研究方向方面都显得较弱。
2 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建立在高校图书馆部门设置之上,但是早期的图书馆部门设置以图书馆工作目标和业务流程进行解析为基础,管理多以纵向垂直模式为主。纵向的部门设置强调工作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因此图书馆的部门的服务功能较为专业化和具体化,各部门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沟通。传统图书馆以阅览室,借阅台、书库等形成一种实体物理空间,管理模式也是采、购、编、典分的。用户通过图书馆OPAC和阅览室进行电脑检索,对于所需文献必须到现场借阅才能获得,而且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也需要在指定的IP下才能获得。并且庞大的馆藏图书,被知识已经老化的纸本大量的占据着。随着网络环境和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较普遍的应用,这一特征更为明显:一方面人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但是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知识鸿沟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和流动大大加快,纵向的职能化的管理模式却限制了信息技术和人的潜能的发挥,阻碍了图书馆各项服务的开展和顺利实施。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图书馆提供传统的借阅、查询资料的基础上,扩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涵,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得到了充实:(1)高校图书馆全面分析用户的搜索目的与需求,引导用户利用自己的查找条件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与分类,通过数字信息服务系统的特定服务项目,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整合网络信息的服务以及专题信息服务。(2)图书馆利用网络推送技术针对每个用户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这样用户就中以及时和直接获得所需知识,也能够提高数字资源的使用率。尽管高校图书馆很早就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但其并未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
3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推动与创新
“互联网+”的本质内涵是“通过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跨界与融合,形成全新的价值或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价值比单纯的产业更有价值”。图书馆是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科研和教育服务的窗口,理应与社会同步发展,“互联网+”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图书馆”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下的图书馆应当重新定位,创新服务模式,以提高高校图书馆创新知识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3.1 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延伸
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图情人员专业化的优点,利用远程访问技术,通过与数据平台合作,为非校园IP以及向对信息有需求的非校园读者提供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料。即使离开了学校,只要注册了远程账号,各方面的专业论著照样可以下载获取。打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覆盖范围的壁垒,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3.2 图书馆资源建设转型工作
图书馆资源主要分为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收集纸质资源的流程主要是采、编、藏、流,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图书馆有的书,读者不想看;读者想看的书,图书馆没有。在图书采购方面,读者可以在在图书馆的主页上提出订购和借阅书籍的需求,再由图书馆向书商进行购买,这种采购方式提高了纸质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金的浪费。
“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阅读习惯发生着改变,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电子资源的阅读正在逐渐替代现有的的纸质阅读。在这样一个时期,图书馆应该增加电子图书和数据库的购买力度。图书和数据库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要通过网络平台的调研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精准采购和推介,提升资源建设的合理性。高校图书馆重要的教学辅助部门,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各类电子读物、有声读物、公开课视频、知识讲座、名师讲堂以及学校图书馆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的音视频资料,形成特色资源库,并在全校广泛推广,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此外,高校图书馆还要结合本校的学科发展优势,来进行资源建设,着重完善本学校的重点学科资源建设,这样,才能做好“互联网+时代”资源建设的转型工作。
3.3 馆员转型工作
随着传统图书馆向“互联网+图书馆”的转变,要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具备相关的图情知识外,还要熟练的掌握互联网技术,同时还要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1)图书馆工作人员应随时“想读者之所想”,感知读者的服务需求,主动服务。(2)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应不断提高,能从海量的纸质和电子资源中为用户准确筛选出最合适的信息。(3)“互联网+”下的图书馆作为技术敏感度极高的行业和机构,要求全体从业人员应该具较强的的创造力,对新技术有强烈的敏锐度和较强的学习运用能力。
3.4 服务流程转型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一卡通”管理模式提取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提取、存储入馆用户的借阅信息,并最终对用户的个人信息、阅读偏好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整理、分析和挖掘出用户的动态需求图书馆根据获取的用户信息,将师生划分成不同需求的用户群,然后通过微信、QQ、公众号主动将用户所需资源推送到对应群体。这种精准的分类服务很适合高校不同专业背景的用户,而且拉近和用户的距离。现代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使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自助借还系统、自助办证系统、书目检索系统、电子读报系统等,全方位实现图书馆内服务空间的网络化。
4 结束语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整合自身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手段,促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的融合,真正的做到“互联网+图书馆”。虽然现有的图书馆模式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了延伸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涵,但是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转型和创新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化腾.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EB/OL].(2013-11-01).[2018-6-19].http://teeh.qq.eom/d20131110/005189.htm.
[2]鄭松涛,赵雪云,殷玉军.高校图书馆部门设置研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
[3]廖明华.互联网下图书馆服务的发展[J].信息记录材料,2016,(12):6-8.
[4]王吉斌,彭盾.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15.
[5]王莉.“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J].图书情报导刊.2016,(1):78-81.
[6]何芳,臧英杰.“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与重构[J].图书情报导刊,2016,(1):68-70.
作者简介:陈松(1987-),男,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刘凯(1989-),男,云南昭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