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认为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务必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用求异观点看待历史事件,构建合作讨论之教学情境。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 ;求异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3-0055-01
当前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求异思维,不少教师责怪学生过于机械,造成目前之僵局。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咎于学生,一个高中生是否具有求异思维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首先和学生智商的高低有一定联系。其次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少历史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高考考纲为中心,凡是和考纲无关的则一笔带过,几乎没有让学生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历史问题,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教育不断进步的今天,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比教学生记住知识点要重要百倍千倍,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教会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就须培养其求异思维,即异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用求异观点看待历史事件
当今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须针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用求异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因为很多关于历史事件的评价,教科书及教参上都进行了定式评价,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只要把这些评价观点灌输给学生即可应付考试,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应根据时代特点,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或教参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时,尤其是讲述清朝历史时,很多教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传统观念:落后必定挨打!其实这种论断是很不符合逻辑和事实。如此定性化地给学生此类觀念,将会严重牵制其求异思维。根据当今历史专家的最新研究,史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落后仅是有可能挨打”,而“落后必定挨打”的观点实质上是在给学生传达一种原始社会中的动物式的欺软怕硬,弱肉强食的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观点能对落后民族起到“激将法”式的鼓励作用,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趋势格格不入,不适宜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书清朝历史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为目标,引导学生走出传统定势思维,告诉学生:落后仅是有可能挨打,但并不一定会挨打。对此观点,还可引导学生举例讨论。如此一来,将极大激发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求异思维。例如对于“中法战争”的评价,教材仅是强调了当时清政府在“镇南关大捷”之后并未乘胜追击,而是偃旗息鼓和法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造成了大清政府“虽胜犹败”的局面。但目前有历史专家就此提出异议:中法爆发战争时期,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战役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而抗击法国保护台湾,保全清政府对台湾的控制权,是当时对法战争的主要目的。当清政府在战争中达到保护台湾这一战略目的后马上“鸣金收兵”的举措乃明智之举。对于这一史学界的新颖观点,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但能令学生对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的策略有全面了解,还可引导他们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其求异思维。
二、构建合作讨论之教学情境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界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讲授法”,该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配角,教学情境枯燥乏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而新课改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把学生放置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且知识经济化时代强调合作讨论关系的建立,需要大量具有合作讨论意识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往往具有较强的求异思维,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最终推动时代前进。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创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独立思考问题,激发其求异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评价李鸿章时当前高中历史新教材仍然是采用“革命史范式”的标准,其实不仅是对李鸿章,在整个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任何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沿用“革命史范式”的标准,这和广大高校历史教育中“现代化范式”的评价标准存在严重偏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吸收当代历史界研究的新成果,以“现代化范式”作为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标准,創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评价李鸿章时可首先启发学生从“革命史范式”角度分析:李鸿章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参与了《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一个典型的“卖国贼”和“刽子手”。然后再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他的活动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一八七0年至一八九0年的中国现代化事业中李鸿章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两种观点能极大活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李鸿章传统评价的质疑,此时,则可趁热打铁对学生适时引导,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讨中互相质疑,提出建设性观点,培养学生用“现代化范式”标准评价历史人物,走出传统评价历史问题的定势思维,从而发展其求异思维。其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质疑的问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以这些问题为内容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对历史问题及历史事件的质疑,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调动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思维品质,令其学习方式获得质的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出现偏差,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而培养求异思维之人才不但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更是知识经济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主旋律,深刻理解教学为时代服务这一主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实施上述策略,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乃英; 浅谈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J]. 湖南教育2016年19期 :25-26
[2] 陈叙良; 历史教学与求异思维[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6年01期 :48-49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 ;求异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3-0055-01
当前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求异思维,不少教师责怪学生过于机械,造成目前之僵局。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咎于学生,一个高中生是否具有求异思维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首先和学生智商的高低有一定联系。其次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少历史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高考考纲为中心,凡是和考纲无关的则一笔带过,几乎没有让学生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历史问题,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教育不断进步的今天,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比教学生记住知识点要重要百倍千倍,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教会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就须培养其求异思维,即异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用求异观点看待历史事件
当今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须针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用求异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因为很多关于历史事件的评价,教科书及教参上都进行了定式评价,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只要把这些评价观点灌输给学生即可应付考试,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应根据时代特点,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或教参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时,尤其是讲述清朝历史时,很多教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传统观念:落后必定挨打!其实这种论断是很不符合逻辑和事实。如此定性化地给学生此类觀念,将会严重牵制其求异思维。根据当今历史专家的最新研究,史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落后仅是有可能挨打”,而“落后必定挨打”的观点实质上是在给学生传达一种原始社会中的动物式的欺软怕硬,弱肉强食的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观点能对落后民族起到“激将法”式的鼓励作用,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趋势格格不入,不适宜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书清朝历史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为目标,引导学生走出传统定势思维,告诉学生:落后仅是有可能挨打,但并不一定会挨打。对此观点,还可引导学生举例讨论。如此一来,将极大激发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求异思维。例如对于“中法战争”的评价,教材仅是强调了当时清政府在“镇南关大捷”之后并未乘胜追击,而是偃旗息鼓和法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造成了大清政府“虽胜犹败”的局面。但目前有历史专家就此提出异议:中法爆发战争时期,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战役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而抗击法国保护台湾,保全清政府对台湾的控制权,是当时对法战争的主要目的。当清政府在战争中达到保护台湾这一战略目的后马上“鸣金收兵”的举措乃明智之举。对于这一史学界的新颖观点,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但能令学生对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的策略有全面了解,还可引导他们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其求异思维。
二、构建合作讨论之教学情境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界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讲授法”,该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配角,教学情境枯燥乏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而新课改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把学生放置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且知识经济化时代强调合作讨论关系的建立,需要大量具有合作讨论意识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往往具有较强的求异思维,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最终推动时代前进。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创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独立思考问题,激发其求异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评价李鸿章时当前高中历史新教材仍然是采用“革命史范式”的标准,其实不仅是对李鸿章,在整个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任何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沿用“革命史范式”的标准,这和广大高校历史教育中“现代化范式”的评价标准存在严重偏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吸收当代历史界研究的新成果,以“现代化范式”作为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标准,創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评价李鸿章时可首先启发学生从“革命史范式”角度分析:李鸿章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参与了《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一个典型的“卖国贼”和“刽子手”。然后再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他的活动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一八七0年至一八九0年的中国现代化事业中李鸿章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两种观点能极大活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李鸿章传统评价的质疑,此时,则可趁热打铁对学生适时引导,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讨中互相质疑,提出建设性观点,培养学生用“现代化范式”标准评价历史人物,走出传统评价历史问题的定势思维,从而发展其求异思维。其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质疑的问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以这些问题为内容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对历史问题及历史事件的质疑,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调动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思维品质,令其学习方式获得质的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出现偏差,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而培养求异思维之人才不但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更是知识经济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主旋律,深刻理解教学为时代服务这一主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实施上述策略,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乃英; 浅谈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J]. 湖南教育2016年19期 :25-26
[2] 陈叙良; 历史教学与求异思维[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6年01期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