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键/1967年生于安徽马鞍山,有诗集《暮晚》和《古桥头》,曾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奖等。
春回大地所给我的最重要的有两个感觉,一是天地之间有一个大的循环往复的秩序存在,这就是礼。另一个就是这种循环往复本身也是一种节奏,一种韵律,此为乐。天地是中国人效法的最完美的典范存在,在二十世纪我们首先放弃的就是对天地精神的学习,导致的结果就是礼乐精神的消失。礼乐精神其实是中国人的身份标志,礼乐一旦消失,中国人的身份也就岌岌可危。
礼乐精神是什么意思呢?简言之,就是诚敬与仁爱。在中国的山水画里,常常会出现一个书童挑着一个书担或怀抱一张古琴,表情虔诚、恭谦,而他的老师早已出神入化於身边的山水之中。这位书童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恭谦的状态中才与老师的仁爱境界合二为一,道的传授就是在这样一种表面上看来极不等的状态中达成的。我小时候还见过很多手艺人,他们的技艺也是这样传授的,包括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老师早年大都是从扫厕所开始的,但以工农兵的眼光看来,这是一种极不平等的状态,因此要起来将老师打翻,达到一种所谓的平等,师与生要平等,父与子要平等,农民与地主要平等,男与女要平等,这一切都平等了,礼乐精神也就被毁灭了,其结果定是这样,一是师道不存,二是孝道不存,三是精英反被一无所知的人带领,四是男性的优秀潜能反被平等以后的女性的烦恼所遏制与堵塞。由此看来,二十世纪最深最巨的灾难就是没有上下了,一种发生在各个领域的全面的僭越现象被冠以平等的美名,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礼乐之美从此消失。
《周易·序卦传》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有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上下即是秩序,没有上下即不可能有家庭秩序,更不会有社会秩序。我小时家中来人从不敢上桌子,只能由父母捡了菜赶紧坐到一边去,而且见了生人,哪怕是亲戚,也面露羞涩。我有一个舅妈,每回来我家,也从来不上桌子,她一字不识,为何也有尊卑,男女有别的观念?我过去以为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四旧之类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一种甘于居下,守下的礼仪之美。
现在的学校里没有上下观念的教育,家庭里也糊里糊涂受了西方的影响,将孩子当朋友相处。一种很深的僭越的灾难正在我们身边发生,仅以起名字这一样就有很多乱来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姓王,干脆给他的儿子起名“王子”,名字太大了,这孩子才十三岁,这么大一顶帽子戴在头上,成天脸色腊黄,身体脆弱,成绩也不好,这样一种明摆着的僭越人都无所谓了,有房地产公司还敢把自己的开发项目命名为“帝都”、“皇都”、“御都“等等。平等的思想当然了不起,但我们是在最庸俗、最坏的意义上运用平等。真正的平等是至诚到了极处才出现的大境界。佛祖苦修多年最后在菩提树下悟了平等之道:“奇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今天讲的平等太粗浅了,我们讲的平等其实是一种革命思想,比如中国的绅士、贵族阶层的消失就是以平等的思想做基础的。平等现在看来只是化妆品而已,礼乐精神的被毁灭才是真的。礼乐精神的实质是敬,敬其实没有把自己当成主人,敬里面有很大的无我的思想在里面,平等的思想内含里其实首先想到的是“我”,“我”在平等里其实是第一位的,“我”在近代愈演演愈烈,乃至最终演变成了如火如荼的经济、娱乐、消费,“无我“的思想,“敬”的思想,最终被“我”抛弃。世间再无“礼”的位置,也无“敬”的位置,世间也就不会有生命的价值,天地的价值,精英阶层的价值。没有了敬,老祖宗所说的中国人的最高幸福境界“如沐天恩”,我们也就不会得到了,我们只能得到感官的转瞬即逝的快乐。
《礼记》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禽,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又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意思就是有礼有乐就是一个完善的人,无礼无乐也就等于放弃了人道。春秋时“礼崩乐坏”,乐虽然坏了,但还存在,我们今天也同样如此,真正好的“乐”,可以扶正人的性灵之乐反而不受人重视,成了危在旦夕的边缘性的存在,而对性灵没有任何好处的音乐反而大行其道,今日的流行音乐即是如此,首先在歌词上即一无是处,连国内一个四五流诗人写的诗都不如,但也能流行于天下,无人去管。孔子说的“放郑声”,现代流行音乐应比郑声还可怕。古代的圣贤有智慧,寓教育于音乐,现代人则完全反过来,寓危害于音乐,就像一个过去时代只能走街串巷的相声演员最后变成了国家电视台里的重要人物,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瞬间在他的相声里变成了一个土里土气的小村庄,岂非笑话,所以说现在人福薄,只能享受到这么低级的流行音乐,只能眼看着一个相声演员把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个寒酸的小村庄。
《乐记》中说的音乐是这样的: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径,径以立别,别以致死,君子听馨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鼙鼓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我看许多中国古代人物画像,看武宗元,陈洪绶的人物,看黄公望、倪瓒、巨然、看龚贤的山水,都有礼乐精神在,哪怕看不远的《清代学者像传》,任熊所绘的《吴越先贤像传》都有礼乐精神,有时真的难以置信,我们真的是从这片礼乐山水中走出来的吗?这真的是我们的先人吗?二十世纪的种种风波,革命,其实是连真正的中国人的相貌也没有为我们保留,我们几乎是被连根拨除,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孔子讲的斯文在国人的脸上不见了,我们脸上大抵是被平等以后混合着尘土的平民相,我们的政治其实平民政治。
春季为四时之首,当启人礼乐之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养生应注意一个“生”字,以顺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应注意保护好阳气。春属木,与肝相应,应少生气,多微笑。身心本来不二,心好了,身体自然好,身体好了,心亦会清安。首先还是讲心:
1、敬为千圣授受真源。
慎乃百年提撕紧钥。(格言联璧)
2、穷达有命,非可力求,若其有之,当不待求而自至,如其无之,求亦奚益?惟道义在我,人皆有之,而求无不得。(朱子语类)
3、鸟惊心,花溅泪,怀此热肝肠,如何领得冷风月。山写照,水写神,识吾真面目,方可摆脱幻乾坤。(菜根谭)
4、世之治乱,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只是个我心作用,只无我了,便是天清地宇,民安物阜世界。(呻吟语)
5、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曾国藩)
其次讲身:
1、立春时节,大地回夫,理应胸怀宽广,广施爱心,以应春季肝气生发,使气血和畅。
2、冬春之交,乍暖还寒,当有“春捂”意识,不宜脱棉衣过早,《黄帝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也“。
3、孔子说:“不时,不食“,《黄帝内经》亦说:”食岁谷“,饮食也宜道法自然,多吃春芽,如豆苗,豆芽等。在性事上亦应顺乎自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说:“春三日施精,夏及秋一月再施精,冬常闭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阳,人能法之,故得长生”。
4、春季万物始生,病毒亦生,当注意预防各种细菌、病毒。
5、夜卧早起。
春回大地所给我的最重要的有两个感觉,一是天地之间有一个大的循环往复的秩序存在,这就是礼。另一个就是这种循环往复本身也是一种节奏,一种韵律,此为乐。天地是中国人效法的最完美的典范存在,在二十世纪我们首先放弃的就是对天地精神的学习,导致的结果就是礼乐精神的消失。礼乐精神其实是中国人的身份标志,礼乐一旦消失,中国人的身份也就岌岌可危。
礼乐精神是什么意思呢?简言之,就是诚敬与仁爱。在中国的山水画里,常常会出现一个书童挑着一个书担或怀抱一张古琴,表情虔诚、恭谦,而他的老师早已出神入化於身边的山水之中。这位书童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恭谦的状态中才与老师的仁爱境界合二为一,道的传授就是在这样一种表面上看来极不等的状态中达成的。我小时候还见过很多手艺人,他们的技艺也是这样传授的,包括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老师早年大都是从扫厕所开始的,但以工农兵的眼光看来,这是一种极不平等的状态,因此要起来将老师打翻,达到一种所谓的平等,师与生要平等,父与子要平等,农民与地主要平等,男与女要平等,这一切都平等了,礼乐精神也就被毁灭了,其结果定是这样,一是师道不存,二是孝道不存,三是精英反被一无所知的人带领,四是男性的优秀潜能反被平等以后的女性的烦恼所遏制与堵塞。由此看来,二十世纪最深最巨的灾难就是没有上下了,一种发生在各个领域的全面的僭越现象被冠以平等的美名,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礼乐之美从此消失。
《周易·序卦传》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有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上下即是秩序,没有上下即不可能有家庭秩序,更不会有社会秩序。我小时家中来人从不敢上桌子,只能由父母捡了菜赶紧坐到一边去,而且见了生人,哪怕是亲戚,也面露羞涩。我有一个舅妈,每回来我家,也从来不上桌子,她一字不识,为何也有尊卑,男女有别的观念?我过去以为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四旧之类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一种甘于居下,守下的礼仪之美。
现在的学校里没有上下观念的教育,家庭里也糊里糊涂受了西方的影响,将孩子当朋友相处。一种很深的僭越的灾难正在我们身边发生,仅以起名字这一样就有很多乱来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姓王,干脆给他的儿子起名“王子”,名字太大了,这孩子才十三岁,这么大一顶帽子戴在头上,成天脸色腊黄,身体脆弱,成绩也不好,这样一种明摆着的僭越人都无所谓了,有房地产公司还敢把自己的开发项目命名为“帝都”、“皇都”、“御都“等等。平等的思想当然了不起,但我们是在最庸俗、最坏的意义上运用平等。真正的平等是至诚到了极处才出现的大境界。佛祖苦修多年最后在菩提树下悟了平等之道:“奇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今天讲的平等太粗浅了,我们讲的平等其实是一种革命思想,比如中国的绅士、贵族阶层的消失就是以平等的思想做基础的。平等现在看来只是化妆品而已,礼乐精神的被毁灭才是真的。礼乐精神的实质是敬,敬其实没有把自己当成主人,敬里面有很大的无我的思想在里面,平等的思想内含里其实首先想到的是“我”,“我”在平等里其实是第一位的,“我”在近代愈演演愈烈,乃至最终演变成了如火如荼的经济、娱乐、消费,“无我“的思想,“敬”的思想,最终被“我”抛弃。世间再无“礼”的位置,也无“敬”的位置,世间也就不会有生命的价值,天地的价值,精英阶层的价值。没有了敬,老祖宗所说的中国人的最高幸福境界“如沐天恩”,我们也就不会得到了,我们只能得到感官的转瞬即逝的快乐。
《礼记》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禽,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又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意思就是有礼有乐就是一个完善的人,无礼无乐也就等于放弃了人道。春秋时“礼崩乐坏”,乐虽然坏了,但还存在,我们今天也同样如此,真正好的“乐”,可以扶正人的性灵之乐反而不受人重视,成了危在旦夕的边缘性的存在,而对性灵没有任何好处的音乐反而大行其道,今日的流行音乐即是如此,首先在歌词上即一无是处,连国内一个四五流诗人写的诗都不如,但也能流行于天下,无人去管。孔子说的“放郑声”,现代流行音乐应比郑声还可怕。古代的圣贤有智慧,寓教育于音乐,现代人则完全反过来,寓危害于音乐,就像一个过去时代只能走街串巷的相声演员最后变成了国家电视台里的重要人物,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瞬间在他的相声里变成了一个土里土气的小村庄,岂非笑话,所以说现在人福薄,只能享受到这么低级的流行音乐,只能眼看着一个相声演员把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个寒酸的小村庄。
《乐记》中说的音乐是这样的: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径,径以立别,别以致死,君子听馨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鼙鼓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我看许多中国古代人物画像,看武宗元,陈洪绶的人物,看黄公望、倪瓒、巨然、看龚贤的山水,都有礼乐精神在,哪怕看不远的《清代学者像传》,任熊所绘的《吴越先贤像传》都有礼乐精神,有时真的难以置信,我们真的是从这片礼乐山水中走出来的吗?这真的是我们的先人吗?二十世纪的种种风波,革命,其实是连真正的中国人的相貌也没有为我们保留,我们几乎是被连根拨除,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孔子讲的斯文在国人的脸上不见了,我们脸上大抵是被平等以后混合着尘土的平民相,我们的政治其实平民政治。
春季为四时之首,当启人礼乐之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养生应注意一个“生”字,以顺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应注意保护好阳气。春属木,与肝相应,应少生气,多微笑。身心本来不二,心好了,身体自然好,身体好了,心亦会清安。首先还是讲心:
1、敬为千圣授受真源。
慎乃百年提撕紧钥。(格言联璧)
2、穷达有命,非可力求,若其有之,当不待求而自至,如其无之,求亦奚益?惟道义在我,人皆有之,而求无不得。(朱子语类)
3、鸟惊心,花溅泪,怀此热肝肠,如何领得冷风月。山写照,水写神,识吾真面目,方可摆脱幻乾坤。(菜根谭)
4、世之治乱,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只是个我心作用,只无我了,便是天清地宇,民安物阜世界。(呻吟语)
5、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曾国藩)
其次讲身:
1、立春时节,大地回夫,理应胸怀宽广,广施爱心,以应春季肝气生发,使气血和畅。
2、冬春之交,乍暖还寒,当有“春捂”意识,不宜脱棉衣过早,《黄帝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也“。
3、孔子说:“不时,不食“,《黄帝内经》亦说:”食岁谷“,饮食也宜道法自然,多吃春芽,如豆苗,豆芽等。在性事上亦应顺乎自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说:“春三日施精,夏及秋一月再施精,冬常闭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阳,人能法之,故得长生”。
4、春季万物始生,病毒亦生,当注意预防各种细菌、病毒。
5、夜卧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