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突破:三角恒等变换

来源 :数学金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1989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角恒等变换一直是高考数学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立足于课本,关注概念的理解、公式的合理变形,更多的是通过知识的交汇与链接,全面考查两角和差及倍角公式的综合应用. 近年由于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的淡出,对三角恒等变换的要求有所降低.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设计:王荣 评析:刘娟娟  “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安排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斜书(国标本)一年级下册,这一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中教师们一般都会从实际生活中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然而,在教学中要上出“数学味”,更好地将这部分内容与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牢固掌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通过以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①由频率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②利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求概率. 一般出现在解答题中,属于中档题,分值为12分左右.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能力的要求以理解和数学知识的运用为主.  重点是了解随机事件,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理解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乘法公式. 难点是会用基本公式计算相关的概率问题.  (1)求某些稍
【摘 要】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对待的观点也日益成为主流,在远程教育领域亦是如此。网络教育的服务质量已经成为领域内积极探索的主题,有必要了解学生感知服务质量受哪些因素影响。本研究以734名某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学生的数据为基础,从学校因素及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它们对网络教育学生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具体结果是:学生支持情况、教与学情况、单
试卷报告   首先,试卷的题型新颖,方法灵活;坚持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试卷能注重区分度,先易后难,使考生易于上手,但有些题考生易错,中档题和高难题比例也较合理,变一题把关为多题把关.   其次,试卷淡化了特殊的技巧,全面考查通性通法,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依托,以能力考查为目的的命题要求.加强应用意识,体现现实联系.   最后,试题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
1.给出函数封闭的定义:若对于定义域D内的任一个自变量x0,都有函数值f(x0)∈D,则称函数y=f(x)在D上封闭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2009年是浙江省进行新课改高考的“开局之年”,纵观整张数学试卷,难度与2007,2008年相差不大,但在平稳过渡中也不乏新意.下面我们对2009年浙江文科数学试卷中各板块知识点的考查情况、答题中的常见失误及其解决对策等逐一进行分析.  2009年是浙江省进行新课改高考的“开局之年”,纵观整张数学试卷,难度与2007,2008年相差不大,但在平稳过渡中也不乏新意.下面我们对2009年浙江文科数学试
说明:本套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平面的基本性质  (1)如何证明若干点共线问题及点、线共面问题?  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如何证明三线共点吗?  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证明若干点共线问题,只需证明这些点同在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内即可. ②证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其在知识规律的探索中体会到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数学。  前不久,听了我们同年级组的一位数学老师上了一节《乘法分配律》的研讨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这位老师事先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个含有具体情境的有关乘法分配律例题的学习,让学生用两种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 如图1,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C=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C,则∠1 ∠2等于()  A. 90°B. 135°C. 270°D. 315°    2. 若一个圆锥的母线长是它底面半径的3倍,则它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等于()  A. 120°B. 135°C. 150°D. 180°  3. 如图2,在△ABC中,已知∠C=90°,AC=60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