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思想还是语言
我上小学的时候,对作文有
一个天真的想法。我觉得作文就
是把一个个文字排列起来,作文
的好坏就是文字排列的好坏,就
好像每天在玩的游戏“绑花线”,
一根细线能在十个指头之间变
幻出无穷无尽的花样。那个时候
特别羡慕玩得好的伙伴,觉得他
们和作家是一样的,能将细线和
文字作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排列
组合。
长大一点了,就觉得这样的
想法很幼稚,老师们也常常教导
我,作文就是记录自己的所见所
闻、所思所感。
这样,作文在我的理解中就
具有两个阶段,两种认识,两种
态度,两个疑问——作文是思
想,还是语言?
台湾著名的儿童诗人林焕彰
先生在谈他自己的写作体会时
说,他的很多诗作是源于一个突
然在脑海中出现的句子,久久地
挥之不去,就不断地想去发展,最
后变成了一首诗。比如,他的诗
作“家是我放心的地方”“一条妙
龄的黑色的鱼游过一座城市的
一条街道”都是这样产生的。
想一想:突然出现在诗人头脑
里的那一个句子,应该就是几个排
列得特别好的文字,好到可以成为
一句诗,也因此有了一首诗。
再想一想:突然出现在诗人
头脑里的那一个句子,应该是一
个意念,一种思想的萌芽。随着思
想之树的成长,诗歌也就长大了。
如果我们承认作文就是语言
文字的排列和组合,那么作文教
学就需要向学生传递或让学生
领悟排列的规则,排列的方法,组
合的技巧,组合的形式等等。
如果我们承认作文是一种
“思想的完美定型”(叶圣陶语),
那么作文教学就需要培养学生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创造生活的能力等等。
从这样的角度去阅读《语文
课程标准》,有—句话是可以引起歧
义的一“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
的表达”——是语言的自由表达
吗?可以用你想用的每一个字、每
一个词,可以用多变的句式、活泼
的文体,是思想的自由表达吗?可
以指点江山也可以嬉笑怒骂,可
以玩世不恭也可以唯唯诺诺,是
语言的有创意的表达吗?语不惊
人死不休,还是思想有创意的表
达,标新立异。石破天惊?
也许,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
的问题,而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
题。作文既是语言又是思想。那么,
作文教学既是一个学习语言的过
程,也是一个锤炼思想的过程。
由此往前看,我们看待作文
的双眼是不是能获得更宽广的角
度呢?
是形象还是表象
能听到公开的作文教学比较
难,似乎擅长阅读教学的名师比
较多,而擅长作文教学的不多。贾
志敏、张化万、徐鹄是我知道的上
作文课的名师。
听过一次贾志敏老师的作文
课,是“一只橘子”。教师让学生看
橘子,里里外外地看,还让学生摸
橘子、闻橘子、吃橘子,最后是说橘
子、写橘子。听过一次徐鹄老师的
作文课,是“毕业相册”,让学生每
人带一张最有意思的照片,说说写
写照片里面的故事。听过张化万老
师的作文课,是“摔不破的鸡蛋”,
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摔不破的
鸡蛋”,再把实验写下来。这些都
是堪称经典的小学作文课。这些
课之所以成功的秘密,就在于教
师的指导、学生的习作有一个看
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橘子、
照片、实验。我想这应该就是名师
的智慧——他们知道学生难写
作文的症结所在——生活“表象”
储备不够。
形象,是能引起人们思想或
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表
象,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
再现的形象。如果我们可以让学生
直接面对形象进行写作,当然更能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更能激活
学生思维和感情的活动,作文就
会写得更像作文一些。李白坚的
“快乐作文”“新体验作文”成功的
秘诀也就是两个字——“形象”,
塑造形象,观察形象,体验形象,
描写形象。
这些现象似乎说明作文教学
找到了一条捷径,其实不然。在一
般的作文过程中,学生依靠的主
要是形象,还是表象呢?或者说,
学生作文实质上是依靠形象写
作,还是依靠表象写作?当然是表
象。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让学生
观察实物,观察生活,他为学生提
供的233个作文题中有116个是
具有写生性质的观察作文,但是
他说“观察的目的在于形成鲜明
的表象”。吴立岗教授倡导素描作
文,积累典型表象。
我理解的表象是学生构思、
行文、修改过程中的思维材料和
思维参照。表象鲜明才能表达具
体形象,表象典型才能在联系中
获得有创意的思想,表象丰富才
能有活生生的语言。
名师的价值也许并不在于提
供一堂两堂可以克隆的课,而在
于用他们的智慧和实践为我们指
明了一条道路——作文的关键是
表象的积累。如果有一天,在公开
的作文课上不再出现橘子、照片
和实验,而是学生在丰富多彩的
表象上伴文字起舞,也许就是作
文教学集体性的突破!
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
我问过学生一个问题:为什
么要写作文?天真的他说“因为老
师让我们写啊”,可爱的她说“写
作文很有趣啊”,调皮的他说“考
试的时候有作文啊”。
“为什么要写作文”这个问题
是不是可以置换为“为什么要写
作”?如果可以,那么孔子说“言之
无文,行而不远”,写作就是为了
突破时空,让自己感受到的、思考
出来的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名扬
天下,让后来的人都知道,流芳百
世。当然也有不同的说法,台湾儿
童诗人林焕彰说“诗是生活,诗是
品味”,还说写诗是一件很好玩的
事。王小波把回答归纳成四点:我
觉得我有这个才能,我要享受思
维的乐趣,进行诗意的创造,独白
也是为了交流。
这样看来,对于写作,有的是
为他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有的是为自己——享受生活,享
受生命;还有的既为自己也为别
人——“独白也是为了交流”。
但是,“为什么要写作文”和
”为什么要写作”毕竟不是同一的
一件事。为什么要写作文这个问题
在现实的教学中要功利得多,残酷
得多——写作文是一件“崇高”的
事,所以思想要健康,意义要深远;
写作文是一件“重大”的事,所以布
局要合理,结构要精巧;写作文是
一件“规范”的事,所以段落要明
晰,前后要呼应……写作文,都习
惯地以为是给别人看的——即使
写的是日记,是书信,是感想——
那也是给老师批的,给同学看的,
有机会要发表的,又可能阅卷的老
师会给高分的……在所有的理由
中没有一个是给自己看的,是为自
己写的,甚至连“独白也是为了交
流”也没有。
作文,仅仅是一个目的,一个
缺乏动机的目的,对学生来说,不
难才怪,不恨才怪!作文教学就像
一辆上坡的马车,马儿不用劲,赶
车的瞎用劲,又顶多少用呢?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
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
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好处。他回
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
学生当然不是登山家,即使过了
很多年,今天的学生也没有几个
会成为作家,但是学生应该会玩
登山的游戏,也会玩叫做“作文”
的游戏。如果,又是如果,有可能
把作文教学或者说学生作文当
做是游戏一样,那就没有什么
“作文教学”了,只有“作文学习”
了吧!
“为什么写作文”应该是作文
教学首先应该讨论的问题,不是
我们教师讨论,而是学生自己讨
论。如果,还是如果,学生“讨论”
的结果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
己更幸福,为了让自己更快乐,为
了让自己更自由,那么,作文可以
开始了!
关键是,“为了自己”其实很难!
是技术还是艺术
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
个很简单又很复杂的问题,一般
来说不外乎“语句通顺”“条理清
楚”“层次分明”“形象鲜明”“立意
高远”“感情真实”等等。按照这样
的标准,我们当然可以判断出每
一篇作文的好坏甚至给每一篇作
文打分,但是如果作文仅仅能依
靠这些零碎的标准去衡量,去反
过来指导作文教学和作文实践,
教作文的教师和写作文的学生都
会疲于应付、顾此失彼,于是,我们
总是看不到完美的作文,学生总
是写不出完美的作文。
其实,在这里,我们遭遇了一
个认识上的泥潭——作文或者说
写作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说是
技术,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技术,
最高标准是纯熟,立马成文,下笔
千言,而不会出现病句、错字,就
像一个老石匠能用它的锤子和凿
子,叮叮当当之间凿成一个石臼,
间或凿成一头石狮,这中间当然
不排除艺术的成分,但技术是主
要的,老石匠在乎的也是自己炉
火纯青的技术,而不是艺术的美
感。说是艺术,就是运用语言文字
表现美感的过程,其中是自我的
世界、自我的思考和自我的情感
通过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其最
高的标准是美,语言美、形象美、
情感美、意境美等,就像罗丹的人
体雕像在光的明暗闪烁的节奏中
透露着无限的美感,就像敦煌的
壁画在线纹的旋律里舞动着无边
的美丽。
如果我们承认作文是技术,
那么我们要考量的是语言的流
畅、文字的通顺、布局的合理、条
理的明晰等;如果我们承认作文
是艺术,那么我们要考量的是情
感的真挚、表现的充分、形象的塑
造、境界的高超等。而事实上,我
们并没有对作文进行过这样的区
分和鉴别,于是作文教学就成为
一种没有目的或者说目的不明的
运动,我们渴望诗情画意的描绘,
又留恋简洁明快的叙述,我们追
求意境的空灵,又不能摆脱具体
形象的束缚,简单的作文在教学
中演变得无比复杂。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论文艺
的空灵和充实》中写道:“艺术是一
种技术,古代的艺术家本就是技
术家。现代和将来的艺术也应该
特重技术。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
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
流露着情感个性和人格的。”这段
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技术和艺术
的关系,也会对我们理解作文和
作文教学有所启迪。
作文从起源来讲是一种技
术,运用文字的技术、表情达意的
技术。在夏商时期,写作这种技术
是和占卜这种技术联系在一起
的,甚至从属于后者,即使到今
天,技术类的写作也是大量存在,
比如写请假条、起草合同、签名等
等;直到作文与情感的结合,作文
才成为艺术,或者叫做文学。
而技术永远是艺术的先驱和
基础,只是功用不同罢了,服役于
人生或者表现着人生。
是观察还是思考
—般认为,观察能力是构成作
文能力的基础,于是就想当然地觉
得观察就成了作文的基础,其实,并
不是这样简单的对应关系。
学校要组织学生春游,前一
天,教师们会言辞诚恳地要求学
生在春游时认真观察,然后写一
篇关于春游的作文——我的教师
这样要求过我,我也曾经这样要
求我的学生——再然后,教师就
会满怀期待地翻阅学生的作文,
可结果往往是大失所望。作文永
远是鲜艳的花、碧绿的草、清澈的
湖水、绿油油的远山。春游作文就
好像是一次看图作文,孩子们似
乎根本就没有经历过一次春游,
根本就没有看到那么多令教师感
叹的美景。我们往往会把原因归
结为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学生
没有认真观察等等。
原因其实并不在这里——并
不是学生不会观察,而是学生不
明白为什么要观察;并不是学生
不认真观察,而是学生不理解为
什么要写作文。有了这些不明白
和不理解的存在,学生的观察就
成为纯粹的观察,变成一种被动
的缺少思考的观察。而作文恰恰
是思考的产物,而不是观察的产
物,观察到的只有进入学生思考
的范围,才有可能在作文中得到
生动的表现。
如果,这次作文不是这样布
置和安排,而是这样——
春游前,组织学生讨论到哪
里去春游,并要求学生写出推荐
的理由,那么,可以设想,结果会
怎么样?
也许,学生曾经去过那个地
方,时间过去很久了,但是在他们
的作文里那里的风景和记忆依然
那么鲜艳明丽:也许,学生根本就
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仅仅听说过、
看到过介绍,但是在他们的作文里
依然可以把那里描绘成—个天堂。
奥妙在哪里?当我们把作文
教学的任务转化成学生生活任务
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不经意间扳
动了学生头脑中的一个机关、一
个意愿的机关、一个思考的机关。
当学生渴望写作的时候,就会奋
力思考,当学生开始思考的时候,
观察到的景物人事就会变得生动
鲜活起来,就会有生命。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
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
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灵!
是写实还是虚构
作文教学似乎是在回避“虚
构”。语文教师不敢理直气壮、光明
正大地鼓励和指导学生“虚构”,作
文教学的论文中很少有论述“虚
构”的,甚至《语文课程标准》也没
有在作文教学部分提及“虚构”。
但是,“虚构”却一直是文学
创作的手段。阿·托尔斯泰说:“没
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
我不知道这种回避是有意还
是无意。如果是无意,不说也罢。
如果是有意,那又是为什么?大概
是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怕“虚构”
扰乱了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如
果对“虚构”认识不清,把握不准
就会导致“虚假”。二是认为学生
作文和文学创作是两码事,“虚
构”是文学写作的一套,小学生作
文只能写实。前一种情况是担忧,
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也算是用
心良苦;而后一种情况就只能说
是武断了!
不管这种回避的主观意愿是
什么,实际上,这种回避的结果却
暗示了“‘虚构’就等于‘虚假”’这个
命题的成立,而这样的结论是荒谬
的。虚构就像是蜜蜂采蜜,从同类
人物的不同人身上,从同一人物的
不同时间和场合的表现上,采来塑
造人物形象所需要的蜜。虚构并不
违反真实,成功的虚构比从生活中
原样照搬更真实。《三国演义》是根
据历史虚构的,易中天在“品三国”
中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可爱的
奸雄”,但人们并不认为《三国演
义》是虚假的,还就认准了曹操是
一个“奸臣贼子”。
《语文课程标准》既倡导学生
写纪实作文,也提倡写想象作文,
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
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
想”。其实就是肯定了小学生作文
可以“虚构”,因为“虚构”就是合
理的想象和推测。
于是,“是写实还是‘虚构’”
或者“小学生作文能不能‘虚构’”
就变成了一个假问题。真正的问
题是:是“虚构”还是虚假?是真情
实感还是虚情假意?
实际上,“虚构”大量地存在
于学生的作文中,或者说大多数
学生的作文都有“虚构”的成分。
应该说,大多数学生作文中的“虚
构”都是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都
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在“虚
构”中说出了自己的真话、实话、
心里话。但是,学生作文中也确实
存在离开生活的主观的胡思乱想
的”虚构”,这样的作文是虚假的、
虚伪的。比如:1998年的高考作
文《战胜脆弱》未能让考生战胜虚
假,约有20%的安徽考生”父母双
亡”,竟有一位考生“以脚代手”。
那么,如何在“虚构”中拒绝
虚假,在“虚构”中表现自己的真
情实感呢?
一要写自己确信真实的事
物。所谓“确信真实”,就是合情合
理的。一方面是自己亲眼所见的
或者是经过查证的客观事实,另
一方面是根据生活发展的逻辑推
断的事情的合理发展,是根据人
物的特点推想的人物的言行心
理。作文还会出现自己不确信为
真实的情况吗?不仅会,而且经常
会有。比如,有人聊天时说捡到钱
还给失主是傻帽,写到作文上却
个个都拾金不昧,这样的作文他
自己都觉得不会是真的。
二要有诚恳的写作态度。作文
就是记录自己的思想言行,表达自
己的认识和情感,不论对自己还是
对他人,都应该是真诚的。如果是
刻意的造作,那就会沦为油滑、轻
薄、卑鄙。叶圣陶先生认为:“无论
有意或无意犯着这些弊病,都是学
行上的缺少,生活上的污点。”言为
心声,文是为人的写照,人无真情
是凉薄无行,文无真情的结果也就
可想而知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真正需要旗帜鲜明加以反对
的不是“虚构”,而是不负责任面对
“虚构”的态度。
只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语’,写
实出好,虚构弛罢,都是最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