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能很好地落实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全优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并适时抓住时机,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去讲解,去展示自己,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师生角色重新定位的变革,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从我的教学和听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本文将就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思考和认识。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 自主与“自主”
“你喜欢哪一段?”“你想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风”。 诚然,它能褒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升华,是认识行为到生命行为的提升。然凡事都有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激发学生产生强烈阅读的欲望、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选、自定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学生说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有了主见,教学也无顺序,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效果呢?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学习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电影的导演”,甚至不组织学生学习,退居教学的幕后,成为一个看客,这实质上是把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演变为“自主”学习,就是所谓的自流学习。
有位教师教学《水》,在学生读后,老师就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味道?是不是有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味道呢?”接着让学生说想法,谈体验。有的学生说酸,有的学生说甜,有的学生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毫无顺序,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随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对教学不组织,对学生无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云里雾中。我们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头”,当学生需要时,“头”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伍中,要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确实担当起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与“合作”
“合作学习”被教师定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的方式,风靡小学语文课堂。但是有的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处理、要求的提出、方式的呈现、活动的开展、合作的组织等有些太过随意。如果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合作的状态,没有一点探究的欲望,也必须加入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讨。教师觉得应该展示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辩论、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讨状态,合作也必须到此结束……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合作”,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理念的一种美丽的外衣。。
我在教学《小象》一节课进行了几次合作。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想法;第二次重点理解拉车、洗车的部分,要求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么样,有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灵活的特点?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呢?”第三次小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会有什么办法把车拉出来?”三次合作,我课后在反思除了第二次有必要而外,其余两次纯粹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我认为合作学习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意志。所以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把握时机,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方式的呈现、学习的组织形式。不要所有的事都要合作,每一次合作都要有合作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是“合作”,表面的合作!
二、对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教学中,小学语文在课程特点上出现了变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展示上。
有位教师在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这篇文章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进行了学科的整合:1.白云的家在哪里?还有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展开想象,当个聪明的小画家,用我们的想象去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展示了几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小音乐家吧!唱唱《娃哈哈》,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学生中还有不少人不会唱这首歌,教师又是领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学唱,然后再表演,用去了半堂课的时间)。
我们不否认,绘画、唱歌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惬意、更活泼,还可以带给同学们快乐,使语文学习更有趣;增强学科间 “整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更高,还能更好地体现大语文观的理念。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候走进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呢?学科间到底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整合呢?我们还应该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服务。要时单纯为了气氛而“艺术”,为了学科之间的内容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使小学语文学科丢失其原有的本性,异化了其内在的本质。
三、对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语的感悟
伴着“尊重小学生个体的发展差异,鼓励小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参与方式”的教学思想的加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有意识地鼓励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由此产生了一些时髦的课堂评价语,这些课堂评价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人性的落实、对学习方式的拓宽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喧闹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让我们深思的内容。
“你真棒”
现在的我们这些教师视批评如同雷区、如履薄冰,害怕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爱因斯坦”,夭折了一个“瓦特”。殊不知,一味这样的表扬只会成为学生心路历程中的“冷面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给个公正评判时,教师给予孩子们的是 “你们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你们都很不错”就把小学生搞得摸不着南北,不知自己的观点是对还是错,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评价,会对小学生的正确理解知识造成错误的导向。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觉得是一种好的评价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赞扬、奖励、欣赏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度。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沸沸扬扬,场面非常热闹。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喜欢学生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效果明显,更有利于教师的大范围的检查。可是,用其他的方式阅读课文,难道学生就不需要认识了吗?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对学生说“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会用了,可以舍弃了。例如默读和略读,《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按照学段又有具体的要求。这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默读。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往往就会出现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强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就会让学生产生遇难躲避的不良习惯。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的;“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更应是唤醒、鼓舞、激励!”我们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激发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学生的方向,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和探究,在公正、客观的评价语中快乐的成长!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 自主与“自主”
“你喜欢哪一段?”“你想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风”。 诚然,它能褒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升华,是认识行为到生命行为的提升。然凡事都有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激发学生产生强烈阅读的欲望、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选、自定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学生说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有了主见,教学也无顺序,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效果呢?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学习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电影的导演”,甚至不组织学生学习,退居教学的幕后,成为一个看客,这实质上是把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演变为“自主”学习,就是所谓的自流学习。
有位教师教学《水》,在学生读后,老师就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味道?是不是有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味道呢?”接着让学生说想法,谈体验。有的学生说酸,有的学生说甜,有的学生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毫无顺序,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随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对教学不组织,对学生无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云里雾中。我们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头”,当学生需要时,“头”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伍中,要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确实担当起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与“合作”
“合作学习”被教师定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的方式,风靡小学语文课堂。但是有的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处理、要求的提出、方式的呈现、活动的开展、合作的组织等有些太过随意。如果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合作的状态,没有一点探究的欲望,也必须加入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讨。教师觉得应该展示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辩论、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讨状态,合作也必须到此结束……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合作”,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理念的一种美丽的外衣。。
我在教学《小象》一节课进行了几次合作。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想法;第二次重点理解拉车、洗车的部分,要求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么样,有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灵活的特点?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呢?”第三次小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会有什么办法把车拉出来?”三次合作,我课后在反思除了第二次有必要而外,其余两次纯粹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我认为合作学习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意志。所以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把握时机,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方式的呈现、学习的组织形式。不要所有的事都要合作,每一次合作都要有合作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是“合作”,表面的合作!
二、对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教学中,小学语文在课程特点上出现了变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展示上。
有位教师在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这篇文章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进行了学科的整合:1.白云的家在哪里?还有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展开想象,当个聪明的小画家,用我们的想象去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展示了几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小音乐家吧!唱唱《娃哈哈》,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学生中还有不少人不会唱这首歌,教师又是领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学唱,然后再表演,用去了半堂课的时间)。
我们不否认,绘画、唱歌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惬意、更活泼,还可以带给同学们快乐,使语文学习更有趣;增强学科间 “整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更高,还能更好地体现大语文观的理念。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候走进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呢?学科间到底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整合呢?我们还应该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服务。要时单纯为了气氛而“艺术”,为了学科之间的内容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使小学语文学科丢失其原有的本性,异化了其内在的本质。
三、对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语的感悟
伴着“尊重小学生个体的发展差异,鼓励小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参与方式”的教学思想的加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有意识地鼓励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由此产生了一些时髦的课堂评价语,这些课堂评价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人性的落实、对学习方式的拓宽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喧闹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让我们深思的内容。
“你真棒”
现在的我们这些教师视批评如同雷区、如履薄冰,害怕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爱因斯坦”,夭折了一个“瓦特”。殊不知,一味这样的表扬只会成为学生心路历程中的“冷面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给个公正评判时,教师给予孩子们的是 “你们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你们都很不错”就把小学生搞得摸不着南北,不知自己的观点是对还是错,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评价,会对小学生的正确理解知识造成错误的导向。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觉得是一种好的评价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赞扬、奖励、欣赏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度。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沸沸扬扬,场面非常热闹。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喜欢学生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效果明显,更有利于教师的大范围的检查。可是,用其他的方式阅读课文,难道学生就不需要认识了吗?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对学生说“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会用了,可以舍弃了。例如默读和略读,《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按照学段又有具体的要求。这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默读。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往往就会出现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强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就会让学生产生遇难躲避的不良习惯。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的;“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更应是唤醒、鼓舞、激励!”我们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激发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学生的方向,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和探究,在公正、客观的评价语中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