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行为财务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发现人的财务行为特点和规律,倡导并注重对人的财务行为的研究。是一个管理应用型人文学科,现代财务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人文现象。本文回顾行为财务学各研究阶段,从行为财务学的发展和内涵,行为财务学理论基础对行为财务学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行为财务学的应用。
【关键词】 行为财务学 心理学 模型
1. 研究回顾
据现有相关文献资料,现将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1.1萌芽期
早在19世纪,以L ebon的《群众》和Mackey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两本书的出版为标志。通常将这两本书视为最早阐述行为财务思想的著作,是行为财务学理论研究的基石。
1.2心理行为阶段
20世纪5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行为财务理论与现代财务学理论相约起源于此时期。美国奥瑞格大学Burrl和Bauman两位教授为行为财务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Markowitz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经典现代财务理论处于迅速发展上升阶段,又有当时风靡一时的EMH,行为财务学的研究一时陷入困境,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Stanford大学Tversky教授和Priceton大学Kahneman,他们在1979年发表的对行为财务学产生和发展重要影响的“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两篇文章;也就在同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里程碑式的“期望理论”(Prospct Theory)。说明资本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模型。
1.3财务阶段
行为财务学这一新兴理论,在20世纪的8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标志性的代表著是发表在《金融期刊》,表现在证券价格的研究反应过度的Debondt和Thalet的文章,表现在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投资者意向效应的Shefrin和Statman的文章。
到20世纪90年代后,深化了行为财务学的研究,首先Shefrin和Statman行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随后又有行为投资组合理论的提出。
2. 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
2.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Kahneman和Tvensky在1979年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经济模型,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不同,并将其命名为期望理论。经过调查实验,Kahneman和Tvensky将期望理论划分为三个部分。
2.1.1确定效果(Certainty Effect)
2.1.2反射效果(Reflection Effect)
2.1.3分离效果(Isolation Effect)
在期望理研究中, Kahneman和Tvensky用理论模型解释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决策的。定义了两种函数描述人的选择行为。Kahneman和Tvensky通过模型设计推导研究,给出了期望理论核心点。
首先,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以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是以结果和开始设想的差距作为基础,但不是结果本身。
其次,价值函数或个人效用函数是S型,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在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损失,其失去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利得,其增加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效用。
再次,价值函数中,损失斜率比利得斜率陡。损失一个单位带来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得效用增加,既是投资者厌恶损失。
最后,Kahneman和Tvensky的“小数法则偏差”,人对极端且概率很低事件过度重视,容易忽略例行发生的事情。
在此之后的研究中相继提出了,1980年“参考点”概念,1992年,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
2.2心理学
行为财务学发展,是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密切相关。心理学家们通过系列实验证明,社会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2.2.1典型示范偏差;
2.2.2保守主义偏差;
2.2.3参照系偏差;
2.2.4过分自信和其他心理现象。
2.3行为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理论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于1994年提出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简称BCAPT,对传统的CAPM进行了调整。BCAPT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严格按照传统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之外,还有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他们信息不够充分,容易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资产价格在金融市场上是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的;后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无效的。BCAPT还指出,传统的资本预算中贴现率是按以CAPM为基础计算出的,这个贴现率是以市场有效及管理者理性为前提。但事实并非如此,按行为财务观点,应该以BCAPT为基础来重新计算贴现率。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于2000年以Lopes 1987年和Kahneman和Tvensky的期望理论为基础,发展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简称BPT。即用单一心理账户简称BPT-SA和多个心理账户简称BPT-MA,来推导BPT.BPT-SA投资者关注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他们将投资组合整和在同一个心理账户中,而BPT-MA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分散到多个心理账户,忽视资产间的相关系数。BPT认为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是一种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识别和投资目的金字塔状的投资组合,金字塔各层的投资与投资者特定的期望相联系。并且,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发展了投资组合模型,投资组合模型分为二层,每一层代表风险偏好的不同,基层代表避免贫穷及破产且规避风险;高层代表为暴富及追逐风险。
3. 行为财务学的发展
从1951年美国教授布雷尔Burrell率先提出了行为财务学概念,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未形成有机整体,影响与发展势头强劲的标准财务理论无法相比。其研究受重视,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市场异常现象的发生挑战了标准财务理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成果逐淅运用到经济领域,也就产生了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包含行为财务学,随后逐渐独立。1979年由Kahneman和Tvensky 期望理论是行为财务学研究的里程碑。
行为财务学历经漫长演变,有一定发展,行为财务学至今没有学术界公认的定义。相对认可的是“行为财务学是以心理学上的发现为基础、辅以社会学等其他科学的观点,尝试解释不符合传统财务经济理论的各种异常现象的一门学科”。
从目前文献资料来看,行为财务学发展方向表现为:
3.1在理论上确定定位,行为财务学需要建设成为区别于传统财务学的独立的学科及完善行为财务学的体系。
3.2在实践中确定起点,以行为财务为起点,结合准则财务、文化财务进行实务研究。
理论起点
3.3在理论和实务研究中注重个人行为,个人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 夏明 行为财务学发展路径探析 会计研究 2010.2.
[2] 李心合 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会计研究 2006.7.
[3] 宋志芳 董小红 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及运用 理论视野 2007.2.
[4] 李心丹 行为、理论与金融 行为金融学革命 现代金融学前沿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6.
作者简介:王晓艳,副教授,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主要从事会计、证券投资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关键词】 行为财务学 心理学 模型
1. 研究回顾
据现有相关文献资料,现将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1.1萌芽期
早在19世纪,以L ebon的《群众》和Mackey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两本书的出版为标志。通常将这两本书视为最早阐述行为财务思想的著作,是行为财务学理论研究的基石。
1.2心理行为阶段
20世纪5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行为财务理论与现代财务学理论相约起源于此时期。美国奥瑞格大学Burrl和Bauman两位教授为行为财务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Markowitz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经典现代财务理论处于迅速发展上升阶段,又有当时风靡一时的EMH,行为财务学的研究一时陷入困境,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Stanford大学Tversky教授和Priceton大学Kahneman,他们在1979年发表的对行为财务学产生和发展重要影响的“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两篇文章;也就在同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里程碑式的“期望理论”(Prospct Theory)。说明资本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模型。
1.3财务阶段
行为财务学这一新兴理论,在20世纪的8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标志性的代表著是发表在《金融期刊》,表现在证券价格的研究反应过度的Debondt和Thalet的文章,表现在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投资者意向效应的Shefrin和Statman的文章。
到20世纪90年代后,深化了行为财务学的研究,首先Shefrin和Statman行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随后又有行为投资组合理论的提出。
2. 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
2.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Kahneman和Tvensky在1979年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经济模型,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不同,并将其命名为期望理论。经过调查实验,Kahneman和Tvensky将期望理论划分为三个部分。
2.1.1确定效果(Certainty Effect)
2.1.2反射效果(Reflection Effect)
2.1.3分离效果(Isolation Effect)
在期望理研究中, Kahneman和Tvensky用理论模型解释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决策的。定义了两种函数描述人的选择行为。Kahneman和Tvensky通过模型设计推导研究,给出了期望理论核心点。
首先,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以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是以结果和开始设想的差距作为基础,但不是结果本身。
其次,价值函数或个人效用函数是S型,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在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损失,其失去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利得,其增加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效用。
再次,价值函数中,损失斜率比利得斜率陡。损失一个单位带来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得效用增加,既是投资者厌恶损失。
最后,Kahneman和Tvensky的“小数法则偏差”,人对极端且概率很低事件过度重视,容易忽略例行发生的事情。
在此之后的研究中相继提出了,1980年“参考点”概念,1992年,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
2.2心理学
行为财务学发展,是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密切相关。心理学家们通过系列实验证明,社会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2.2.1典型示范偏差;
2.2.2保守主义偏差;
2.2.3参照系偏差;
2.2.4过分自信和其他心理现象。
2.3行为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理论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于1994年提出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简称BCAPT,对传统的CAPM进行了调整。BCAPT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严格按照传统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之外,还有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他们信息不够充分,容易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资产价格在金融市场上是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的;后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无效的。BCAPT还指出,传统的资本预算中贴现率是按以CAPM为基础计算出的,这个贴现率是以市场有效及管理者理性为前提。但事实并非如此,按行为财务观点,应该以BCAPT为基础来重新计算贴现率。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于2000年以Lopes 1987年和Kahneman和Tvensky的期望理论为基础,发展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简称BPT。即用单一心理账户简称BPT-SA和多个心理账户简称BPT-MA,来推导BPT.BPT-SA投资者关注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他们将投资组合整和在同一个心理账户中,而BPT-MA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分散到多个心理账户,忽视资产间的相关系数。BPT认为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是一种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识别和投资目的金字塔状的投资组合,金字塔各层的投资与投资者特定的期望相联系。并且,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发展了投资组合模型,投资组合模型分为二层,每一层代表风险偏好的不同,基层代表避免贫穷及破产且规避风险;高层代表为暴富及追逐风险。
3. 行为财务学的发展
从1951年美国教授布雷尔Burrell率先提出了行为财务学概念,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未形成有机整体,影响与发展势头强劲的标准财务理论无法相比。其研究受重视,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市场异常现象的发生挑战了标准财务理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成果逐淅运用到经济领域,也就产生了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包含行为财务学,随后逐渐独立。1979年由Kahneman和Tvensky 期望理论是行为财务学研究的里程碑。
行为财务学历经漫长演变,有一定发展,行为财务学至今没有学术界公认的定义。相对认可的是“行为财务学是以心理学上的发现为基础、辅以社会学等其他科学的观点,尝试解释不符合传统财务经济理论的各种异常现象的一门学科”。
从目前文献资料来看,行为财务学发展方向表现为:
3.1在理论上确定定位,行为财务学需要建设成为区别于传统财务学的独立的学科及完善行为财务学的体系。
3.2在实践中确定起点,以行为财务为起点,结合准则财务、文化财务进行实务研究。
理论起点
3.3在理论和实务研究中注重个人行为,个人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 夏明 行为财务学发展路径探析 会计研究 2010.2.
[2] 李心合 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会计研究 2006.7.
[3] 宋志芳 董小红 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及运用 理论视野 2007.2.
[4] 李心丹 行为、理论与金融 行为金融学革命 现代金融学前沿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6.
作者简介:王晓艳,副教授,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主要从事会计、证券投资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