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伟英,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首批“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016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导处主任,兼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名教师高级研修班授课专家。她创新提出思维导图与语文读写教学的结合模式,发展了知识可视化理论建设,研究并创立“导图导读写”“导图导学”教学法。
记 者:现在思维导图已经被许多一线教师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了,据了解,您首先提出了思维导图与语文读写教学的结合模式,研究并创立了“导图导读写”“导图导学”教学法。
江伟英:是的,我对于思维导图的了解,一开始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况姗芸教授的提点,她的孩子与我女儿是小学同班同学,在聊天时,况教授提到了思维导图,但我当时并不以为然。
后来,我女儿在写作时遇到了难题,她不知道应当如何写作文,并逐渐产生了畏惧心理。为了帮助她,我就让她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围绕一个主题,牵引出相关的线条,带出要交代的各个重要因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让她逐步把想写的内容画出来,然后把相关内容编排好顺序,最后再用文字把思维导图所记录的内容有序地写下来。
其实,我一开始只是随意让女儿尝试看看,没想到,画了思维导图后,女儿的写作兴趣很快得到了提升。通过在女儿身上收获的惊喜,我对思维导图这种教育教学的新思路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就开始想方设法查找和学习有关思维导图的理论文献和研究报告,希望对思维导图能够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搜索了大量材料后,我发现国内不少研究者往往将思维导图和概念图混为一谈,许多人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存在着争议。
后来被派往英国学习期间,我了解到有一套Tony Buzan写的关于思维导图的权威专著“Mind maps for kids”。辗转再三,我才终于拿到这部原著,在学习中,我逐步领会了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思维导图是能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左右脑同时运作的思维工具。
从2007年开始,我就不断探索思维导图与语文读写教学结合的模式,还出版了《释放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图解语文》等书籍,并于2013年获得第八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于2014年获得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以后,我致力于摸索更多的可视化工具,通过可视化工具引导、发展学生思维,逐渐形成了“导图导学”教学法。
记 者:能谈谈您在构建“导图导学”教学法过程中的相关思考吗?
江伟英:21世纪是以终身学习为典型特征的学习型社会。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里,要在学校里学到将来所需的每一种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学生必须在具备阅读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前提下,努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即学会如何学习,这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学会结构化思维,这比记住知识点更重要。
所以,只有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生成为“善学者”。这样,学生才会自动自觉地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既学得轻松,又有收获。
记 者:可以举例谈谈运用“导图导学”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的优势吗?
江伟英:图式语言其实是孩子们的语言,运用思维导图,他们能够更直观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记得我们去林芝支教,在一个藏语班讲课。林芝的老师用很纯正的藏语和普通话搭配着给学生讲了一节课,结果学生只能结结巴巴地读,读不出感情。而用思维导图来引导他们的课堂学习,学生们却很快能入情入境,读得很有感情。文本内容变成了他们心中的一幅图,成了一个非常直观可见、容易读懂的故事,所以他们读起来就特别有感情。这就是他们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的朗读,而不是依赖老师为他们用另外一套语言翻译课文内容。如果说有一些老师非常厉害,可以把课文用他自己认为的更高级的一套语言来翻译、拆解、分析,那其实还是从文字到文字,这个过程并没有实现逻辑转换。而我们把抽象的文本变成直观的图示,实际上就是把抽象变成一种直观,而且这种转换一般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
许多学生借助老师或同学画的导图进行学习后,他们就会懂得下次自己可以怎么画导图,并能夠自由应用导图,把要学的文章变为直观、形象、可视的图,实现自我完成结构化思维的构建,并可以举一反三,进而自学同类知识。而且学生对此是很有兴趣的,有些家长经常反映:孩子很乐意老师布置的画思维导图作业。其实,这是一个事实:学生会在自己画导图自学的过程中进入深度学习,无需任何外在激励。
记 者:作为工作室主持人,近年来,您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江伟英:我主要是承担了骨干教师培训、教师跟岗学习等培训项目,也开展了区域示范带学和支教活动。近年来,思维导图被许多一线教师应用,被参加省培、国培的教师们青睐,他们都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实现了专业化发展。
曾有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在跟着我进行跟岗学习后分享了这样的感受:这种跟岗学习的培训方式非常好,江老师不直接教我们怎么做,而让我们看她和工作室成员老师们是怎么做的。我们每天都沉浸在名师们的课堂里,沉浸在教学的思考中,获益匪浅。
也有的老师,经过两周的跟岗学习后有比较深刻的体会:经过跟岗学习,观摩反思,我逐渐体会到,完美的课堂并非一定要淋漓尽致地表现,而应该是教师全身心融进课堂里,教目标之所需,应学生之所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这样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记 者:现在思维导图已经被许多一线教师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了,据了解,您首先提出了思维导图与语文读写教学的结合模式,研究并创立了“导图导读写”“导图导学”教学法。
江伟英:是的,我对于思维导图的了解,一开始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况姗芸教授的提点,她的孩子与我女儿是小学同班同学,在聊天时,况教授提到了思维导图,但我当时并不以为然。
后来,我女儿在写作时遇到了难题,她不知道应当如何写作文,并逐渐产生了畏惧心理。为了帮助她,我就让她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围绕一个主题,牵引出相关的线条,带出要交代的各个重要因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让她逐步把想写的内容画出来,然后把相关内容编排好顺序,最后再用文字把思维导图所记录的内容有序地写下来。
其实,我一开始只是随意让女儿尝试看看,没想到,画了思维导图后,女儿的写作兴趣很快得到了提升。通过在女儿身上收获的惊喜,我对思维导图这种教育教学的新思路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就开始想方设法查找和学习有关思维导图的理论文献和研究报告,希望对思维导图能够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搜索了大量材料后,我发现国内不少研究者往往将思维导图和概念图混为一谈,许多人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存在着争议。
后来被派往英国学习期间,我了解到有一套Tony Buzan写的关于思维导图的权威专著“Mind maps for kids”。辗转再三,我才终于拿到这部原著,在学习中,我逐步领会了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思维导图是能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左右脑同时运作的思维工具。
从2007年开始,我就不断探索思维导图与语文读写教学结合的模式,还出版了《释放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图解语文》等书籍,并于2013年获得第八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于2014年获得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以后,我致力于摸索更多的可视化工具,通过可视化工具引导、发展学生思维,逐渐形成了“导图导学”教学法。
记 者:能谈谈您在构建“导图导学”教学法过程中的相关思考吗?
江伟英:21世纪是以终身学习为典型特征的学习型社会。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里,要在学校里学到将来所需的每一种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学生必须在具备阅读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前提下,努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即学会如何学习,这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学会结构化思维,这比记住知识点更重要。
所以,只有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生成为“善学者”。这样,学生才会自动自觉地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既学得轻松,又有收获。
记 者:可以举例谈谈运用“导图导学”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的优势吗?
江伟英:图式语言其实是孩子们的语言,运用思维导图,他们能够更直观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记得我们去林芝支教,在一个藏语班讲课。林芝的老师用很纯正的藏语和普通话搭配着给学生讲了一节课,结果学生只能结结巴巴地读,读不出感情。而用思维导图来引导他们的课堂学习,学生们却很快能入情入境,读得很有感情。文本内容变成了他们心中的一幅图,成了一个非常直观可见、容易读懂的故事,所以他们读起来就特别有感情。这就是他们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的朗读,而不是依赖老师为他们用另外一套语言翻译课文内容。如果说有一些老师非常厉害,可以把课文用他自己认为的更高级的一套语言来翻译、拆解、分析,那其实还是从文字到文字,这个过程并没有实现逻辑转换。而我们把抽象的文本变成直观的图示,实际上就是把抽象变成一种直观,而且这种转换一般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
许多学生借助老师或同学画的导图进行学习后,他们就会懂得下次自己可以怎么画导图,并能夠自由应用导图,把要学的文章变为直观、形象、可视的图,实现自我完成结构化思维的构建,并可以举一反三,进而自学同类知识。而且学生对此是很有兴趣的,有些家长经常反映:孩子很乐意老师布置的画思维导图作业。其实,这是一个事实:学生会在自己画导图自学的过程中进入深度学习,无需任何外在激励。
记 者:作为工作室主持人,近年来,您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江伟英:我主要是承担了骨干教师培训、教师跟岗学习等培训项目,也开展了区域示范带学和支教活动。近年来,思维导图被许多一线教师应用,被参加省培、国培的教师们青睐,他们都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实现了专业化发展。
曾有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在跟着我进行跟岗学习后分享了这样的感受:这种跟岗学习的培训方式非常好,江老师不直接教我们怎么做,而让我们看她和工作室成员老师们是怎么做的。我们每天都沉浸在名师们的课堂里,沉浸在教学的思考中,获益匪浅。
也有的老师,经过两周的跟岗学习后有比较深刻的体会:经过跟岗学习,观摩反思,我逐渐体会到,完美的课堂并非一定要淋漓尽致地表现,而应该是教师全身心融进课堂里,教目标之所需,应学生之所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这样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