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医英语翻译基本形成了体系,但对中医养生文化对外交流文本做好英译和对外宣介缺少具体的实证研究和具体的方法指导。本文就华佗的五禽戏为例对中医养生文化的英译文本做一研究。
关键词: 中医; 养生文化; 五禽戏; 英译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3-0247-02
一. 中医翻译研究
中医翻译始于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收藏了一部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英译本。从1925年至2003年,《素问》出现了9种译本。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有些关于中医的内容,但过于零散,只涉及到中医的皮毛,沒有形成中医药全面系统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首次出版了《中国针灸学》英译本,但此书只局限于针灸。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医翻译学者对中医英语翻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出版了部分优秀的著作,系统地构建了中医英语翻译的理论体系。但对中医养生文化对外交流英译文本没有任何探讨。
当前的中医药文化领域当中,对外翻译却缺少统一的标准,已中医药草为例子,根据不同的发现地点和实践时间,大部分的中医药草都有超过三个以上的名字,而且更糟糕的是,不同的药学成分所组成的草药却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名字。在大部分的中医记载中,同一种名称的药物是可以相互交换的。因而,中医药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随着中国语言文化系统的日益强大,东方独特的文化会对西方产生更大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语言和文化会溶进世界的血液和思想。但如何对中医养生文化对外交流文本做好英译和对外宣介缺少具体的实证研究和具体的方法指导。本文就以华佗的五禽戏为例,对中医养生文化对外交流的英译做一研究。
二.中医养生文化及华佗“五禽戏”
中医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自身体质,预防疾病,达到保养生命健康活力的目的。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指出:在当今世界文化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中医养生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为了能够延长寿命,摆脱病痛困扰,他们发明了类似于气功导引的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养生文化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朝阶段。孔子曾提出“君子三戒”的养生理论,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老子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积极的实践者,他曾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必须遵循大地才能更好的活着,大地需要根据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此外,他还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这些对指导后代养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医养生文化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养生著作,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该书汇集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观点,并且首次专门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养生问题。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华佗则根据古代的导引法,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
五禽戏是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模拟鸟兽动作达到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基础上,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也就是“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五禽戏作为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功法的仿生医疗健身体操,“五禽戏”对后世的导引,八段锦,乃至气功,武术有一定影响。它通过在不同意境下的心理调节转换;运用前俯、后仰、侧屈、拧转等不同方式的运动,牵拉上、下肢各关节韧带和肌肉;通过多种方式控制气息,调畅气机,使周身形、气、神浑然一体,协调健康发展。“五禽戏”动作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具有五禽象形特征,具有防病、祛病、健身、益寿的功用,开创了世界体育医疗的先河。“虎戏”中,虎主肝,属于木,练筋,能舒筋,养肝,明目。经常练习自然使肝气舒畅,肝系疾病与不适得到缓解。“鹿戏”中,鹿主肾,練骨,壮腰强肾,也可以强壮督脉。肾藏精,督脉主一身之阳气,肾脏与督脉功能得到改善可以调节生殖系统。“熊戏”中,熊主脾,练肌肉,能调理脾胃,便秘,胃下垂等。“猿戏”中,猿属火,练脑(心),心主血脉,常练“猿戏”,可以改善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盗汗,肢冷等症状。“鸟戏”中,鸟属金,练皮毛,主肺,以鹤为代表的长寿飞禽,能补肺宽肠,调畅气息,增强肺活量,强健体魄,延年益寿,防治肺结核,盗汗,关节炎,心胸刺疼,喘咳病。由于这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活动的方式也各有特点,人们模仿它们的姿态进行运动,通过肢体的运动与呼吸吐纳予以有机结合,能锻炼关节,调节脏腑,全身气血流畅,祛病长生,能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五禽戏”不仅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也是一套高级的保健气功了。
三. 五禽戏英译研究
随着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中医药养生在世界刮起了热潮,随着2015年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医药团队研制出抗药物,再次证明了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中医药养生文化在发展中,一直追求着健康的生活理念。在与各国之间的交往当中,吸收起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医外传源远流长,迄今不衰,不管它在各国发展如何不平衡,但总趋势是向上的,世界卫生组织更以之作为一种有用的经验向全世界推荐。 中医英语翻译之难,众所周知。首先是中医学与西医相比,有其特殊性,如中医是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宏观的医学体系,主观性强,而西医是以现代科学实验手段为依据而发展起来的微观的医学体系,客观性强。其次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在中文里有意义,或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很难找到直接的对应语,即所谓:“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再次,中文本身难,尤其是古文,而医古文更是深奥难懂,就是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有时也让人有佶屈聱牙之感,更何况译成外语。在汉语中看似形象易懂的词,实际上翻译成英文更是需要一定的意译技巧,而非直译。诸如脱肛,牛皮鲜,在西医中对应的是直肠脱落和银屑病。中西方语言不同所沉淀的文化差异,导致中医翻译人才不仅要精通中医理论和英语,还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精通翻译技巧。本文主要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了中医的翻译。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The Translator Invisibility一书中认为“异化”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模仿作者所使用的译出语表达方式,来传递原文的内容,而“归化”则要求译者向译入语读者靠拢,采取译入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具体到作品的英译问题,林克难指出:“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要想翻译成英语,在英语世界流传开来,必须用符合英语国家读者所乐于接受的形式与内容,否则就很难站住脚。”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更是完完全全不同。在医学界中,尽管中西药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然而中西医之间的逻辑和共存性却使得两者能够更好地结合,从而使得翻译成为可能,從而使得译者来传递源语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中医翻译中的主要目的是传述医药信息,有同于哲学、文学或者是宗教学的翻译。在中医翻译的进程中,最重要的是忽略文体而保持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各有其特点。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华医学的精髓和东方哲学的要旨。同样作为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医学,中西医之间的相通性使得翻译成为可能,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涵义则给译者造成障碍,从而使得译者难以只用一种翻译策略来传遞源语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根据具体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即,归化、异化或两者并用。中医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各有其特点和实用价值。在中医英译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以“归化”译法为敲门砖,一方面又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异化”的原则和译法,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华医学的精髓和东方哲学的要旨。而这一切则来源于我们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随着中国语言文化系统的日益强大,东方独特的文化会对西方产生更大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语言和文化会溶进世界的血液和思想。
关键词: 中医; 养生文化; 五禽戏; 英译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3-0247-02
一. 中医翻译研究
中医翻译始于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收藏了一部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英译本。从1925年至2003年,《素问》出现了9种译本。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有些关于中医的内容,但过于零散,只涉及到中医的皮毛,沒有形成中医药全面系统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首次出版了《中国针灸学》英译本,但此书只局限于针灸。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医翻译学者对中医英语翻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出版了部分优秀的著作,系统地构建了中医英语翻译的理论体系。但对中医养生文化对外交流英译文本没有任何探讨。
当前的中医药文化领域当中,对外翻译却缺少统一的标准,已中医药草为例子,根据不同的发现地点和实践时间,大部分的中医药草都有超过三个以上的名字,而且更糟糕的是,不同的药学成分所组成的草药却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名字。在大部分的中医记载中,同一种名称的药物是可以相互交换的。因而,中医药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随着中国语言文化系统的日益强大,东方独特的文化会对西方产生更大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语言和文化会溶进世界的血液和思想。但如何对中医养生文化对外交流文本做好英译和对外宣介缺少具体的实证研究和具体的方法指导。本文就以华佗的五禽戏为例,对中医养生文化对外交流的英译做一研究。
二.中医养生文化及华佗“五禽戏”
中医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自身体质,预防疾病,达到保养生命健康活力的目的。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指出:在当今世界文化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中医养生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为了能够延长寿命,摆脱病痛困扰,他们发明了类似于气功导引的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养生文化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朝阶段。孔子曾提出“君子三戒”的养生理论,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老子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积极的实践者,他曾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必须遵循大地才能更好的活着,大地需要根据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此外,他还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这些对指导后代养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医养生文化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养生著作,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该书汇集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观点,并且首次专门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养生问题。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华佗则根据古代的导引法,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
五禽戏是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模拟鸟兽动作达到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基础上,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也就是“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五禽戏作为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功法的仿生医疗健身体操,“五禽戏”对后世的导引,八段锦,乃至气功,武术有一定影响。它通过在不同意境下的心理调节转换;运用前俯、后仰、侧屈、拧转等不同方式的运动,牵拉上、下肢各关节韧带和肌肉;通过多种方式控制气息,调畅气机,使周身形、气、神浑然一体,协调健康发展。“五禽戏”动作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具有五禽象形特征,具有防病、祛病、健身、益寿的功用,开创了世界体育医疗的先河。“虎戏”中,虎主肝,属于木,练筋,能舒筋,养肝,明目。经常练习自然使肝气舒畅,肝系疾病与不适得到缓解。“鹿戏”中,鹿主肾,練骨,壮腰强肾,也可以强壮督脉。肾藏精,督脉主一身之阳气,肾脏与督脉功能得到改善可以调节生殖系统。“熊戏”中,熊主脾,练肌肉,能调理脾胃,便秘,胃下垂等。“猿戏”中,猿属火,练脑(心),心主血脉,常练“猿戏”,可以改善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盗汗,肢冷等症状。“鸟戏”中,鸟属金,练皮毛,主肺,以鹤为代表的长寿飞禽,能补肺宽肠,调畅气息,增强肺活量,强健体魄,延年益寿,防治肺结核,盗汗,关节炎,心胸刺疼,喘咳病。由于这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活动的方式也各有特点,人们模仿它们的姿态进行运动,通过肢体的运动与呼吸吐纳予以有机结合,能锻炼关节,调节脏腑,全身气血流畅,祛病长生,能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五禽戏”不仅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也是一套高级的保健气功了。
三. 五禽戏英译研究
随着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中医药养生在世界刮起了热潮,随着2015年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医药团队研制出抗药物,再次证明了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中医药养生文化在发展中,一直追求着健康的生活理念。在与各国之间的交往当中,吸收起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医外传源远流长,迄今不衰,不管它在各国发展如何不平衡,但总趋势是向上的,世界卫生组织更以之作为一种有用的经验向全世界推荐。 中医英语翻译之难,众所周知。首先是中医学与西医相比,有其特殊性,如中医是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宏观的医学体系,主观性强,而西医是以现代科学实验手段为依据而发展起来的微观的医学体系,客观性强。其次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在中文里有意义,或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很难找到直接的对应语,即所谓:“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再次,中文本身难,尤其是古文,而医古文更是深奥难懂,就是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有时也让人有佶屈聱牙之感,更何况译成外语。在汉语中看似形象易懂的词,实际上翻译成英文更是需要一定的意译技巧,而非直译。诸如脱肛,牛皮鲜,在西医中对应的是直肠脱落和银屑病。中西方语言不同所沉淀的文化差异,导致中医翻译人才不仅要精通中医理论和英语,还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精通翻译技巧。本文主要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了中医的翻译。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The Translator Invisibility一书中认为“异化”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模仿作者所使用的译出语表达方式,来传递原文的内容,而“归化”则要求译者向译入语读者靠拢,采取译入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具体到作品的英译问题,林克难指出:“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要想翻译成英语,在英语世界流传开来,必须用符合英语国家读者所乐于接受的形式与内容,否则就很难站住脚。”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更是完完全全不同。在医学界中,尽管中西药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然而中西医之间的逻辑和共存性却使得两者能够更好地结合,从而使得翻译成为可能,從而使得译者来传递源语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中医翻译中的主要目的是传述医药信息,有同于哲学、文学或者是宗教学的翻译。在中医翻译的进程中,最重要的是忽略文体而保持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各有其特点。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华医学的精髓和东方哲学的要旨。同样作为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医学,中西医之间的相通性使得翻译成为可能,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涵义则给译者造成障碍,从而使得译者难以只用一种翻译策略来传遞源语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根据具体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即,归化、异化或两者并用。中医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各有其特点和实用价值。在中医英译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以“归化”译法为敲门砖,一方面又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异化”的原则和译法,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华医学的精髓和东方哲学的要旨。而这一切则来源于我们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随着中国语言文化系统的日益强大,东方独特的文化会对西方产生更大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语言和文化会溶进世界的血液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