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公安侦破通讯要做到“三注重”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的工作实践,认为要写好侦破通讯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注重案件本身所引发的社会意义;二是注重案件的曲折性和可读性;三是注重写作手法的灵活性和语言的生动性。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意义。
  关键词侦破通讯 社会意义 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28-02
  
  一、深入挖掘每一起案件的社会意义,体现出其典型性和警示作用
  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的事很多,新闻媒体不可能每一件事都拿来报道;同样,公安局每年侦破的案件也很多,也不可能每一起案件都拿来报道,这就存在一个选择问题,如何选择,才使案件本身的教育意义体现,做到引以为戒、警示众人,又能丰富我们的报纸版面,增强可读性呢?
  根据自已多年从事法制报道,采写了无数篇侦破通讯的经历,积累起了一些经验,窃以为,一起案件能否报道,首先必须关注的应该是其是否具有典型性和社会警示意义,具备了这两个要素,这篇侦破通讯写出来才会有影响力,提高关注度,而不是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理。
  比如上世纪90年代,文山发生了一起惹人注目而又影响到稳定的案件:当地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11岁的李京涛在上学途中突然失踪!家长遍寻无果后,分别在报纸上、电视刊登寻人启事,一时间舆论哗然,家长人人自危,每天都紧张孩子的安危,接送孩子上下学。
  随后不久,公安机关侦破了此案,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原来李京涛根本就不是走失或被拐,而是被其继母残忍地杀害了,尸体埋在其住所后面的菜地里。她为何要杀害一个仅有11岁的小男孩?警方是如何侦破这起案件的?她是怎样将孩子杀死的……等等疑问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为了满足受众对这起案例的新闻欲,笔者深入采访了这起案件,并根据李京涛失踪的头一天晚上,邻居曾听到他在小声哭泣这令人心痛的小细节,制作了这篇侦破通讯的标题——《李京涛,谁害你流着眼泪赴天国?》。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洛阳纸贵”现象,大家都在争相传看,没有买到当天报纸的,甚至来到报社索要。
  人们通过阅读这篇侦破通讯,既了解到公安机关侦破这起案件的大智大勇和所作出的艰苦努力,也了解了案件的全过程,同时也被孩子继母的凶残行为所激怒,不少群众纷纷投书公安局、报纸,妇联,的要求政法机关严惩凶手;有的孩子甚至专门找这期报社让父母看,求父母不要离婚,生怕遇到狠心的继母。一起凶杀案,通过我们的报道,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其社会影响力如此之大是笔者始料未及的。
  2007年,刊登在我们报纸的一则寻人寻车启事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一天深夜,当地某企业的驾驶员与其所驾驶一辆高档越野车突然神秘失踪,家人和单位遍寻无果后,只得在新闻媒体上刊登寻人寻车启事。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人车突然失踪,是外出突遭车祸,还是被歹徒杀人劫车?大家感觉此事凶多吉少,都十分关注此事的进展。
  此案经过公安机关将近一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终于破获了这起扑朔迷离的杀人劫车案件,真相终于浮出水面,驾驶员吴某的确遭遇杀人劫车的犯罪分子,已经遇害,被劫车辆还没来得及卖出已被追回。公安机关在侦破此案时,还破获了一起发生2007年的另一起黑色广本人车失踪案,将连续作案,抢劫两辆车,杀害3个人的犯罪团伙成员抓获归案。该案破获的消息见报后,群众在欢欣鼓舞的同时,迫切想了解该案的侦破情况,这伙手段高明的犯罪嫌疑人是如何被查到其蛛丝马迹的。
  为了满足读者的愿望,笔者深入公安机关负责此案侦破的专案组采访。由于此案侦破过程曲折复杂,充满悬念,且过程较长,于是本人在写作时采用了连载的方式,分为16集,并按照侦破的进程每一集都设置悬念。稿件一经见报,立即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人们每天都在期待着看下一集。那段时间,街谈巷议,每天上午9点报纸就卖光,订有报纸的单位人人都争抢着看连载;甚至出差在外的人,也记挂着下一集内容,打电话来询问……。
  人们通过对这起恶性案件侦破过程的了解,交口称赞公安民警的大智大勇、不辞劳苦一心为民的敬业精神,在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现时,也树立了人民警察的社会形象。
  二、围绕曲折性和可读性精心选材
  前面已讲过,每年发生的案件都很多,我们不可能全都拿来报道,这里就存在如何选择的问题。我们在选择案件时,除了注重社会意义外,还要看此案在侦破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可读性。因为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人们爱读、愿意去读才能体现其社会效果和教育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案件时,尽量选择案情复杂,最能展现公安人员智慧和艰辛的案件,这样的案件不仅写起来得心应手,读者也爱读。
  如上世纪90年代,笔者曾采写过的一篇侦破通讯《幽洞掩不住的罪恶》。这起案件很有可读性,其特殊之处在于,案件的发生、发展与及整个侦破过程都充满奇巧——文山某乡的农民准备将位于自己地中的一个地洞填了,就在打炮眼的时候,铁锤掉到洞里,于是便下去取,由于手电筒掉落,只得中途停下,谁知这一驻留,赫然发现脚边有一具尸体,因而引出了一起扑朔迷离的杀人案。而警方在侦破这起案件时,也处处出现奇巧:调查得知死者是失踪的一辆拖拉机驾驶员后,立即与几个二手车交易市场所在地民警联系,蒙自交易市场派出所民警接到电话赶到时,那辆被抢拖拉机刚好交易完毕驶出大门;警方在下到一个村调查卖车者时,没有线索,正准备离开时,一个知情者突然(下转第239页)(上接第228页)出现……这些看似奇巧的情节,其实体现了公安民警动作迅速、作风深入。
  笔者在采写时有意识地将这些奇巧加以利用,以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展现了案件的侦破过程,既显示了案件侦破过程中一次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展示刑侦人员机智灵活、不辞劳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文章见报后,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社会反响很好。
  三、胸有成竹,灵活布局谋篇,语言生动感人
  一篇成功的侦破通讯,往往是以情节曲折、悬念丛生、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取胜,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对文章的布局谋篇做到胸有成竹,写作过程中更需要注意锤炼语言,使其具体生动、形象立体地再现典型情节,并能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才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有的侦破通讯适合用顺叙,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一步步引向深入;有的却适合倒叙,先将触目惊心的结果展示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再提示出事件的原委、过程。适合用那一种手法,全凭作者的巧妙安排。
  如笔者2006年笔者所采写的侦破通讯《扑朔迷离的小村命案》,采用的就是倒叙。一对长期偷情的奸夫淫妇突然有一天被发现双双被人砍死在一個守地的草棚内,刑侦人员到村里调查时,死者丈夫承认是自己不堪忍受“戴绿帽”之耻杀了他们。这也合情合理,可在审讯过程中,专案人员发现,其交待的杀人过程与现场勘察的情况却不符,漏洞百出。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及审讯,排除了他作案的可能。可他为何要主动承担责呢?谁是真凶?为何要杀了他们?
  笔者用这一连串的疑问启开了这篇侦破通讯的序幕。本文以连载的方式刊出后,引起了读者探究本案真凶的极大兴趣,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在写作侦破通讯的过程中,情节曲折再加上语言的生动,不仅吸引读者,还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笔者第一部分提到的11岁男孩李京涛被害案,在李京涛的尸体被找到的当天,笔者与专案组成员一起来到了现场,亲眼看到被狠心的继母杀害后埋在菜地里20天的李京涛那惨不忍睹的一幕:身上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颈上还系着红领巾,手腕上的电子表仍在走动;因为被砍时他用双手护着头,十个手指头几乎全被砍断脱离……。
  笔者流着眼泪,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当天那令人心痛的场面,激起了读者的同情和极大的愤慨:一个稚嫩的生命,祖国的花朵,就这样被残忍地杀害了!文章刊出后舆论哗然,人们在纷纷遣责继母的凶残的同时,对受害的李京涛洒下一掬同情之泪,更称赞公安民警能及时破案,将凶手绳之以法。一个教师看后难掩悲愤之情,当即用毛笔下下“强烈要求严惩凶手”几个大字寄到报社;不少人写信给妇联、公安、法院,要求严惩凶手……。这就是我们采写侦破通讯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采写侦破通讯时,除了注重以上三个方面之外,还要注意负面影响,掌握分寸。侦破通讯往往涉及到凶杀、色情等内容,我们在写作时不能对凶杀场面、残忍的作案手段、色情、强奸作过多描写;对公安人员一些侦破手段也不能描写得太细,以免使犯罪分子变得更加狡猾,不利于日后公安机关对案件的侦破。
其他文献
摘要刑事和解是对我国传统的重刑主义和犯罪观的扬弃,突出当事人尤其是被害人的主体地位,在原有基础之上优化当事人的利益,重视刑罚的教育、感化、挽救功能的实现;和解过程的公开性不可或缺。  关键词和解 厌讼 和谐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64-02    刑事和解,简而言之,是对于传统刑法重视利用国家公权打击犯罪,重视社会秩序维护,轻视当事
摘要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制度是是中国检察制度发展中的一大特色。作为检察工作改革的新生事物,就目前状况而言,其相关配套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各基层检察院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统一规范的做法。为达到设置检察委员会(以下简称:检委会)专职委员的初衷,保障基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职能的充分履行,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在实践中需进一步完善。本文拟从实际工作出发,对基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工作机制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必要性,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证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旨在从理论层面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制度 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157-02    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源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
摘要随着“钉子户”们用各种方式,甚至过激的行为来维护其合法权利,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拆迁条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更关注如何保障被拆迁人的利益,本文拟从效力等级适用规则的角度出发,指出在面对与上位法冲突时,该条例适用应然的状态,再对比实然的适用结果,最后指出造成如此差距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法律冲突 效力等级 城市拆迁条例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每个国家都进行了战时宣传,但总体而言,由于战火的影响,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普遍不明显,甚至在某些国家出现停滞和倒退状态。然而,这一时期的美国以传播效果的研究为突破口,不仅在传播学研究上有巨大突破,并且在战时新闻宣传方面打出了漂亮的“攻坚战”。从历史上来看,对于美国,从经济到政治到文化(包括新闻传播事业),二战都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对于中国,二战结束后中国的胜利虽然奠定了政治
摘要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效力低下,缺乏针对性,时代性和有效性。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偏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以期寻求一条符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高校德育 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要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本文从德治与法治的哲学基础、历史渊源着手,积极探索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途径,构建德法并举的治国模式。  关建词德治法治德法并举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摘要在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律万能”的论调悄然出现。这种论调无疑是不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的。本文借助社会学中功能分析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法治本身和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剖析,以引导人们走出“法律万能”的误区。  关键词潜功能 反功能 功能接受者 功能替代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001-02    一、引言 
摘要由于职务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侦查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同于一般的刑事案件。本文从职务犯罪侦查监督机制的历史沿革以及我国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制约机制的现状等方面来入手分析,探求如何来健全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制约机制,以便能充分发挥监督机制应有的作用,保障检察院自侦案件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有效解决职务犯罪侦查的监督问题,离不开对职务犯罪侦查的分析,并通过二者的相互关系来论证职务犯罪侦查监督机制改革的
摘要本文就 为实现党在十七大所提出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宏伟蓝图,为丰富大学生创业理论、强化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对策,为大学生创业立法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行性建议,设计出一个适合我国的,并进行系统法理逻辑论证的,融理论性、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于一体的促进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框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促进大学生创业法律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