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专题”教学为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了教师自身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课;专题教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43-02
专题教学是苏教版的特色,教材中特别设立了1~2个“专
题”,7~9年级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这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是一种十分大胆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是课程改革精神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它为我们语文老师进行有效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大舞台。
在教学的过程中,“专题”的教学难度最大,但是它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了教师自身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一、“专题”学习的特点———凝聚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
(一)“专题”学习的凝聚性
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的设计非常讲究知识的“凝聚
性”,一个专题就是一个聚焦点。“专题”的凝聚性是建立在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逻辑分类基础上的。比如,“荷花”专题,它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等都囊括进来。这里“荷花”是个聚焦点。那么,教师在专题教学中一定要放得开,收得拢。“收”就是教师的教始终不忘专题的“聚焦点”,学生的学也要紧紧围绕“聚焦点”进行,不可漫无边际,随意发挥。
(二)“专题”学习的开放性
“专题”的开放,可以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开放与学习资源的开放两方面。学科知识的开放是指学科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沟通。学习资源的开放,指的是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有效结合。语文教学资源包括各类图书资料、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还有各地文化习俗、社会生活等等,这就构成了“专题”学习的开放性。学生在确定了自己探究的小专题后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它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外课程整合起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专题”学习的探究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非常明确地告知学生:“专题”中虽说内容是他人探究的成果,是“较好的”,但绝对不是“最好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专题”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语文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专题”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专题”学习的综合性
我们面对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专题”设计与教学必须跨学科,打破学科壁垒。语文是工具,各个学科都离不开它,那么它的触角可谓无孔不入,工具性决定了它的扩张性,各个学科都要涉及。“天地大语文,语文小天地”,语文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它综合了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演绎、归纳、想象、创造的过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综合的,它包括语言表达、文字书写、逻辑分析、应用写作、文学创作、阅读感悟等多种能力。人文素养是综合的,如必要的科学素养、文学艺术素养、哲学美学素养、史学素养、政治学素养,所以要跨学科。我们的学生群体是个综合的群体。
二、“专题”教学的实践反思
(一)正确处理“专题”学习综合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每个“专题”都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但它又是开放的、拓展的,它的研读空间可以延伸得很远。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关系。做到放得开,收得拢。例如“长城”专题中的《万里长城的构造》,介绍了长城的构造及所用材料,长城的功能等。读这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对万里长城有个具体的感性的了解。阅读这篇文章后可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形成有个性的见解。“参考资料”中《长城与都江堰》又旁及别的宏伟的建筑工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万里长城行》写作者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壮举,热情歌颂长城,表现了不走完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同时侧面表现了修造长城之艰难。这组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长城文化”的内涵,聚焦“长城”,又有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做到了一与多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价值观一一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不同看法,实现创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其综合性:文体是综合的,内容是综合的,艺术手法是综合的,各篇文章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思想感情各不相同,价值取向各不相同,要切实注意到综合不是简单的局部之和,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长城”专题的“写作·评价”部分,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长城的文章,提出自己对长城的看法,展示研究的成果,并请同学作评价。
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许多跨学科的内容,这些知识介入的根本目的是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空间,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与不同方法的交叉中开拓视野,最终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正确处理“专题”学习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专题”内的所有内容都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我的看法是,应当将“专题”学习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为系统内的开放,指的是学科内容的开放,如七年级下册的“荷”专题的学习,教师完全可以冲破原有的教材设计,自己重新调整,可以补充一些更为精彩的有关“荷”的名篇佳作。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找这类好文章,并拿到班上交流,“疑义相与析,奇文共欣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一举多得;以“荷”的专题为例,可以将文学(写荷咏荷)、生物学(荷的生物属性)、地理学(荷的生长环境)、药物学(荷的药用价值)、经济学(荷的经济价值)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囊括进来,师生共同探究。当然,开放不是无限度的开放,而是要仅仅围绕语文学习进行。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旨在让学生在写以荷为题的说明文时,要有基本的学科常识,能更加准确科学地写荷的外观、属性、特征、生长规律、用途等等。
总之,学生通过任何一个“专题”的有效学习都将获得新知,提升了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专题教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43-02
专题教学是苏教版的特色,教材中特别设立了1~2个“专
题”,7~9年级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这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是一种十分大胆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是课程改革精神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它为我们语文老师进行有效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大舞台。
在教学的过程中,“专题”的教学难度最大,但是它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了教师自身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一、“专题”学习的特点———凝聚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
(一)“专题”学习的凝聚性
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的设计非常讲究知识的“凝聚
性”,一个专题就是一个聚焦点。“专题”的凝聚性是建立在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逻辑分类基础上的。比如,“荷花”专题,它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等都囊括进来。这里“荷花”是个聚焦点。那么,教师在专题教学中一定要放得开,收得拢。“收”就是教师的教始终不忘专题的“聚焦点”,学生的学也要紧紧围绕“聚焦点”进行,不可漫无边际,随意发挥。
(二)“专题”学习的开放性
“专题”的开放,可以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开放与学习资源的开放两方面。学科知识的开放是指学科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沟通。学习资源的开放,指的是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有效结合。语文教学资源包括各类图书资料、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还有各地文化习俗、社会生活等等,这就构成了“专题”学习的开放性。学生在确定了自己探究的小专题后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它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外课程整合起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专题”学习的探究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非常明确地告知学生:“专题”中虽说内容是他人探究的成果,是“较好的”,但绝对不是“最好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专题”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语文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专题”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专题”学习的综合性
我们面对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专题”设计与教学必须跨学科,打破学科壁垒。语文是工具,各个学科都离不开它,那么它的触角可谓无孔不入,工具性决定了它的扩张性,各个学科都要涉及。“天地大语文,语文小天地”,语文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它综合了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演绎、归纳、想象、创造的过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综合的,它包括语言表达、文字书写、逻辑分析、应用写作、文学创作、阅读感悟等多种能力。人文素养是综合的,如必要的科学素养、文学艺术素养、哲学美学素养、史学素养、政治学素养,所以要跨学科。我们的学生群体是个综合的群体。
二、“专题”教学的实践反思
(一)正确处理“专题”学习综合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每个“专题”都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但它又是开放的、拓展的,它的研读空间可以延伸得很远。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关系。做到放得开,收得拢。例如“长城”专题中的《万里长城的构造》,介绍了长城的构造及所用材料,长城的功能等。读这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对万里长城有个具体的感性的了解。阅读这篇文章后可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形成有个性的见解。“参考资料”中《长城与都江堰》又旁及别的宏伟的建筑工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万里长城行》写作者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壮举,热情歌颂长城,表现了不走完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同时侧面表现了修造长城之艰难。这组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长城文化”的内涵,聚焦“长城”,又有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做到了一与多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价值观一一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不同看法,实现创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其综合性:文体是综合的,内容是综合的,艺术手法是综合的,各篇文章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思想感情各不相同,价值取向各不相同,要切实注意到综合不是简单的局部之和,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长城”专题的“写作·评价”部分,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长城的文章,提出自己对长城的看法,展示研究的成果,并请同学作评价。
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许多跨学科的内容,这些知识介入的根本目的是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空间,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与不同方法的交叉中开拓视野,最终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正确处理“专题”学习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专题”内的所有内容都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我的看法是,应当将“专题”学习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为系统内的开放,指的是学科内容的开放,如七年级下册的“荷”专题的学习,教师完全可以冲破原有的教材设计,自己重新调整,可以补充一些更为精彩的有关“荷”的名篇佳作。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找这类好文章,并拿到班上交流,“疑义相与析,奇文共欣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一举多得;以“荷”的专题为例,可以将文学(写荷咏荷)、生物学(荷的生物属性)、地理学(荷的生长环境)、药物学(荷的药用价值)、经济学(荷的经济价值)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囊括进来,师生共同探究。当然,开放不是无限度的开放,而是要仅仅围绕语文学习进行。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旨在让学生在写以荷为题的说明文时,要有基本的学科常识,能更加准确科学地写荷的外观、属性、特征、生长规律、用途等等。
总之,学生通过任何一个“专题”的有效学习都将获得新知,提升了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