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交流互动相互融合的过程,科学合理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灵光闪耀的生成是预设的升华。语文课堂要科学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通过有效地预设促进课堂的生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课堂;预设;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30-01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要求。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既应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特征,又应适合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特点,满足学生个体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实情,同时还要切合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它在整个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直接的导向、调节作用。基于对语文教学本质认识,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既具有预设性,又具有生成性,是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一)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必要性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双向交往活动,它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程序。课堂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著名课程专家崔允郭教授曾指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误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堂预设不要求过于精细和精确,主要是思考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大主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内容的整体思路与目标指向,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与活动的框架,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预设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点,不应成为主导和控制教学实施的唯一标准。预设不是僵化、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生成的,预设只是一个基于学生和课堂教学的框架构建,最终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对话交流生成的。
(二)课堂教学的预设遵循的原则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求知需求。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核心的一点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设计学习的内容、情境、步骤和方式等,尽可能多地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阅读经验和感受。
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善于换位思考。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同一篇文章,教师的思维热点与学生的思维热点往往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善于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切实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教学思路要顺应学生的实际心理,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可能”,切忌把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预设应具有灵活性与弹性空间。古人谈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言外之意,是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许多老师的教案往往设计得很细致,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抽多少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这是因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教”,或者说如何掌握教学的主动权,这样就很难考虑课堂上因学生思维的活跃而出现的“意外情况”。
二、“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他们原有的经验结构使课堂教学呈观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而,教师在课前的预设只能是一个起点,而不是控制课堂教学进行的“最高指示”;只是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和框架,而不是僵化的、不可逆转的固定程序。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文本与教师、学生的对话交流中,通过对课前预设的调整,甚至“推倒重做”,从而不断地得以完善、发展、生成的。那么,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和促使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与发展呢?
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教学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创设新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新的需求,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实施教学行为的灵魂,若我们的老师怕出漏子,怕无法控制,怕浪费时间,怕打破预设的进程……老是瞻着顾后,是没有创新和突破的。古希腊有一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条河流。”同样,—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的场所。
再次,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动态变化的,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要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生成情况组织教学,在当时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式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第四,要苦练内功,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课堂的生成一直是实施中的难点,因为生成性的课堂预示着非预设性和不确定因素的加强。教师要有灵活的教育机智,迅速捕捉学生讨论中的倾向和不足,同时作出及时反应和判断,再组合成新问题,引导课堂向前发展,而这个过程几乎是在瞬间生成的,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无疑具有挑战性,这也就更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教师只有拓宽视野,充实自己;对文本的来龙去脉、内容、文字深入理解,高屋建瓴,才能在课堂上“放得开”“收得拢”,做到张驰有度,收放自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以原有设计为蓝本,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处理,师生合作,创新生成的过程。预设,指教学设计;生成,指教学现场。预设和生成组成了教学的完整过程。
【关键词】语文课堂;预设;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30-01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要求。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既应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特征,又应适合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特点,满足学生个体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实情,同时还要切合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它在整个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直接的导向、调节作用。基于对语文教学本质认识,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既具有预设性,又具有生成性,是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一)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必要性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双向交往活动,它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程序。课堂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著名课程专家崔允郭教授曾指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误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堂预设不要求过于精细和精确,主要是思考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大主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内容的整体思路与目标指向,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与活动的框架,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预设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点,不应成为主导和控制教学实施的唯一标准。预设不是僵化、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生成的,预设只是一个基于学生和课堂教学的框架构建,最终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对话交流生成的。
(二)课堂教学的预设遵循的原则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求知需求。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核心的一点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设计学习的内容、情境、步骤和方式等,尽可能多地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阅读经验和感受。
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善于换位思考。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同一篇文章,教师的思维热点与学生的思维热点往往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善于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切实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教学思路要顺应学生的实际心理,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可能”,切忌把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预设应具有灵活性与弹性空间。古人谈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言外之意,是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许多老师的教案往往设计得很细致,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抽多少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这是因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教”,或者说如何掌握教学的主动权,这样就很难考虑课堂上因学生思维的活跃而出现的“意外情况”。
二、“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他们原有的经验结构使课堂教学呈观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而,教师在课前的预设只能是一个起点,而不是控制课堂教学进行的“最高指示”;只是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和框架,而不是僵化的、不可逆转的固定程序。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文本与教师、学生的对话交流中,通过对课前预设的调整,甚至“推倒重做”,从而不断地得以完善、发展、生成的。那么,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和促使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与发展呢?
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教学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创设新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新的需求,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实施教学行为的灵魂,若我们的老师怕出漏子,怕无法控制,怕浪费时间,怕打破预设的进程……老是瞻着顾后,是没有创新和突破的。古希腊有一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条河流。”同样,—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的场所。
再次,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动态变化的,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要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生成情况组织教学,在当时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式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第四,要苦练内功,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课堂的生成一直是实施中的难点,因为生成性的课堂预示着非预设性和不确定因素的加强。教师要有灵活的教育机智,迅速捕捉学生讨论中的倾向和不足,同时作出及时反应和判断,再组合成新问题,引导课堂向前发展,而这个过程几乎是在瞬间生成的,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无疑具有挑战性,这也就更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教师只有拓宽视野,充实自己;对文本的来龙去脉、内容、文字深入理解,高屋建瓴,才能在课堂上“放得开”“收得拢”,做到张驰有度,收放自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以原有设计为蓝本,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处理,师生合作,创新生成的过程。预设,指教学设计;生成,指教学现场。预设和生成组成了教学的完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