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度学习是指基于理解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深度学习;浅层学习;认知结构
  一、國外研究综述
  瑞典两位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开展了一系列对阅读过程的实验研宄,并与1976年联名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文中根据学习者对文本加工程度的不同,将学习过程分为深度加工deep-level processing和浅层加工surface-level processing两个水平,并具体分析了不同水平学习者对文本的加工方式,认为深度学习者关注文本的“所指”,即作者的主要意图、文章的主要观点及结论等,采取的是理解的方式;而浅层学习者关注文本的“能指”,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Marton和Saljo对阅读过程的研究区分了深度加工和浅层加工两个水平的学习过程,深度加工水平成为深度学习概念产生的雏形。
  1983年,浅层加工和深度加工这一对概念被纳入兰卡斯特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的一个研宄项目,由英国学者Noel Entwistle主持。Entwistle认为“加工(processing)”这一概念在描述学习的区别时太过狭隙,学习者学习的意图被忽视,但是保留了Marton对学习“深度”和“浅层”的分类,用“方式(approach)”一词代替了“加工(processing)”。自此,学习方式(approaches to learning)取代了加工程度(levels of processing),这一术语被广泛接受。在西方学界,深度学习这一概念开始用deep approaches to learning来表示。
  深度学习的概念逐渐走向成熟。Marton等在研究高校学生阅读过程之后,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浅层加工水平与深度加工水平,并进一步区分了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认知状态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影响。Noel Entwistle在Marton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深度学习者与浅层学习者的特征,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强调深度学习者具有趋向理解学习材料的倾向,能唤起深度理解的学习过程,并能把先前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迁移,进一步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框架。此外,Entwistle和Ramsden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三个维度,即策略学习。
  2000年Noel Entwistle在教与学研究会议上提交了《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深度学习:概念框架及教育境脉》—文,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不仅适用于高校,而且在中学也得到了应用,重点探究了学习者与教学-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知识迁移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文中从认识论、知识论等角度探究了深度学习的形成,认为深度学习的目的在于有意义学习、理解真实的世界和促进个人的发展。
  澳大利亚学者John Biggs认为对深度学习、浅层学习的研究属于“学生学习”这一领域。该领域主要研究学习者如何进行学习的,强调学习者与情景的交互作用,始于Marton及Saljo对学习者深度及浅层加工水平的研宄。
  Biggs认为学习是一个与世界互动的过程,知识的获取本身并不能带来改变,但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方式及思考方式却是可以的,因此教育是一个概念转变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取过程,并列举了概念转变发生的四种情境。进一步讲,知识的意义不是通过直接教学强加给学习者的,而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创造的,这种学习活动被归结为“学习方式”。Biggs对此的研究是在学习过程问卷(Learning Process Questionnaire简称LPQ)及研究过程问卷(Study Process Questionnaire简称SPQ)两份问卷的基础上展开的,LPQ是针对中学生设计的,SPQ是针对大学生设计的。在此基础上,Biggs提出除了深度学习及浅层学习的第三个维度,即成就学习,学习者围绕学习任务组织空间及时间,以取得高分。
  Biggs在《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书中系统的介绍了LPQ及SPQ,并提出了3P(presage Process Product模型。Biggs将学习过程分为三个层面:前期的准备层、过程层及结果层,这一模型的具体内容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修正,类别更加清晰。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教育技术领域,这与西方对深度学习的研究主要关注于阅读学习等领域有所不同。我国教育技术界对深度学习的关注与200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重新修订教育技术的定义有关。因为此次会议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突出强调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并将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黎家厚是对Marton等学者有关深度学习研究的最早研究者。2005年黎家厚在《现代教学》中系统地介绍了深度学习的概念,并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角度对深度学习所处的阶段进行定位,认为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处于“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深度学习做出了界定。这一界定在教育技术界得到较为广泛地认同。
  吴刚则从学习科学的视角对深度学习做出了解读,认为深度学习是个体在一个情境中掌握所学并在新情境迁移所学的过程。此外,吴刚对深度学习与传统教学主义进行了对比,并从知识结构及认知活动两个视角提出促进学习者深度思索的情景刺激及催化剂,并认为深度学习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心。
  段金菊、余胜泉从学习科学视域下探究了e-learning深度学习,并从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情感体验四个层面构建了深度学习分析框架模型,提出有意义的学习是深度学习的主旨,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此外,两人对e-learning深度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归纳,认为当前e-learning深度学习环境层面缺少对内容设计的研宄、对深度学习的过程关注不足以及对于结果层的认知与能力目标研究较少。
  杜娟等人从建构反思、信息整合、批判理解、迁移运用、问题解决等五个角度分析了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框架,并认为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在内容的重组上强调设置知识建构的主题,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策略,并强调了技术对学习者认知的支持作用
  张浩等人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在真实的社会情景和复杂技术环境中注重批判性地学习与知识的迁移,通过深度学习达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以及高阶思维的形成。此外,张浩等人就深度学习的目标及评价体系进行了建构,以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比格斯的SOLO分类法等为基础,构建了认知、思维结构、动作技能和情感为一体的深度学习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2]吴刚.奔走在迷津中的课程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9.
  [3]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
  [4]段金菊,余胜泉.学习科學视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学习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4):43-51.
  [5]杜娟,李兆君,郭丽文.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14-16.
  作者简介:吉慧,性别:女,籍贯:河南焦作,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其他文献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explore how different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affect those who are learning another new foreign language. The result implies that those whose majors
期刊
【摘要】:在信息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得最快的领域当属在线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4G、宽带的普及,中国的在线教育尤其是移动端在线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当今在线教育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在线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在校教育;发展趋势;教育  1.在线教育  1.1 在线教育自身分析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指的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时代逐渐到来,给历史学的研究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历史学研究的变革。大数据时代下,历史学的研究手段更加智能化、多元化和精细化,而且历史学研究资料也实现了数字化和电子化,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极大的推动了历史学研究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历史学研究进行了分析,希望给当前的历史学研究人员提供参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地推进,一些高职院校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进行管理结构的调整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这种形势下,在高职院校建立学习型管理模式得到了教育界研究人员的关注和认可,认为这是进行高职院校管理的有效方法,本文将从坚持原则、具体步骤以及相关措施几个方面分析学习型高职院校的构建方略。  【关键词】:学习型;高职院校;实践
期刊
【摘要】:罪恶的根源问题和人性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和神学共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原罪说的考量,揭示了其和西方性恶论之间的密切关系,论述了二者对西方法制的影响。  【关键词】: 原罪 ;性恶论  引言  罪恶的根源问题和人性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和神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在作为基督教母体的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旧约》中,就已经记载了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而遭上帝惩罚的故事,原罪说由此而来,并形成
期刊
梁钊(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西安7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音乐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音乐素养不仅能够丰富青少年的兴趣及生活,还能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感知与审美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主要从青少年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青少年
期刊
【摘要】:在学校学生思想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团学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的媒介和纽带,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消极作用,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团学组织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大力优化团学组织。  【关键词】:团学组织;高校教育;团学优化  当今青年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们往往受多元文化影响,往往具有活跃的思维,而新时期的高校团学组织也应与时俱进,通过全面分析了解团学组
期刊
【摘要】:在对外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寓教于乐”的游戏教学方式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本文通过剖析初级口语课堂中所运用的具体游戏法的例子,认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重要性,增加游戏教学法的认识。  【关键词】:实例;目的;反馈  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领域出发,游戏则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实际情况的要求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堂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创造相对无约束的环
期刊
【摘要】:大學生择业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择业目标的确定和就业后的职业适应,同时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用人单位的偏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家庭教育观念过于传统、大学生自我定位不精准等原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择业心理不成熟、择业期望较高、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为此,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同时,除了要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创新高校择业观教育、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外
期刊
【摘要】:当代,中国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影响到国民的物质生活,使人们存在拜金思想,在国内很多地方对“成功人士”的评价标准就是“四有”青年。使得大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也有一点脱轨。本文从人文素质培养的含义、人文素质培养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人文素质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三方面展开讨论,寻求人文素质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作用的最佳途径。所以,本文对人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