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學生择业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择业目标的确定和就业后的职业适应,同时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用人单位的偏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家庭教育观念过于传统、大学生自我定位不精准等原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择业心理不成熟、择业期望较高、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为此,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同时,除了要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创新高校择业观教育、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外,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使大学生能够改变择业观念,实现顺利就业,从而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原因;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不成熟
因为较少接触社会,工作经验不足,自我认知不完善等原因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这种心态。在学校表现很普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他们往往表现的很消极,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不能胜任,出现求职恐慌。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在顺境中成长的,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束手无策,这些都是择业心理不成熟所造成的。就算找到了一份工作,他们的经济收入较低,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都相对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他们高焦虑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二)大学生择业期望较高
在择业时首选的地区、择业时考虑的因素等问题中,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东南沿海城市,都希望去机关或国企工作,在择业时主要考虑工资福利和未来发展潜力,期望的月收入期望较高。其次,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受父母期望的影响较大。在我国,由于一些特定的传统文化,孩子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他们承载着家长的心愿,是家庭的希望,受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家长对孩子们的未来期望过高,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择业观念定位过高。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
在如何看待毕业生违约现象时,很多人都认为违约是个人的事,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有一些学生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对“如果你与一单位签订合约后又有一个条件更好的职业选择时你会这样”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整理时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会选择“两边先拖着,走一步看一步”。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他们失去了先一辈的那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为他人服务的优良作风,他们拒绝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贪图物质享受。在择业过程中注重索取,以个人为中心,首先考虑个人得失,轻社会奉献,不想为社会牺牲。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用人单位的偏见
用人单位优先考虑本地生源。户籍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本地大学生不用担心住所问题,生活投资比较小,工作趋于稳定,跳槽机会也就比较小,这就减少了公司的成本。其次,本地大学生的家人及亲戚朋友都在当地,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可以给他们一定的帮助,这可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减少了一些的忧虑。这种做法减少了其他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他们不得不回到自己的省份找工作。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
高校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轨。首先,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形势下,学校为了追求各种利益,努力扩大招生规模、设置热门专业。一方面,使得一些专业供远远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校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结果导致在质量和数量上不符合要求的部分毕业生涌流到社会上,从而使得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其次,高校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相脱离,这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课程安排和教育方式不尽合理,只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薄弱。
(三)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
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多人都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毕业以后再说”的一种不成熟的心态,也表明了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认识,对自己的了解仅仅处在一种迷茫的认知中。由于自我认知水平上的差距,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没有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不能准确的看待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把择业过程看的太理想化,导致了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期望高于其他人。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大学生们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他们的理想。这种过分强调自我的个人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个人欲望愈发膨胀起来,较高估计自己,也会使大学生失去了较多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
三、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的对策
(一)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
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更加关注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风采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他们对创业的热情。对获奖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对作品给予配套的资金支持,将其推向市场,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设计活动的积极性。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要求企业完善用人机制,切实落实吸收大学毕业生的各项政策,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又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创新高校择业观教育
要改善大学生的择业观问题,对于高校来说,就要努力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断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水平。首先,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发挥学校各部门的力量,使全学校在改善大学生择业观方面形成合力。其次,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效率。开设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最后,再就业指导与服务中,细化教育内容。从加强就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特殊的教育。
(三)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首先,转变择业观念。大学生自觉的转变择业观念,是实现成功就业的根本保证。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大学生应适当地降低择业期望值,不要盲目地认为自己还有所谓精英式教育的优越感,要务实做事,以低姿态进入社会以高姿态工作。其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们向社会提供的是红而专的人才,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與时俱进。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涉猎其他相关知识,以便从中吸取养料,扩大视野。最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不适合做什么工作,从容地做出稳妥的计划安排。还要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进入相关行业。
总之,大学生择业观既受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制约,又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的限制。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很难就业,大部分是由于他们普遍存在好高骛远,过分追求安逸的现状,只有努力转变自身的择业观念,主动地去适应社会,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才能顺利融入社会。所以,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是决定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黎庆兴,阳小玲.大学生择业观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08):95-96.
[2]郑海军,陈春凤,黄婉婷,安春燕.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择业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三明学院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06):14-17.
[3]姜乐.大学生择业受挫心理的表现及对策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6):274-275.
[4]张小梅,梁骏,陈晓.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2(14):214-215.
[5]魏俊飞.浅析如何指导大学生合理择业[J].中国职工教育,2012(10):81-82.
作者简介:余曼曼(1992—), 女,汉,河南省光山县,硕士在读,西华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原因;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不成熟
因为较少接触社会,工作经验不足,自我认知不完善等原因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这种心态。在学校表现很普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他们往往表现的很消极,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不能胜任,出现求职恐慌。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在顺境中成长的,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束手无策,这些都是择业心理不成熟所造成的。就算找到了一份工作,他们的经济收入较低,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都相对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他们高焦虑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二)大学生择业期望较高
在择业时首选的地区、择业时考虑的因素等问题中,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东南沿海城市,都希望去机关或国企工作,在择业时主要考虑工资福利和未来发展潜力,期望的月收入期望较高。其次,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受父母期望的影响较大。在我国,由于一些特定的传统文化,孩子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他们承载着家长的心愿,是家庭的希望,受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家长对孩子们的未来期望过高,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择业观念定位过高。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
在如何看待毕业生违约现象时,很多人都认为违约是个人的事,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有一些学生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对“如果你与一单位签订合约后又有一个条件更好的职业选择时你会这样”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整理时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会选择“两边先拖着,走一步看一步”。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他们失去了先一辈的那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为他人服务的优良作风,他们拒绝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贪图物质享受。在择业过程中注重索取,以个人为中心,首先考虑个人得失,轻社会奉献,不想为社会牺牲。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用人单位的偏见
用人单位优先考虑本地生源。户籍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本地大学生不用担心住所问题,生活投资比较小,工作趋于稳定,跳槽机会也就比较小,这就减少了公司的成本。其次,本地大学生的家人及亲戚朋友都在当地,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可以给他们一定的帮助,这可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减少了一些的忧虑。这种做法减少了其他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他们不得不回到自己的省份找工作。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
高校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轨。首先,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形势下,学校为了追求各种利益,努力扩大招生规模、设置热门专业。一方面,使得一些专业供远远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校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结果导致在质量和数量上不符合要求的部分毕业生涌流到社会上,从而使得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其次,高校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相脱离,这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课程安排和教育方式不尽合理,只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薄弱。
(三)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
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多人都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毕业以后再说”的一种不成熟的心态,也表明了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认识,对自己的了解仅仅处在一种迷茫的认知中。由于自我认知水平上的差距,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没有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不能准确的看待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把择业过程看的太理想化,导致了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期望高于其他人。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大学生们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他们的理想。这种过分强调自我的个人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个人欲望愈发膨胀起来,较高估计自己,也会使大学生失去了较多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
三、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的对策
(一)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
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更加关注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风采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他们对创业的热情。对获奖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对作品给予配套的资金支持,将其推向市场,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设计活动的积极性。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要求企业完善用人机制,切实落实吸收大学毕业生的各项政策,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又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创新高校择业观教育
要改善大学生的择业观问题,对于高校来说,就要努力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断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水平。首先,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发挥学校各部门的力量,使全学校在改善大学生择业观方面形成合力。其次,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效率。开设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最后,再就业指导与服务中,细化教育内容。从加强就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特殊的教育。
(三)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首先,转变择业观念。大学生自觉的转变择业观念,是实现成功就业的根本保证。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大学生应适当地降低择业期望值,不要盲目地认为自己还有所谓精英式教育的优越感,要务实做事,以低姿态进入社会以高姿态工作。其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们向社会提供的是红而专的人才,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與时俱进。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涉猎其他相关知识,以便从中吸取养料,扩大视野。最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不适合做什么工作,从容地做出稳妥的计划安排。还要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进入相关行业。
总之,大学生择业观既受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制约,又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的限制。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很难就业,大部分是由于他们普遍存在好高骛远,过分追求安逸的现状,只有努力转变自身的择业观念,主动地去适应社会,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才能顺利融入社会。所以,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是决定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黎庆兴,阳小玲.大学生择业观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08):95-96.
[2]郑海军,陈春凤,黄婉婷,安春燕.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择业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三明学院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06):14-17.
[3]姜乐.大学生择业受挫心理的表现及对策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6):274-275.
[4]张小梅,梁骏,陈晓.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2(14):214-215.
[5]魏俊飞.浅析如何指导大学生合理择业[J].中国职工教育,2012(10):81-82.
作者简介:余曼曼(1992—), 女,汉,河南省光山县,硕士在读,西华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