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纳西族以东巴文化著称,丽江市塔城乡署明村是东巴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民族文化生态村。本文通过对署明村一个东巴做的的小祭风“赫柏”仪式的田野调查,对仪式的过程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并对仪式的舞蹈作了相应阐述。
【关键词】:纳西族;东巴舞蹈;仪式
引言
东巴教的仪式是由大中小仪式穿插交错、有机组合而成的综合性仪式,仪式过程的环节较为复杂,几乎要将各种祈福仪式和驱鬼仪式逐个做一遍,现在在村落中还能够见到的仪式主要有《祭天》、《祭风》、《祭署》、《祭丁巴什罗》、《求寿》等。其中,祭风“赫拉里克”仪式是村落中有人不正常死亡时东巴为死者做的仪式,而小祭风“赫柏”仪式是家中有人生病、梦兆不详、牲畜感染瘟疫等等不详之事时,请少数东巴做的较小的祭祀。
一、一个古老的纳西族村落——署明村
云南省丽江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部,滇西北中部,地跨北纬25 59'~27 56',东经99 23'~101 31'之间,东西最大横距21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13.5公里。全区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總面积的92.3%,高原坝区占总面积7.7%。全市现有纳西、彝、白、普米等22个少数民族。塔城乡位于丽江市玉龙县西北角的金沙江畔。西北面与维西塔城、德钦拖顶毗邻,东面与香格里拉县上江乡木高村隔江相望,南面与古镇巨甸下亨土村接壤。塔城乡的署明村是个著名的东巴文化之乡,是丽江著名的“东巴圣地”和“歌舞之乡”。
二、德高望重的东巴
和明,1933年出生于塔城乡署明村,纳西族人,熟悉东巴文化典籍、仪式、经书等系统的东巴文化,尤其是东巴舞蹈,是塔城乡所有东巴中跳的最好的。会一百多种东巴舞蹈,自己手写并翻译了大量的东巴经书和舞谱,多次应邀出席国内外各种东巴文化的传播活动,并担任东巴文化传习学校的教师,为传播东巴文化做出了大量贡献。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东巴文化继承人,其中,笔者接触最多的就是和明老东巴的徒弟之一——杨诚晟。
杨诚晟,塔城乡署明村人,纳西族,15岁开始跟随老东巴和明学习东巴文化,白天做农活,晚上学习系统的东巴文化,十几年的坚持,他已经是年轻一辈的东巴中优秀的人才。与他同期学习的弟子一共有六人,其中两位是和明爷爷的两位孙子。笔者借住和明爷爷家中有幸相见,不过他们多数时间在丽江市打工,已经不靠做东巴生存。
三、祭祀仪式的过程
(一)时间:2015年7月19日下午(时间有规定,必须要下午或者晚上搞,上午不能搞,因为它是驱鬼的仪式,早上鬼还没出来。)
(二)原因:村里的83岁的老人(奶奶)生病了。经东巴的占卜,算出她家里有鬼。需要做一个小的祭风仪式,仪式过程中有跳舞,跳的优麻护法神舞。战神舞有很多种,驱鬼除秽时主要跳:优麻战神舞。
(三)舞蹈前的准备:木牌画(这种小仪式木牌上是可以不画东西的,但是大的仪式木牌上是要画上鬼神的)、树枝、鸡等等事物准备好,然后开始念经,互通鬼神。然后请战神,来打乱,然后东巴们边跳(优麻战神舞)边全部砍掉插在地上的木牌画树枝等,就是驱鬼的意思了。像小祭风这样的小仪式就不用跳东南西北中央五个战神舞了。(如果是大的仪式就要先跳五个战神舞,分别为:东方大神、南方大神、西方大神、北方大神以及中间大神;此外,还要分别跳五位大神的坐骑舞,东方大神为老虎舞、南方大神为青龙舞、西方大神为豪猪舞、北方大神为大象舞、中间大神为大火鹏鸟舞。通过跳坐骑舞将五方大神请出来之后,才可以做余下的舞蹈部分。)
(四)过程:首先要在家里面火塘边念两本经书,意为请求神灵,准备做法事,然后才去外面,不在家里,在看不见家的地方做仪式。意为将鬼或者一些不好的东西带走,找不到回来的路,再不回这个家作乱。到外面做仪式也要先念经书,要念四五本,请鬼的、除鬼的、烧香的、加威力的、给风鬼的。或者将鬼与家人分开的,请每个神的经书等等,与在家里念得不同。念完经后要杀一只鸡,做一顿饭吃。
(五)仪式参与人员:杨诚晟、和秀山(和明爷爷的徒弟之一),生病老人的家里人。杨与和只负责念经和做仪式,其他的做饭及琐事则由病人的家人去做。女人也可以参加,想去就去,没有忌讳,但是儿子或者家庭的主人必须要去。病人是不需要到场的。现场必须煮一顿饭,不需要多丰盛,只简单的煮些稀饭,而且必须要吃完,实在吃不完的也不可以带走,而是要倒在现场,不准带回来。现场的东西都不带回来。不然就将鬼又带回去了。
(六)仪式结束:还是回到病人家中。意思将她的灵魂带回来,或者说喊回来。病人的家属在家里准备一些饭菜,吃的饭菜没有特殊讲究,平常家里吃的样式。但其实还是会煮些肉,算是招待东巴。仪式到这里就算是做完了。仪式做完之后老人身体已经恢复了,可以正常走路,甚至是做些农活。
(七)服装与道具
1、五佛冠
五佛冠或作五福冠、五福冠,在署明一代称五福冠。由五片莲瓣形的布筋(或银片、竹制漆胎片)组成,每片画一神像或宗教图形,用布带相联系于头部。源出佛教,后被东巴教吸收。传说明朝已有,清代广泛使用,至今仍是东巴冠的基本形制。五佛冠的五佛绘制各地不一,署明村的五佛从左至右分别是“东、南、中、西、北”五方大神。据东巴云,“带起五佛冠,才有神仙像”其意同佛家对菩萨顶礼膜拜,好让“法力附身”以便显扬神仙威力的潜在意识分不开。
2、法衣
东巴专门用于法仪的衣服叫做法衣,其主要形制有四种:第一,长衫马褂;第二,麻布或者火草布、棉布(也有用绸缎缝制的)禅领长裳,外缠彩结带饰,纳西固有特点较浓。第三,生活装,多因经济贫困,无力缝制东巴服,故此。第四,跳神舞蹈的特殊服饰如铠甲、鱼皮龙衣等,但近现代多以画或绣的方法代替,很少用铁、皮等实物去做。
3、道具
念珠、板铃、长刀、法螺、法杖头、降魔杵、板鼓等。
4、舞蹈动作的呈现
跳吐齿优麻神舞时,扬手抬足,向前跳五步,左吸腿两次,右吸腿两次,对着正前砍三刀(意为杀鬼);原地做一次旋转的动作;在神的面前走三步,朝左边原地(单腿跳着)旋转一次,跺一脚,压住鬼;朝右边原地(单腿跳着)旋转一次,跺一脚,压住鬼。像吐齿优麻那样跳一下,把鬼压下去。
因为是小仪式,所以做仪式的东巴并没有穿正式的服装也没有带五佛冠,但是道具是需要的,道具是一把刀。主要是为了砍掉那些插在地上的木牌、树枝等,意为杀掉鬼。另一个主要道具是鼓。念经的时候必须边敲鼓边念经,跳舞的时候则是一个人敲鼓,一个人跳舞。东巴的服饰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近现代社会中,主要形式还有五佛冠、法衣、饰品、道具。
四、结论
纳西族先民崇拜自然、山川、河流,相信“万物有灵”,凡遇到较大的或者重要的事情,例如丧葬、嫁娶等都要请东巴去念经、跳神。其中,东巴舞也就成为东巴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东巴舞是程式化、规范化的。东巴艺人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训练方可掌握其规律。东巴教没有职业教徒,但东巴艺人有师承关系,一般是贫苦的劳动人民拜师学习或者家传。由此,东巴舞作为东巴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能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参考文献:
[1]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德鋆 和发源 和云彩. 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 [M]
[3]申明淑. 中国纳西族东巴舞谱研究 [M] 学苑出版社2007.
[4]陈申.云南民族舞蹈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
【关键词】:纳西族;东巴舞蹈;仪式
引言
东巴教的仪式是由大中小仪式穿插交错、有机组合而成的综合性仪式,仪式过程的环节较为复杂,几乎要将各种祈福仪式和驱鬼仪式逐个做一遍,现在在村落中还能够见到的仪式主要有《祭天》、《祭风》、《祭署》、《祭丁巴什罗》、《求寿》等。其中,祭风“赫拉里克”仪式是村落中有人不正常死亡时东巴为死者做的仪式,而小祭风“赫柏”仪式是家中有人生病、梦兆不详、牲畜感染瘟疫等等不详之事时,请少数东巴做的较小的祭祀。
一、一个古老的纳西族村落——署明村
云南省丽江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部,滇西北中部,地跨北纬25 59'~27 56',东经99 23'~101 31'之间,东西最大横距21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13.5公里。全区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總面积的92.3%,高原坝区占总面积7.7%。全市现有纳西、彝、白、普米等22个少数民族。塔城乡位于丽江市玉龙县西北角的金沙江畔。西北面与维西塔城、德钦拖顶毗邻,东面与香格里拉县上江乡木高村隔江相望,南面与古镇巨甸下亨土村接壤。塔城乡的署明村是个著名的东巴文化之乡,是丽江著名的“东巴圣地”和“歌舞之乡”。
二、德高望重的东巴
和明,1933年出生于塔城乡署明村,纳西族人,熟悉东巴文化典籍、仪式、经书等系统的东巴文化,尤其是东巴舞蹈,是塔城乡所有东巴中跳的最好的。会一百多种东巴舞蹈,自己手写并翻译了大量的东巴经书和舞谱,多次应邀出席国内外各种东巴文化的传播活动,并担任东巴文化传习学校的教师,为传播东巴文化做出了大量贡献。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东巴文化继承人,其中,笔者接触最多的就是和明老东巴的徒弟之一——杨诚晟。
杨诚晟,塔城乡署明村人,纳西族,15岁开始跟随老东巴和明学习东巴文化,白天做农活,晚上学习系统的东巴文化,十几年的坚持,他已经是年轻一辈的东巴中优秀的人才。与他同期学习的弟子一共有六人,其中两位是和明爷爷的两位孙子。笔者借住和明爷爷家中有幸相见,不过他们多数时间在丽江市打工,已经不靠做东巴生存。
三、祭祀仪式的过程
(一)时间:2015年7月19日下午(时间有规定,必须要下午或者晚上搞,上午不能搞,因为它是驱鬼的仪式,早上鬼还没出来。)
(二)原因:村里的83岁的老人(奶奶)生病了。经东巴的占卜,算出她家里有鬼。需要做一个小的祭风仪式,仪式过程中有跳舞,跳的优麻护法神舞。战神舞有很多种,驱鬼除秽时主要跳:优麻战神舞。
(三)舞蹈前的准备:木牌画(这种小仪式木牌上是可以不画东西的,但是大的仪式木牌上是要画上鬼神的)、树枝、鸡等等事物准备好,然后开始念经,互通鬼神。然后请战神,来打乱,然后东巴们边跳(优麻战神舞)边全部砍掉插在地上的木牌画树枝等,就是驱鬼的意思了。像小祭风这样的小仪式就不用跳东南西北中央五个战神舞了。(如果是大的仪式就要先跳五个战神舞,分别为:东方大神、南方大神、西方大神、北方大神以及中间大神;此外,还要分别跳五位大神的坐骑舞,东方大神为老虎舞、南方大神为青龙舞、西方大神为豪猪舞、北方大神为大象舞、中间大神为大火鹏鸟舞。通过跳坐骑舞将五方大神请出来之后,才可以做余下的舞蹈部分。)
(四)过程:首先要在家里面火塘边念两本经书,意为请求神灵,准备做法事,然后才去外面,不在家里,在看不见家的地方做仪式。意为将鬼或者一些不好的东西带走,找不到回来的路,再不回这个家作乱。到外面做仪式也要先念经书,要念四五本,请鬼的、除鬼的、烧香的、加威力的、给风鬼的。或者将鬼与家人分开的,请每个神的经书等等,与在家里念得不同。念完经后要杀一只鸡,做一顿饭吃。
(五)仪式参与人员:杨诚晟、和秀山(和明爷爷的徒弟之一),生病老人的家里人。杨与和只负责念经和做仪式,其他的做饭及琐事则由病人的家人去做。女人也可以参加,想去就去,没有忌讳,但是儿子或者家庭的主人必须要去。病人是不需要到场的。现场必须煮一顿饭,不需要多丰盛,只简单的煮些稀饭,而且必须要吃完,实在吃不完的也不可以带走,而是要倒在现场,不准带回来。现场的东西都不带回来。不然就将鬼又带回去了。
(六)仪式结束:还是回到病人家中。意思将她的灵魂带回来,或者说喊回来。病人的家属在家里准备一些饭菜,吃的饭菜没有特殊讲究,平常家里吃的样式。但其实还是会煮些肉,算是招待东巴。仪式到这里就算是做完了。仪式做完之后老人身体已经恢复了,可以正常走路,甚至是做些农活。
(七)服装与道具
1、五佛冠
五佛冠或作五福冠、五福冠,在署明一代称五福冠。由五片莲瓣形的布筋(或银片、竹制漆胎片)组成,每片画一神像或宗教图形,用布带相联系于头部。源出佛教,后被东巴教吸收。传说明朝已有,清代广泛使用,至今仍是东巴冠的基本形制。五佛冠的五佛绘制各地不一,署明村的五佛从左至右分别是“东、南、中、西、北”五方大神。据东巴云,“带起五佛冠,才有神仙像”其意同佛家对菩萨顶礼膜拜,好让“法力附身”以便显扬神仙威力的潜在意识分不开。
2、法衣
东巴专门用于法仪的衣服叫做法衣,其主要形制有四种:第一,长衫马褂;第二,麻布或者火草布、棉布(也有用绸缎缝制的)禅领长裳,外缠彩结带饰,纳西固有特点较浓。第三,生活装,多因经济贫困,无力缝制东巴服,故此。第四,跳神舞蹈的特殊服饰如铠甲、鱼皮龙衣等,但近现代多以画或绣的方法代替,很少用铁、皮等实物去做。
3、道具
念珠、板铃、长刀、法螺、法杖头、降魔杵、板鼓等。
4、舞蹈动作的呈现
跳吐齿优麻神舞时,扬手抬足,向前跳五步,左吸腿两次,右吸腿两次,对着正前砍三刀(意为杀鬼);原地做一次旋转的动作;在神的面前走三步,朝左边原地(单腿跳着)旋转一次,跺一脚,压住鬼;朝右边原地(单腿跳着)旋转一次,跺一脚,压住鬼。像吐齿优麻那样跳一下,把鬼压下去。
因为是小仪式,所以做仪式的东巴并没有穿正式的服装也没有带五佛冠,但是道具是需要的,道具是一把刀。主要是为了砍掉那些插在地上的木牌、树枝等,意为杀掉鬼。另一个主要道具是鼓。念经的时候必须边敲鼓边念经,跳舞的时候则是一个人敲鼓,一个人跳舞。东巴的服饰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近现代社会中,主要形式还有五佛冠、法衣、饰品、道具。
四、结论
纳西族先民崇拜自然、山川、河流,相信“万物有灵”,凡遇到较大的或者重要的事情,例如丧葬、嫁娶等都要请东巴去念经、跳神。其中,东巴舞也就成为东巴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东巴舞是程式化、规范化的。东巴艺人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训练方可掌握其规律。东巴教没有职业教徒,但东巴艺人有师承关系,一般是贫苦的劳动人民拜师学习或者家传。由此,东巴舞作为东巴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能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参考文献:
[1]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德鋆 和发源 和云彩. 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 [M]
[3]申明淑. 中国纳西族东巴舞谱研究 [M] 学苑出版社2007.
[4]陈申.云南民族舞蹈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