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形与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的一个基本知识板块,关系着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反映着客观的空间形式。同时,“图形与几何”知识将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活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知识结构与客观规律,切实优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本文将从丰富图形观察活动、丰富动手操作活动、丰富图形探究活动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并不关注小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表达能力,导致小学生逐渐习惯于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很少会展开自主思考,无法用规范、标准的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问题与解决方法。这一点,在“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在新课改下,教育部开始强调突出小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与主观创造力,鼓励小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促使小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客观分析“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认知特点,及时引导小学生进行数学探究、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抽象、归纳、综合、类比等思维活动中内化“图形与几何”知识。
一、丰富图形观察活动
观察,是小学生获取几何认知的基本活动,需要经由视觉器官向大脑中枢村传递图形信息。常规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会由教师直接讲解各类几何图形的形状特点、结构名称与证明思路,并未引导小学生直接观察几何图形,导致小学生无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经验,也因此而失去了自主建构图形知识的可能。客观来讲,如果小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直观经验,那么他们则可及时发现图形规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丰富图形观察活动,全面优化小学生的视觉体验,促使小学生在丰富的观察经验基础上去探究“图形与几何”知识。
就如在“认识图形(一)”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魔方、易拉罐、水杯足球、篮球、木板、地球仪等生活实物,鼓励小学生自主观察这些实物的图形特点,根据形状进行实物分类。通过观察,小学生会将木板、魔方等实物归为一类,将足球、篮球与地球仪等实物归为一类,然后将易拉罐、水杯等实物归为一类。借助这一观察与分类活动,笔者鼓励小学生自主表述分类理由,然后由此引导小学生学习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这三种基本的几何体。接下来,笔者就引导小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几何体,希望小学生可以认真观察生活,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几何认识。
二、丰富动手操作活动
传统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是通过单一的语言讲解去传递数学知识的,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且注意力集中周期较短,很难长期保持认真听讲状态。而且,“圖形与几何”知识本身就融合了一定的直观想象与抽象推理,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可以进一步优化小学生的图形认知,促使小学生准确辨别各类图形的结构特点与几何型性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丰富以小学生为中心的动手操作活动,全面丰富小学生的具象认识。
就如在“图形的运动(一)”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自主制作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模型,然后在黑板上绘制多个方格,鼓励小学生按照水平、竖直两个方向自主移动图形,希望小学生可以画出这一图形的移动规律,观察移动后的图形特点。根据这一直观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在方格纸上判断图形移动位置、移动距离的相关技巧,也能自主描绘移动后的图形形状,而这就直接促使小学生突破了本课重难点知识,掌握了“平移”这一数学概念。
三、丰富图形探究活动
在新课改下,探究教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基本教学方法,需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使其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多维解题。在丰富的数学探究活动中,小学生可以及时掌握“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生成规律,由此形成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丰富图形探究教学活动,促使小学生实现学习进步。
就如在“面积”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涂色游戏,鼓励小学生积极利用美术材料去填充图形的空白部分。通过这一涂色行为,笔者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确定涂色范围,而涂色范围表示了什么问题。之后,小学生就要积极借助数学教材去分析自己的涂色行为,由此整理出“面积”的概念与含义,客观分析“面积”的内涵。另外,由于直观的“涂色”行为给小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直观体验,所以多数小学生都可自主得出面积有大小之分这一数学认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需要全面优化小学生的空间现象与实践操作,才能切实优化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做中学”活动,全面丰富数学探究,引导小学生顺利从直观思维过度到理性认知。
参考文献
[1]李欣欣. 基于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图形认识”教学的行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8.
[2]余淑文.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8(16):62.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并不关注小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表达能力,导致小学生逐渐习惯于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很少会展开自主思考,无法用规范、标准的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问题与解决方法。这一点,在“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在新课改下,教育部开始强调突出小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与主观创造力,鼓励小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促使小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客观分析“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认知特点,及时引导小学生进行数学探究、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抽象、归纳、综合、类比等思维活动中内化“图形与几何”知识。
一、丰富图形观察活动
观察,是小学生获取几何认知的基本活动,需要经由视觉器官向大脑中枢村传递图形信息。常规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会由教师直接讲解各类几何图形的形状特点、结构名称与证明思路,并未引导小学生直接观察几何图形,导致小学生无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经验,也因此而失去了自主建构图形知识的可能。客观来讲,如果小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直观经验,那么他们则可及时发现图形规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丰富图形观察活动,全面优化小学生的视觉体验,促使小学生在丰富的观察经验基础上去探究“图形与几何”知识。
就如在“认识图形(一)”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魔方、易拉罐、水杯足球、篮球、木板、地球仪等生活实物,鼓励小学生自主观察这些实物的图形特点,根据形状进行实物分类。通过观察,小学生会将木板、魔方等实物归为一类,将足球、篮球与地球仪等实物归为一类,然后将易拉罐、水杯等实物归为一类。借助这一观察与分类活动,笔者鼓励小学生自主表述分类理由,然后由此引导小学生学习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这三种基本的几何体。接下来,笔者就引导小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几何体,希望小学生可以认真观察生活,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几何认识。
二、丰富动手操作活动
传统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是通过单一的语言讲解去传递数学知识的,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且注意力集中周期较短,很难长期保持认真听讲状态。而且,“圖形与几何”知识本身就融合了一定的直观想象与抽象推理,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可以进一步优化小学生的图形认知,促使小学生准确辨别各类图形的结构特点与几何型性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丰富以小学生为中心的动手操作活动,全面丰富小学生的具象认识。
就如在“图形的运动(一)”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自主制作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模型,然后在黑板上绘制多个方格,鼓励小学生按照水平、竖直两个方向自主移动图形,希望小学生可以画出这一图形的移动规律,观察移动后的图形特点。根据这一直观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在方格纸上判断图形移动位置、移动距离的相关技巧,也能自主描绘移动后的图形形状,而这就直接促使小学生突破了本课重难点知识,掌握了“平移”这一数学概念。
三、丰富图形探究活动
在新课改下,探究教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基本教学方法,需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使其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多维解题。在丰富的数学探究活动中,小学生可以及时掌握“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生成规律,由此形成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丰富图形探究教学活动,促使小学生实现学习进步。
就如在“面积”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涂色游戏,鼓励小学生积极利用美术材料去填充图形的空白部分。通过这一涂色行为,笔者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确定涂色范围,而涂色范围表示了什么问题。之后,小学生就要积极借助数学教材去分析自己的涂色行为,由此整理出“面积”的概念与含义,客观分析“面积”的内涵。另外,由于直观的“涂色”行为给小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直观体验,所以多数小学生都可自主得出面积有大小之分这一数学认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需要全面优化小学生的空间现象与实践操作,才能切实优化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做中学”活动,全面丰富数学探究,引导小学生顺利从直观思维过度到理性认知。
参考文献
[1]李欣欣. 基于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图形认识”教学的行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8.
[2]余淑文.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8(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