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課文内容资源
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认为課文学习与作文训练是语文的两大板块,前者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后者是写作水平提高,二者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瓜葛。为此,他们在作文选材时,极力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課外读物中搜寻,却很少从学过的課文中提取需要的素材。他们殊不知,如此,会与许多精典材料“擦肩而过”。
比如,我们初中语文課本中有很多发人深省、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它们犹如一粒粒闪着光芒的碎金散落在各册语文課本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正午已过而友不至,太丘扬长而去。当朋友来了责问时,年仅七岁的陈元方反驳道:“你与别人有约而失信,这是不守信用啊!”这一番话直教友人无地自容。陈元方虽是童言无忌,却对诚信做了最明确的诠释。
方仲永五岁时,便大显神才,后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指物作诗立就,文采飞扬。于是仲永与其父飘飘然了,四处拜谒展示。到十二、三岁时,仲永终于沦为“众人”。由此可见,后天教育与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平庸与伟大,全在为与不为之间。
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引用这些琅琅上口而又蕴含深刻的小故事,远远要比空洞苍白的抒情、议论有内涵,也比那些信口造来的故事有说服力。同时写出来的文章也能给人一种博古通今的厚实感,还节省了很多遣词造句、搜集材料的时间。由此看来,課文不仅是我们阅读的范本,更是精典材料的储存库。写作时如果学会从中撷英取华,那么我们的作品定会流光溢金,闪烁出哲理与智慧的火花。
二、課堂练习资源
課堂上,我们往往会做很多阅读练习题,这些小文章大都选自名篇佳作,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其写作意图,因而应用更为广泛。
比如我们做过的《子罕辞玉》一文,大意是:几千年前,当有人拿一块硕大明洁的美玉去贿赂宋国宰相子罕时,遭子罕拒绝。贿赂者以为子罕不识货,就对他说:“这块美玉可是经过玉匠鉴定过的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啊!”子罕却掷地有声地答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我们俩都应该各安其宝啊!”
好一个“不贪为宝”,这不正体现着一个人的高贵心灵吗?这样高贵的心灵面前,天下任何财宝都为之黯然。这个小故事可在多种话题中引用,如“高贵的心灵、财富、选择、拒绝”等,只要在引用中用上个性化的导向语言,再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材。
如果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止把这些阅读材料当做习题来对待,不是做完题目就草草了之,而是在做题之余,细细品读这一篇篇美文,把其中的美词佳句留在心中,那么我们的写作能力定会在阅读练习中得到升华提高,真正做到读写一体化发展。
三、課文语言表达资源
我们課文中选取的文学作品,都是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真金,这些名家大师的经典作品,在结构安排与语言运用上,都很别致精巧。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篇就挥笔直奔主题,让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笼罩了全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处,“我读父亲来信时,泪眼朦胧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很好地与开头遥相呼应,把父子间那种真挚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为文章营造出极大地感染力,读来真是“余音绕梁”,久久不能忘怀。
在学完这篇文章后,一个学生心领神会,随后在写一篇回忆祖母的文章中,就巧妙地模仿了这种回忆性散文结构,在结尾处动情地写道:望着祖母坟头袅袅升起的香烟和随风遍地飘落的纸灰,我又仿佛看到了她老人家那饱经沧桑的面孔和颤巍巍的一双小脚。唉!我竟再不能与她相见了!
读了这篇习作,我颇受启发。学生能喜爱上某部作品,并模仿着这篇文章表达特点去写,这就是初学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在多次的模仿写作过程中,对文字慢慢产生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对人生逐渐生发出个人的感受时,文章一定会逐步摆脱仿造的痕迹,逐步走上有个人特色的创作之路。可以说模仿是个性化创作的开端。
为此,我们課上应有意识引领学生了解課文结构特点,把握语言运用规律。这就等于先让学生尝试着用旧衣裁新衣,等技艺熟练后,你给他一块大而好的布料,他就敢下手了,而且一定能做出一件令人满意的新衣。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将来形成一定的阅读写作能力,并运用到生活工作中的。在学生长大后,他们对我们課堂上讲授的知识点或许已经淡忘,但长期文学熏陶形成的听说读写习惯与能力,却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如果我们在課内学习时,能在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懂得借鉴与发扬,在写作过程中巧用課内资源,这不正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吗?
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认为課文学习与作文训练是语文的两大板块,前者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后者是写作水平提高,二者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瓜葛。为此,他们在作文选材时,极力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課外读物中搜寻,却很少从学过的課文中提取需要的素材。他们殊不知,如此,会与许多精典材料“擦肩而过”。
比如,我们初中语文課本中有很多发人深省、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它们犹如一粒粒闪着光芒的碎金散落在各册语文課本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正午已过而友不至,太丘扬长而去。当朋友来了责问时,年仅七岁的陈元方反驳道:“你与别人有约而失信,这是不守信用啊!”这一番话直教友人无地自容。陈元方虽是童言无忌,却对诚信做了最明确的诠释。
方仲永五岁时,便大显神才,后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指物作诗立就,文采飞扬。于是仲永与其父飘飘然了,四处拜谒展示。到十二、三岁时,仲永终于沦为“众人”。由此可见,后天教育与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平庸与伟大,全在为与不为之间。
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引用这些琅琅上口而又蕴含深刻的小故事,远远要比空洞苍白的抒情、议论有内涵,也比那些信口造来的故事有说服力。同时写出来的文章也能给人一种博古通今的厚实感,还节省了很多遣词造句、搜集材料的时间。由此看来,課文不仅是我们阅读的范本,更是精典材料的储存库。写作时如果学会从中撷英取华,那么我们的作品定会流光溢金,闪烁出哲理与智慧的火花。
二、課堂练习资源
課堂上,我们往往会做很多阅读练习题,这些小文章大都选自名篇佳作,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其写作意图,因而应用更为广泛。
比如我们做过的《子罕辞玉》一文,大意是:几千年前,当有人拿一块硕大明洁的美玉去贿赂宋国宰相子罕时,遭子罕拒绝。贿赂者以为子罕不识货,就对他说:“这块美玉可是经过玉匠鉴定过的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啊!”子罕却掷地有声地答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我们俩都应该各安其宝啊!”
好一个“不贪为宝”,这不正体现着一个人的高贵心灵吗?这样高贵的心灵面前,天下任何财宝都为之黯然。这个小故事可在多种话题中引用,如“高贵的心灵、财富、选择、拒绝”等,只要在引用中用上个性化的导向语言,再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材。
如果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止把这些阅读材料当做习题来对待,不是做完题目就草草了之,而是在做题之余,细细品读这一篇篇美文,把其中的美词佳句留在心中,那么我们的写作能力定会在阅读练习中得到升华提高,真正做到读写一体化发展。
三、課文语言表达资源
我们課文中选取的文学作品,都是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真金,这些名家大师的经典作品,在结构安排与语言运用上,都很别致精巧。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篇就挥笔直奔主题,让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笼罩了全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处,“我读父亲来信时,泪眼朦胧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很好地与开头遥相呼应,把父子间那种真挚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为文章营造出极大地感染力,读来真是“余音绕梁”,久久不能忘怀。
在学完这篇文章后,一个学生心领神会,随后在写一篇回忆祖母的文章中,就巧妙地模仿了这种回忆性散文结构,在结尾处动情地写道:望着祖母坟头袅袅升起的香烟和随风遍地飘落的纸灰,我又仿佛看到了她老人家那饱经沧桑的面孔和颤巍巍的一双小脚。唉!我竟再不能与她相见了!
读了这篇习作,我颇受启发。学生能喜爱上某部作品,并模仿着这篇文章表达特点去写,这就是初学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在多次的模仿写作过程中,对文字慢慢产生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对人生逐渐生发出个人的感受时,文章一定会逐步摆脱仿造的痕迹,逐步走上有个人特色的创作之路。可以说模仿是个性化创作的开端。
为此,我们課上应有意识引领学生了解課文结构特点,把握语言运用规律。这就等于先让学生尝试着用旧衣裁新衣,等技艺熟练后,你给他一块大而好的布料,他就敢下手了,而且一定能做出一件令人满意的新衣。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将来形成一定的阅读写作能力,并运用到生活工作中的。在学生长大后,他们对我们課堂上讲授的知识点或许已经淡忘,但长期文学熏陶形成的听说读写习惯与能力,却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如果我们在課内学习时,能在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懂得借鉴与发扬,在写作过程中巧用課内资源,这不正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