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最美好的教育就是治疗孩子的心灵,让儿童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现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给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成为了教师重要的教学职责之一。儿童的身心成长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在教育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儿童的成长特点,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干预;方法;教育环境构建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容易出现忽视儿童心理问题的情况。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如果教师和家长不对此付出关注,很容易对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身为教师,必须要关心和爱护孩子,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良好的心理问题干预措施,帮助孩子缓解消极情绪。本文结合个案分析,探索了心理问题干预的有效方法。
一、案例描述
王明(化名),男生,11岁,小学生。他的父亲是一名外卖员,母亲在一家小企业担任会计。据王明的父亲所说,他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比较的活泼,是其他小朋友的“孩子王”,在上了小学之后,王明的性格也没有多大的变化,甚至有一些变本加厉的倾向,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越来越不容易集中,还会主动地和其他的学生说话,惹得身边的人不愉快,但是在老师指出他的问题之后,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家里面,王明也十分地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和父母争论,当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会大喊大叫,但是十分地喜欢看电视,每次都可以连续看上一两个小时。另外,王明的母亲十分地溺爱他,不会严格管教孩子,随便给零花钱。在学习成绩方面,原来在中上等,后来成绩开始急速下降,成为了班里的“吊车尾”。
二、案例分析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观察到,这个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有一定的多动症,注意力容易分散,精力特别旺盛,并且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管教。但是这个孩子又和一般的多动症儿童有所区别,具体表现为这个孩子在老师点出问题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去约束自己,而不是用“无法无天”的态度,并且对于自己喜欢的看電视,可以观看较长的时间,说明孩子的注意能力并无障碍。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这个孩子的情况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只要教师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并且加强和孩子家长的合理沟通,则可以让学生逐渐端正好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方法和建议
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进行矫正是改善孩子身心状态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使用行为技能训练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进行指令形式的训练。自我指令训练是指让儿童对自己发出指令,从而在心底里形成一种潜意识,有助于儿童对自我的约束。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做出一次示范,一开始端端正正地坐在书桌前,但是在三分钟之后,“学生”开始变得注意力不集中,左看右看,晃动椅子,这个时候,“学生”突然大声地说道:“不行!我必须要认真地听课才可以!”然后再次端正态度,认真地坐在书桌前,并且继续听老师讲课。这样,通过一番示范,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存在着的问题,了解到这种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去找到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快速地纠正问题。在一开始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孩子大声地对自己发出指令,在不断地训练中逐渐适应不发出声音对自我进行指令的状态,从而使孩子掌握心理暗示的方法。
从这个案例中,王明的父母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虽然王明的父亲看似是在正常地管教孩子,但是却忽视了父母双方的沟通,导致了双方教育方针不同的问题,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此,教师还要从家长的角度上进行心理干预,从而通过家校合力来实现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因此,展开心理干预的第二步就是和家长一起进行计划的设计。
首先,教师要和这名学生的家长进行密切的沟通,了解更多的信息,分析是否还存在其他的问题需要进行干预,从而让教育质量得到基本的保证。
其次,教师和家长一起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环境三个方面去制定干预对策。从学习压力上,孩子成绩的下滑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多动症,也很有可能来自心理上的压力,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并且注重引导孩子践行校园文化生活;在人际关系上,父母要重新认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的评价,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产生“我们在一起努力”的思想;在环境上,父母要洁身自好,教师要以身作则,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人性化,从而真正地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心理环境。
儿童的成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身为教师,必须从儿童的身心成长需要出发,关心、、关注每一个孩子,认真对待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孩子,使孩子可以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长虹,梁盛佶.特殊家庭结构学生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9(Z4).
[2]蔡国玉.谈小学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求知导刊,2021(26):10-11.
关键词:心理干预;方法;教育环境构建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容易出现忽视儿童心理问题的情况。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如果教师和家长不对此付出关注,很容易对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身为教师,必须要关心和爱护孩子,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良好的心理问题干预措施,帮助孩子缓解消极情绪。本文结合个案分析,探索了心理问题干预的有效方法。
一、案例描述
王明(化名),男生,11岁,小学生。他的父亲是一名外卖员,母亲在一家小企业担任会计。据王明的父亲所说,他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比较的活泼,是其他小朋友的“孩子王”,在上了小学之后,王明的性格也没有多大的变化,甚至有一些变本加厉的倾向,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越来越不容易集中,还会主动地和其他的学生说话,惹得身边的人不愉快,但是在老师指出他的问题之后,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家里面,王明也十分地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和父母争论,当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会大喊大叫,但是十分地喜欢看电视,每次都可以连续看上一两个小时。另外,王明的母亲十分地溺爱他,不会严格管教孩子,随便给零花钱。在学习成绩方面,原来在中上等,后来成绩开始急速下降,成为了班里的“吊车尾”。
二、案例分析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观察到,这个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有一定的多动症,注意力容易分散,精力特别旺盛,并且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管教。但是这个孩子又和一般的多动症儿童有所区别,具体表现为这个孩子在老师点出问题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去约束自己,而不是用“无法无天”的态度,并且对于自己喜欢的看電视,可以观看较长的时间,说明孩子的注意能力并无障碍。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这个孩子的情况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只要教师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并且加强和孩子家长的合理沟通,则可以让学生逐渐端正好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方法和建议
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进行矫正是改善孩子身心状态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使用行为技能训练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进行指令形式的训练。自我指令训练是指让儿童对自己发出指令,从而在心底里形成一种潜意识,有助于儿童对自我的约束。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做出一次示范,一开始端端正正地坐在书桌前,但是在三分钟之后,“学生”开始变得注意力不集中,左看右看,晃动椅子,这个时候,“学生”突然大声地说道:“不行!我必须要认真地听课才可以!”然后再次端正态度,认真地坐在书桌前,并且继续听老师讲课。这样,通过一番示范,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存在着的问题,了解到这种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去找到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快速地纠正问题。在一开始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孩子大声地对自己发出指令,在不断地训练中逐渐适应不发出声音对自我进行指令的状态,从而使孩子掌握心理暗示的方法。
从这个案例中,王明的父母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虽然王明的父亲看似是在正常地管教孩子,但是却忽视了父母双方的沟通,导致了双方教育方针不同的问题,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此,教师还要从家长的角度上进行心理干预,从而通过家校合力来实现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因此,展开心理干预的第二步就是和家长一起进行计划的设计。
首先,教师要和这名学生的家长进行密切的沟通,了解更多的信息,分析是否还存在其他的问题需要进行干预,从而让教育质量得到基本的保证。
其次,教师和家长一起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环境三个方面去制定干预对策。从学习压力上,孩子成绩的下滑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多动症,也很有可能来自心理上的压力,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并且注重引导孩子践行校园文化生活;在人际关系上,父母要重新认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的评价,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产生“我们在一起努力”的思想;在环境上,父母要洁身自好,教师要以身作则,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人性化,从而真正地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心理环境。
儿童的成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身为教师,必须从儿童的身心成长需要出发,关心、、关注每一个孩子,认真对待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孩子,使孩子可以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长虹,梁盛佶.特殊家庭结构学生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9(Z4).
[2]蔡国玉.谈小学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求知导刊,2021(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