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的世界里,有着无数充满灵感和才华的艺术家,他们的创造力、独立而充满灵性的思维,深受被誉为干邑艺术精品的马爹利的推崇。在今年的年度艺术家评选中,马爹利再度甄选出四位在不同艺术领域具有非凡才情的艺术家,授予其“2010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大奖。
贝蒂娜•瑞姆斯
表现别样真我的先锋摄影家
八年前贝蒂娜·瑞姆斯来到上海,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拍了200多位女性。当她要离开的上海的时候,几乎要落泪了。站在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的领奖台,贝蒂娜·瑞姆斯说,“上海是我第二个家乡”。
主持人杨澜在台上笑着问:“你还记得我吗?其实,我是那1/200。”
这位来自法国的摄影师,从弗朗索瓦丝·萨冈到麦当娜,从伊夫·圣·洛朗到列维—斯特劳斯,还为1995年希拉克竞选成功拍摄纪实系列,2007年又为《巴黎竞赛画报》拍摄法国新任总统萨科奇的工作、生活组照……在贝蒂娜·瑞姆30年的摄影生涯中,成为众多奢侈品牌及著名时尚杂志的御用摄影师。
1981年,贝蒂娜的第一个摄影作品 “脱衣舞女系列”在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大获成功,这是她一系列国际展览的开始。1999年,瑞姆斯与作家塞尔日·布朗利合作,拍摄了其里程碑式作品——《I.N.R.I》。在这部摄影集中,贝蒂娜以照片为语言,重述了一个充满现代寓意的耶稣故事。
在漫长的艺术征途上,女性一直是贝蒂娜·瑞姆斯的关注题材,许多人认为她对拍摄女性裸体也有着特殊偏好,多年来她作品中表现出诸如亲密、欲望和暧昧等情感。
贝蒂娜·瑞姆斯承认:“脱衣服是我让模特进入自然状态的最好手段。”但她认为,自己拍的不是裸体,而是她们内在的东西。裸露的身体并不是贝蒂娜·瑞姆斯的目的,她将模特看做姐妹或女儿。
当人们在脱掉那些名牌外套、昂贵鞋子的时候,也脱掉了一些社会性的东西,她们摒弃了自己的社会角色。贝蒂娜说:“这不是赤裸,这是唤醒。这只是一种方式,让这些女人进入我的梦境和幻想,成为我摄影故事里的主角。”
冯海
以魔幻现实主义融汇古今的摄影师
“奖是个荣誉,只是多个标签而已。有它我是冯海,没有它我也是冯海。还有一点,对于非凡这两个字,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个平凡的人,非凡不敢当。” 当谈到获得本届“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时,冯海这样说。
冯海说他挺幸运的,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要是放在现在,能不能出来那么快,他自己也没有太大把握。但冯海对摄影的热爱和他几年如一日的工作狂精神则不得不让人佩服,最忙的时候,他一天睡三四个小时,但是除了觉得累,从来就没腻过,他是打心里喜欢摄影。你要是问他如果现在没做摄影师,想没想过会做什么,他可能两眼发直想半天,然后摇摇头告诉你没想出来。
拍了十年商业摄影的冯海,让人不得不在“商业”与“艺术”中权衡其价值,他说,这不会影响他努力和尽力地去表达真实想法。长久以来他用“凝视”的姿态关注中国的古典文化,并有了自己的理解。从《新游园惊梦》、《人物》到《搜神记》三组作品的诞生,其作品中渗透出魔幻、古典之美。
谈到自己的作品,冯海说:“中国的传统根基很深,随便挖一点就很难用完。我有时候,看古代的东西,觉得古人有一种方法,抓住了艺术的本质。而现在很多作品只是抓住了形象的表面,拍得很像,但精神不在里面。古人虽然画得不像,但精神非常强烈。不单是中国,甚至整个世界都是这样,越到现代,就越缺少精神,就越来越迷恋表象。我也是现代人,我也抓不住,有时在这些地方行走,我觉得我能看见古人的本领,就试试看,拍拍这些系列,看能不能学习到一点。”
对于“非凡之处”的理解,冯海认为,“我不会刻意控制作品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因为我对中国传统非常喜爱,所以就会有一个表达的欲望。像一个幻觉,或者梦境,拍照则承载了我的白日梦”。
刘建华
透悉转型社会的后现代雕塑家
“做作品有时需要一种情感上的东西,但这种感觉需要一段时间去思考,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积累。” 刘建华说。
在景德镇雕塑瓷厂里工作了八年,再考大学,毕业以后刘建华去昆明当了几年老师,最后又重新回到了瓷质的创作上。如他曾说,艺术不是简单地做一个焦点话题,它是文化现象,是需要去积累的。需要艺术家个人深刻感受当下的生活状态,作品是自己内心感受的需要。
在当代艺术日趋多元化和符号化的今天,艺术家在介入语境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寻求着出口,民族还是世界,传统还是当代?刘建华试图从种种流行的“当代”趣味中抽身而出,转而回到运用中国文化传统去实践一种新的当代可能。
从2008年开始,刘建华的作品跟以前相比变化比较大。当大家都在用成熟的模式化语言去说明社会问题时,艺术创作就变成看图说话了,千篇一律地模拟现实。刘建华说:“我提出了一种无意义、无内容的概念。以前我做作品是做加法,那现在做的是减法,尽量让它单纯一点,就像白纸一样,希望让观众得到一种清静、安静、单纯的感受。这是我希望传递给大家的一种情绪。”
刘建华不想只是讲故事。他强调,单纯的作品不是没有观念,丰富性、多样性并不缺失,难的是纯粹的表达人类文化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需要艺术家的积累与思考。他关注作品的想像、语言和精神涵义,希望有比较明确的个人的语言方式,显现出一种既平静又具挑战性的美学观念。
在写实的手法下,刘建华把事物的真实性放大,更集中在纯粹的材质对物体价值描述的对比上。他从当下社会现实讽刺的现象、文化历史的探究,转移到更令人深思的存在议题。
周春芽
糅合中西艺术精髓的油画家
无论周春芽是否愿意,他的油画作品10年翻了200倍。
周春芽并不愿多谈与钱有关的话题,他觉得,作为艺术家不应该去专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艺术家主要思考的还是艺术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你驾驭不了。”
作为当代中国少数几个能将传统与当代自然糅合的艺术家之一,周春芽将中国式的表达方式与西方绘画的反思精神结合在一起,用独特的油画手法去展示中国文化的传统气质。
周春芽认为,他的艺术不是属于那种非常前卫、先锋的艺术,而是跟传统有所粘连的,他的艺术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作品中不仅有传统的中国图式内容,更富强劲表现力的西方油画技巧。通过不凡的笔触、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感,为其作品赋予鲜活的生命力量。
周春芽醉心于一种颜色,单纯而情感炙烈——猩红的山石、绿色的狗、红色或黑色的人体,以及绯红的桃花是他的典型风格。反自然主义色彩,浓艳的红色调被他运用自如地涂抹在传统造型的中国山石中。这种反理性、反自然的艺术创作,颠覆了当代中国的油画创作理念。
“在思想上我的画跟中国的文人画有一些联系,但是整个来讲介乎前卫的艺术和传统的绘画之间,我追求的理想状态就是有自己的个性但又要跟传统有所粘连。” 周春芽曾说。对于艺术家来说,张扬的个性似乎已经成为时代的标签,但周春芽并无意打破传统的界限。
周春芽与他的艺术,很是符合一句中国传统中对于文人的期待: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过去四十年来他所有的“变”,共同成就了他作品的厚度与丰富。
贝蒂娜•瑞姆斯
表现别样真我的先锋摄影家
八年前贝蒂娜·瑞姆斯来到上海,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拍了200多位女性。当她要离开的上海的时候,几乎要落泪了。站在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的领奖台,贝蒂娜·瑞姆斯说,“上海是我第二个家乡”。
主持人杨澜在台上笑着问:“你还记得我吗?其实,我是那1/200。”
这位来自法国的摄影师,从弗朗索瓦丝·萨冈到麦当娜,从伊夫·圣·洛朗到列维—斯特劳斯,还为1995年希拉克竞选成功拍摄纪实系列,2007年又为《巴黎竞赛画报》拍摄法国新任总统萨科奇的工作、生活组照……在贝蒂娜·瑞姆30年的摄影生涯中,成为众多奢侈品牌及著名时尚杂志的御用摄影师。
1981年,贝蒂娜的第一个摄影作品 “脱衣舞女系列”在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大获成功,这是她一系列国际展览的开始。1999年,瑞姆斯与作家塞尔日·布朗利合作,拍摄了其里程碑式作品——《I.N.R.I》。在这部摄影集中,贝蒂娜以照片为语言,重述了一个充满现代寓意的耶稣故事。
在漫长的艺术征途上,女性一直是贝蒂娜·瑞姆斯的关注题材,许多人认为她对拍摄女性裸体也有着特殊偏好,多年来她作品中表现出诸如亲密、欲望和暧昧等情感。
贝蒂娜·瑞姆斯承认:“脱衣服是我让模特进入自然状态的最好手段。”但她认为,自己拍的不是裸体,而是她们内在的东西。裸露的身体并不是贝蒂娜·瑞姆斯的目的,她将模特看做姐妹或女儿。
当人们在脱掉那些名牌外套、昂贵鞋子的时候,也脱掉了一些社会性的东西,她们摒弃了自己的社会角色。贝蒂娜说:“这不是赤裸,这是唤醒。这只是一种方式,让这些女人进入我的梦境和幻想,成为我摄影故事里的主角。”
冯海
以魔幻现实主义融汇古今的摄影师
“奖是个荣誉,只是多个标签而已。有它我是冯海,没有它我也是冯海。还有一点,对于非凡这两个字,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个平凡的人,非凡不敢当。” 当谈到获得本届“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时,冯海这样说。
冯海说他挺幸运的,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要是放在现在,能不能出来那么快,他自己也没有太大把握。但冯海对摄影的热爱和他几年如一日的工作狂精神则不得不让人佩服,最忙的时候,他一天睡三四个小时,但是除了觉得累,从来就没腻过,他是打心里喜欢摄影。你要是问他如果现在没做摄影师,想没想过会做什么,他可能两眼发直想半天,然后摇摇头告诉你没想出来。
拍了十年商业摄影的冯海,让人不得不在“商业”与“艺术”中权衡其价值,他说,这不会影响他努力和尽力地去表达真实想法。长久以来他用“凝视”的姿态关注中国的古典文化,并有了自己的理解。从《新游园惊梦》、《人物》到《搜神记》三组作品的诞生,其作品中渗透出魔幻、古典之美。
谈到自己的作品,冯海说:“中国的传统根基很深,随便挖一点就很难用完。我有时候,看古代的东西,觉得古人有一种方法,抓住了艺术的本质。而现在很多作品只是抓住了形象的表面,拍得很像,但精神不在里面。古人虽然画得不像,但精神非常强烈。不单是中国,甚至整个世界都是这样,越到现代,就越缺少精神,就越来越迷恋表象。我也是现代人,我也抓不住,有时在这些地方行走,我觉得我能看见古人的本领,就试试看,拍拍这些系列,看能不能学习到一点。”
对于“非凡之处”的理解,冯海认为,“我不会刻意控制作品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因为我对中国传统非常喜爱,所以就会有一个表达的欲望。像一个幻觉,或者梦境,拍照则承载了我的白日梦”。
刘建华
透悉转型社会的后现代雕塑家
“做作品有时需要一种情感上的东西,但这种感觉需要一段时间去思考,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积累。” 刘建华说。
在景德镇雕塑瓷厂里工作了八年,再考大学,毕业以后刘建华去昆明当了几年老师,最后又重新回到了瓷质的创作上。如他曾说,艺术不是简单地做一个焦点话题,它是文化现象,是需要去积累的。需要艺术家个人深刻感受当下的生活状态,作品是自己内心感受的需要。
在当代艺术日趋多元化和符号化的今天,艺术家在介入语境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寻求着出口,民族还是世界,传统还是当代?刘建华试图从种种流行的“当代”趣味中抽身而出,转而回到运用中国文化传统去实践一种新的当代可能。
从2008年开始,刘建华的作品跟以前相比变化比较大。当大家都在用成熟的模式化语言去说明社会问题时,艺术创作就变成看图说话了,千篇一律地模拟现实。刘建华说:“我提出了一种无意义、无内容的概念。以前我做作品是做加法,那现在做的是减法,尽量让它单纯一点,就像白纸一样,希望让观众得到一种清静、安静、单纯的感受。这是我希望传递给大家的一种情绪。”
刘建华不想只是讲故事。他强调,单纯的作品不是没有观念,丰富性、多样性并不缺失,难的是纯粹的表达人类文化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需要艺术家的积累与思考。他关注作品的想像、语言和精神涵义,希望有比较明确的个人的语言方式,显现出一种既平静又具挑战性的美学观念。
在写实的手法下,刘建华把事物的真实性放大,更集中在纯粹的材质对物体价值描述的对比上。他从当下社会现实讽刺的现象、文化历史的探究,转移到更令人深思的存在议题。
周春芽
糅合中西艺术精髓的油画家
无论周春芽是否愿意,他的油画作品10年翻了200倍。
周春芽并不愿多谈与钱有关的话题,他觉得,作为艺术家不应该去专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艺术家主要思考的还是艺术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你驾驭不了。”
作为当代中国少数几个能将传统与当代自然糅合的艺术家之一,周春芽将中国式的表达方式与西方绘画的反思精神结合在一起,用独特的油画手法去展示中国文化的传统气质。
周春芽认为,他的艺术不是属于那种非常前卫、先锋的艺术,而是跟传统有所粘连的,他的艺术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作品中不仅有传统的中国图式内容,更富强劲表现力的西方油画技巧。通过不凡的笔触、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感,为其作品赋予鲜活的生命力量。
周春芽醉心于一种颜色,单纯而情感炙烈——猩红的山石、绿色的狗、红色或黑色的人体,以及绯红的桃花是他的典型风格。反自然主义色彩,浓艳的红色调被他运用自如地涂抹在传统造型的中国山石中。这种反理性、反自然的艺术创作,颠覆了当代中国的油画创作理念。
“在思想上我的画跟中国的文人画有一些联系,但是整个来讲介乎前卫的艺术和传统的绘画之间,我追求的理想状态就是有自己的个性但又要跟传统有所粘连。” 周春芽曾说。对于艺术家来说,张扬的个性似乎已经成为时代的标签,但周春芽并无意打破传统的界限。
周春芽与他的艺术,很是符合一句中国传统中对于文人的期待: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过去四十年来他所有的“变”,共同成就了他作品的厚度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