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鲜明理念。由此可见,“建设”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最具有活力的主题词,教师和学生应当首当其冲、责无旁贷成为语文课程的“建设者”。笔者以为一篇课文对学生要构成足够的吸引力,可以从以下层面去“建设”它:
一,明确话题。话题是文章的中心。任何一篇课文,只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悟,都能提炼出一两个明确的话题,甚至更多。教者在学生感悟的交汇点上选中一个观点鲜明的话题,作为文本建设的切入口。
二,推荐选文。选文在内容上必须与课文神合而貌离,以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积累的目标。选文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可以是名家名篇。教师和学生甚至是家长一起围绕文本话题推荐一些闪烁人性光辉和理性光芒的名篇,风格体裁不限。可以是报刊上贴近生活、文字浅显、具有较强阅读价值的时尚短文。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
三,设置语境。教师以文本内容为基础,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出图文并茂的声像画面,使学生身临“文境”,如闻其声,如感其味,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和探究欲望。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教师就先播放了一段塞特凯达斯瀑布一泻千里、咆哮而下的壮美景象,这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减缓“特殊葬礼”的理解坡度,为文本内容设置了一个动感的阅读背景。
通过上述层面的建设,文本教材由“薄”变“厚”,由“静”变“动”,不仅融入了学生丰富的生活资源,而且融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学生由以前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现在的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王升博士认为: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他提出:“从学生现实性教学需要出发,设计符合他们当前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这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觉得要构建出其乐融融、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
读——满足学生好奇的需要
阅读心理学认为: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阅读文本材料,就须用超出个体预期的“新异刺激”去唤醒其阅读兴趣。笔者常用的策略是:①以奇异的现象引起惊奇。如:在一张画上竟画了五百五十个人物,五六十匹牲畜,二十余辆车轿,二十余艘船,三十余幢房屋,想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画吗?——《清明上河图》。②以意外的结果引发疑问。如:大家听说过三万人马把敌人的八十万大军打得丢盔弃甲吗?——《赤壁之战》。③以特别的情境激发参与。假如把你一个人放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人来救你,你会怎么办呢?——《鲁滨孙漂流记》。
问——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
好问,也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笔者通常从这样几方面着手:①留给学生产生疑问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不越俎代庖,以“讲”代读;也不蜻蜓点水,让“读”匆匆走过场。要给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时间,读通,读顺,读出真情实感,个性化的感悟自会油然而生。②设计让学生大胆质疑的环节。在课堂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未读先问,可以让学生边读边问,也可以读后集中提问,可以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问,甚至可以在课堂结束时发问,不拘时间,不拘形式,满足学生好学好问的心理需要,鼓励学生有“把问进行到底”的意识。
议——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
交往是孩子主要心理倾向之一,也是孩子社会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变过去师生单元交往为现在的师生、生生的多元交往,以满足孩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个体成为教学交往人际互动中的一员。
主要的教学程序是:①开辟交往的领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个体性认知障碍,教师采用“开渠引水”的办法,抛出问题,引入其他同学的思维参与,当场给予解决;对于一些典型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②注重交往的过程。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让尖子生唱“独角戏”,确保“众人划桨开大船”。同时要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吸收别人的“闪光点”。总之,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交往的快乐,体验到合作的成功,真正做到“议”得精彩,“议”出风采。
改——满足学生创造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把创造性阅读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非常切合学生的不满现状、不断求新的心理特征,也体现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二度开发”的创造需求。学生的阅读创造,除了文本解读意义上的创新外,主要集中外显在“改”字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思维成果,要赞赏学生的创造才能。
只要“改”得有道理,都要大加赞扬,甚至倡导鼓励。①改文题。读了《景阳冈》,有学生提出“景阳冈”作为课题,只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关系不大,应该改成“武松打虎”,既醒目,又能集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笔者不但肯定他的想法,还建议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教材出版社。②改语句。一位学生读了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六》中的“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后提出:同样一幅画,前面一位画家画的是“游春”,而后面一位画家却画的是“一个夏天的落日时刻”,根据文题中“踏花”一词判断,下文中“夏天的落日”应改成“春天的落日”。结果人教社的编辑来信证实这位学生“改”法是正确的。
语文课,因为教材“建设”而显得丰富多彩,语文,因为教学目标回归而倍感亲切,语文,因为教学呈现方式的变式而其乐无穷。开卷有益,开卷有乐,语文是一本“开心辞典”,语文课是教师和学生尽情“狂欢”的节日。
(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乡丁庄联办小学)
一,明确话题。话题是文章的中心。任何一篇课文,只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悟,都能提炼出一两个明确的话题,甚至更多。教者在学生感悟的交汇点上选中一个观点鲜明的话题,作为文本建设的切入口。
二,推荐选文。选文在内容上必须与课文神合而貌离,以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积累的目标。选文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可以是名家名篇。教师和学生甚至是家长一起围绕文本话题推荐一些闪烁人性光辉和理性光芒的名篇,风格体裁不限。可以是报刊上贴近生活、文字浅显、具有较强阅读价值的时尚短文。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
三,设置语境。教师以文本内容为基础,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出图文并茂的声像画面,使学生身临“文境”,如闻其声,如感其味,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和探究欲望。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教师就先播放了一段塞特凯达斯瀑布一泻千里、咆哮而下的壮美景象,这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减缓“特殊葬礼”的理解坡度,为文本内容设置了一个动感的阅读背景。
通过上述层面的建设,文本教材由“薄”变“厚”,由“静”变“动”,不仅融入了学生丰富的生活资源,而且融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学生由以前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现在的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王升博士认为: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他提出:“从学生现实性教学需要出发,设计符合他们当前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这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觉得要构建出其乐融融、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
读——满足学生好奇的需要
阅读心理学认为: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阅读文本材料,就须用超出个体预期的“新异刺激”去唤醒其阅读兴趣。笔者常用的策略是:①以奇异的现象引起惊奇。如:在一张画上竟画了五百五十个人物,五六十匹牲畜,二十余辆车轿,二十余艘船,三十余幢房屋,想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画吗?——《清明上河图》。②以意外的结果引发疑问。如:大家听说过三万人马把敌人的八十万大军打得丢盔弃甲吗?——《赤壁之战》。③以特别的情境激发参与。假如把你一个人放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人来救你,你会怎么办呢?——《鲁滨孙漂流记》。
问——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
好问,也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笔者通常从这样几方面着手:①留给学生产生疑问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不越俎代庖,以“讲”代读;也不蜻蜓点水,让“读”匆匆走过场。要给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时间,读通,读顺,读出真情实感,个性化的感悟自会油然而生。②设计让学生大胆质疑的环节。在课堂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未读先问,可以让学生边读边问,也可以读后集中提问,可以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问,甚至可以在课堂结束时发问,不拘时间,不拘形式,满足学生好学好问的心理需要,鼓励学生有“把问进行到底”的意识。
议——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
交往是孩子主要心理倾向之一,也是孩子社会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变过去师生单元交往为现在的师生、生生的多元交往,以满足孩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个体成为教学交往人际互动中的一员。
主要的教学程序是:①开辟交往的领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个体性认知障碍,教师采用“开渠引水”的办法,抛出问题,引入其他同学的思维参与,当场给予解决;对于一些典型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②注重交往的过程。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让尖子生唱“独角戏”,确保“众人划桨开大船”。同时要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吸收别人的“闪光点”。总之,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交往的快乐,体验到合作的成功,真正做到“议”得精彩,“议”出风采。
改——满足学生创造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把创造性阅读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非常切合学生的不满现状、不断求新的心理特征,也体现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二度开发”的创造需求。学生的阅读创造,除了文本解读意义上的创新外,主要集中外显在“改”字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思维成果,要赞赏学生的创造才能。
只要“改”得有道理,都要大加赞扬,甚至倡导鼓励。①改文题。读了《景阳冈》,有学生提出“景阳冈”作为课题,只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关系不大,应该改成“武松打虎”,既醒目,又能集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笔者不但肯定他的想法,还建议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教材出版社。②改语句。一位学生读了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六》中的“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后提出:同样一幅画,前面一位画家画的是“游春”,而后面一位画家却画的是“一个夏天的落日时刻”,根据文题中“踏花”一词判断,下文中“夏天的落日”应改成“春天的落日”。结果人教社的编辑来信证实这位学生“改”法是正确的。
语文课,因为教材“建设”而显得丰富多彩,语文,因为教学目标回归而倍感亲切,语文,因为教学呈现方式的变式而其乐无穷。开卷有益,开卷有乐,语文是一本“开心辞典”,语文课是教师和学生尽情“狂欢”的节日。
(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乡丁庄联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