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快乐的小学语文课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q3q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鲜明理念。由此可见,“建设”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最具有活力的主题词,教师和学生应当首当其冲、责无旁贷成为语文课程的“建设者”。笔者以为一篇课文对学生要构成足够的吸引力,可以从以下层面去“建设”它:
  一,明确话题。话题是文章的中心。任何一篇课文,只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悟,都能提炼出一两个明确的话题,甚至更多。教者在学生感悟的交汇点上选中一个观点鲜明的话题,作为文本建设的切入口。
  二,推荐选文。选文在内容上必须与课文神合而貌离,以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积累的目标。选文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可以是名家名篇。教师和学生甚至是家长一起围绕文本话题推荐一些闪烁人性光辉和理性光芒的名篇,风格体裁不限。可以是报刊上贴近生活、文字浅显、具有较强阅读价值的时尚短文。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
  三,设置语境。教师以文本内容为基础,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出图文并茂的声像画面,使学生身临“文境”,如闻其声,如感其味,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和探究欲望。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教师就先播放了一段塞特凯达斯瀑布一泻千里、咆哮而下的壮美景象,这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减缓“特殊葬礼”的理解坡度,为文本内容设置了一个动感的阅读背景。
  通过上述层面的建设,文本教材由“薄”变“厚”,由“静”变“动”,不仅融入了学生丰富的生活资源,而且融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学生由以前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现在的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王升博士认为: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他提出:“从学生现实性教学需要出发,设计符合他们当前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这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觉得要构建出其乐融融、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
  
  读——满足学生好奇的需要
  
  阅读心理学认为: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阅读文本材料,就须用超出个体预期的“新异刺激”去唤醒其阅读兴趣。笔者常用的策略是:①以奇异的现象引起惊奇。如:在一张画上竟画了五百五十个人物,五六十匹牲畜,二十余辆车轿,二十余艘船,三十余幢房屋,想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画吗?——《清明上河图》。②以意外的结果引发疑问。如:大家听说过三万人马把敌人的八十万大军打得丢盔弃甲吗?——《赤壁之战》。③以特别的情境激发参与。假如把你一个人放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人来救你,你会怎么办呢?——《鲁滨孙漂流记》。
  
  问——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
  
  好问,也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笔者通常从这样几方面着手:①留给学生产生疑问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不越俎代庖,以“讲”代读;也不蜻蜓点水,让“读”匆匆走过场。要给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时间,读通,读顺,读出真情实感,个性化的感悟自会油然而生。②设计让学生大胆质疑的环节。在课堂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未读先问,可以让学生边读边问,也可以读后集中提问,可以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问,甚至可以在课堂结束时发问,不拘时间,不拘形式,满足学生好学好问的心理需要,鼓励学生有“把问进行到底”的意识。
  
  议——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
  
  交往是孩子主要心理倾向之一,也是孩子社会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变过去师生单元交往为现在的师生、生生的多元交往,以满足孩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个体成为教学交往人际互动中的一员。
  主要的教学程序是:①开辟交往的领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个体性认知障碍,教师采用“开渠引水”的办法,抛出问题,引入其他同学的思维参与,当场给予解决;对于一些典型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②注重交往的过程。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让尖子生唱“独角戏”,确保“众人划桨开大船”。同时要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吸收别人的“闪光点”。总之,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交往的快乐,体验到合作的成功,真正做到“议”得精彩,“议”出风采。
  
  改——满足学生创造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把创造性阅读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非常切合学生的不满现状、不断求新的心理特征,也体现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二度开发”的创造需求。学生的阅读创造,除了文本解读意义上的创新外,主要集中外显在“改”字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思维成果,要赞赏学生的创造才能。
  只要“改”得有道理,都要大加赞扬,甚至倡导鼓励。①改文题。读了《景阳冈》,有学生提出“景阳冈”作为课题,只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关系不大,应该改成“武松打虎”,既醒目,又能集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笔者不但肯定他的想法,还建议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教材出版社。②改语句。一位学生读了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六》中的“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后提出:同样一幅画,前面一位画家画的是“游春”,而后面一位画家却画的是“一个夏天的落日时刻”,根据文题中“踏花”一词判断,下文中“夏天的落日”应改成“春天的落日”。结果人教社的编辑来信证实这位学生“改”法是正确的。
  语文课,因为教材“建设”而显得丰富多彩,语文,因为教学目标回归而倍感亲切,语文,因为教学呈现方式的变式而其乐无穷。开卷有益,开卷有乐,语文是一本“开心辞典”,语文课是教师和学生尽情“狂欢”的节日。
  (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乡丁庄联办小学)
其他文献
学习杜郎口中学合作学习模式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很值得我们参考。然而,在我们的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却经常是有其形而无其神,没能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求“自然”合作      在一些课堂上,当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有的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数年,课堂教学从理念到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然而反思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或片面理解课改精神追求表面热闹,或“小富”即可,浅尝辄止。如何将课改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阶段教师仍需探索的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冷静的思考,现将思考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期刊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目标的四大领域之一,而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又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之一。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仍然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中探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与教的过程与规律,为其教学实践找到相关的理论支撑。不当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认知策略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1.认知策
期刊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
期刊
英语任务型教学是《英语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一种主要模式,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期刊
随着历史教材的大幅变化。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成了摆在我们历史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精讲重点,深入浅出      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指教师要有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期刊
适用范围:小学低年级   理论依据: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语言符号,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得以数千年传承的载体。作为世界上最成熟的表意文字,汉字的科学性、艺术性、智能性及易于接受的特点已日益鲜明地显示出来,汉字已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操作要点:读字音、认字形、析
期刊
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结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教材的兴趣。”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
期刊
摘要:“学困生”现象是当前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教学方式,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引导,要因材施教,使人人都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 学困生 教学方式 心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的目光不光是聚焦到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而且也更多的注意到学困生身上。所谓“学困生”,就是指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导致进步比较慢,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