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强烈欲望,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那如何才能激发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呢?
关键词: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 小学生
一、要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文本有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心情愉悦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的探索。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完成基本题后,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个个手抓脑袋,冥思苦想,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恍然大悟。
二、深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还有很多很多,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超越生活(实践有趣)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的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数学学习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完《圆的周长》一课后,我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大树的直径,可树那么大,可不能把树锯倒再测量。学生们都在冥思苦想,这时我在旁边提醒到:同学们,我们刚学完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很大关系,大家看看能不能从这方面想办法。话音刚落,许多同学都恍然大悟。知道可以绳子先测量出大树的周长,再除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大树的直径。再如,角在数学中指的是平面图形,这与日常生活中的“角”的含义不同。在学习时,学生往往指着三角板的顶点说这里是“角”,其实是不对的。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可以运用画图等方法把角的顶点和边从事例中抽象出来,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角,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角的概念。
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题。学生只有掌握自学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但学生的这种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教师逐步培养的,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证。
第一,指導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学会阅读数学课本,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高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看书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探究新知识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够,学生无法独立自学课本。教学中,教学可用拟提纲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学课本。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列出如下提纲:一是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体积?二是转化后的图形与原圆柱有什么关系?三是圆柱体积怎么计算?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分组讨论,最终探索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经常引导学生自学课本,逐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借助旧知获取新识。新的数学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迁移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如“解比例”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解方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不直接告诉学生解法,而是出示一个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2:8=9:X,提示学生;你们可否运用所学知识求出未知项的值?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终于发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把比例式改成方程式,再解方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会使学生懂得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经过分类比较,抽象对象本质的一种思维过程。学生要自主地发现数学规律,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设计一组比:1:2,3:6,6:12,12:24,让学生先求出比值后,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学生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然后教师又提出:相同的数是指什么数?是不是什么数都可以?教师通过分析,发现相同的数不能是0,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最后让学生把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样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 小学生
一、要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文本有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心情愉悦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的探索。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完成基本题后,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个个手抓脑袋,冥思苦想,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恍然大悟。
二、深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还有很多很多,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超越生活(实践有趣)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的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数学学习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完《圆的周长》一课后,我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大树的直径,可树那么大,可不能把树锯倒再测量。学生们都在冥思苦想,这时我在旁边提醒到:同学们,我们刚学完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很大关系,大家看看能不能从这方面想办法。话音刚落,许多同学都恍然大悟。知道可以绳子先测量出大树的周长,再除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大树的直径。再如,角在数学中指的是平面图形,这与日常生活中的“角”的含义不同。在学习时,学生往往指着三角板的顶点说这里是“角”,其实是不对的。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可以运用画图等方法把角的顶点和边从事例中抽象出来,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角,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角的概念。
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题。学生只有掌握自学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但学生的这种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教师逐步培养的,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证。
第一,指導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学会阅读数学课本,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高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看书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探究新知识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够,学生无法独立自学课本。教学中,教学可用拟提纲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学课本。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列出如下提纲:一是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体积?二是转化后的图形与原圆柱有什么关系?三是圆柱体积怎么计算?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分组讨论,最终探索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经常引导学生自学课本,逐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借助旧知获取新识。新的数学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迁移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如“解比例”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解方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不直接告诉学生解法,而是出示一个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2:8=9:X,提示学生;你们可否运用所学知识求出未知项的值?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终于发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把比例式改成方程式,再解方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会使学生懂得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经过分类比较,抽象对象本质的一种思维过程。学生要自主地发现数学规律,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设计一组比:1:2,3:6,6:12,12:24,让学生先求出比值后,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学生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然后教师又提出:相同的数是指什么数?是不是什么数都可以?教师通过分析,发现相同的数不能是0,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最后让学生把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样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邱磊.民主型班级的精神起源与权利边界[J]湖南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