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校为本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与教研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校本”特色。经过了前几年倡导和探索阶段的喧闹和浮躁,学校教科研工作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回归,应该剔除那些口号华丽、却难以付诸实践的种种观念,简单而朴素地把握“校本”理念。以下是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些思考或做法,不揣浅陋,愿与广大同行交流。
校本教研活动的普适性和校本性
在进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制度的普适性和校本性的关系。“校本教研”带着浓厚的学校特色,但是不要理解为只有“人无我有”才是“校本”的,搞教研提倡创新,提倡个性化,但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共性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效率,德育工作,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等,那么在将这些工作具体化为一个学校的管理措施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校本”改造。可以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实施范围或重点,二是实施办法,三是实施形式,四是考核管理。同时,我们也不要拒绝其它学校与我们一起搞教研项目,只要能促进本校发展,那都是校本教研。
【案例一】师徒结对活动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可能很多学校都在开展。我校在实施了师徒结对制度以及学科带头人制度后,对那些在校内表现相对优秀的教师和年轻的教师都有了相应的培养计划,那么处在这两类教师“中间地带”的那些教师的成长呢?这一群体在我校占了绝对多数,如何加快这部分教师向着本地名师的目标奋进,是摆在我校面前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这部分教师引导得好,可能很快就能成长为本地名师;引导不到位,他们很可能就难以脱颖而出。因此,我校对师徒结对活动制度进行了“校本”化改造,加入了成熟型教师向骨干型教师培养的计划,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拥护、支持,也使得我校教师队伍发展更加均衡、协调。
【案例二】2007年我校在第二届“语言与文学节”期间安排了两场校本研修活动,在安排参加人员的时候,开始只考虑了本校教师参加。但后来考虑到,如果能邀请到其它学校的同行参加,是否能听到更多不同的见解呢?所以学校通过与市教科所联系,安排了相应的市中心备课组成员来我校参加校本研修活动。
结果表明,研修的效果非常好,外校同行的发言给我们老师的启发非常大,尤其是对我校教师一些习惯性的做法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而我们对这些做法基本上已处在熟视无睹的状态。这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难道大家不欢迎吗?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滞后性与先导性
很多人对校本教研目的的理解是解决学校中已经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校本教研强调真实,但真实未必就是事后解决问题;对那些潜伏着的问题、预料之外的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前瞻性,要将其纳入校本教研的范围之内,要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成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预防问题产生,要让它对日常教学管理与教研工作有一定的引导性。
【案例】我校所在地亳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曹操、曹丕、曹植的家乡,也是道教至尊老子、庄子和陈抟的故乡,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本市中药、酿酒及武术也源远流长。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就想开发这些地方课程资源。但因为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所以我们一直没有把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正式列入工作日程。直到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于2001年秋季启动以后,我们才正式着手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在对广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本上,了解到学生对家乡历史知识最贫乏之处,由此组织人员编写出一套校本教材《亳州历史文化名人》。
校本教研的经验性和理论性
由于校本教研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行动研究,十分注重广大教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研究,从而形成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经验。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校本教研重视经验的积累,也同样重视经验的提升。对那些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或反思,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进行理论提升。
【案例】我校有几位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发现,我校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这几位老师经常在一起交流讨论,进行一些教学实验并进行个案追踪分析,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在学校的建议下,他们开始进行大面积的教学实验,申报了省级课题《高中英语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分析及对策》。该课题对以前各位成员的零散的、个体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提升,得到了专家的首肯,该课题在安徽省第六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受此鼓舞,他们又趁热打铁,于2008年申报了课题《高中英语学习输入策略的研究》,该课题仍然是在以前课题组成员个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习策略的深入研究。这个课题也获得省级立项。
可以说,对个体经验反思的每一次提升,都是对其应用价值的一次挖掘和提升,是增值的行为。
集体备课中的校本主义
集体备课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可能在各所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但据一些公开的文章反馈,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形式化的倾向,集体备课活动最后只落实到一些材料如活动记录、备课计划、教学设计等的交送上,由于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研究这些材料,所以教师真正受益并不太大;另外,由于受场地、时间等外在条件的限制,教师们定时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也很不方便,教师们对此颇有怨言。
【案例】集体备课制度在我校已实行多年,我们采取的是三级备课制,同时要求做到“三定六统一”,即定点、定时、定人、统一进度、统一测试等。由于学校规模较大,学科组教师较多,采取定点、定时的方式组织集体备课,已招致越来越多的反对意见。如果大多数教师反对,那么作为管理者就要思考其“校本性”了。但是我们知道,集体备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校省级立项课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操作》的几位同志对此事极其关注,立即开发了一个网络集体备课平台,这实际上是一个多人共笔系统,可以实现多人同时或不同时、异地交流,可以直接对同一篇备课材料进行修改和完善(而不是采取传统的跟贴的方式),这样既符合我校教师家家都能上网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也很好地解决了定点定时活动给广大教师带来的不便这个问题。
所以,尽管有很多对校本教研中的“技术先行主义”持批评意见,认为它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往往脱离了学校实际。但从我校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来看,技术先行主义反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主义。
素质教育观与学科本位主义
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使其获得继续教育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等等。所以一些专家或者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号召要打破学科本位主义,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互融,实行通才教育。但是,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受教育者都可能拥有数种智能,同时可能拥有一两种优势智能,这就表明我们不可能像口号中提出的那样“全面培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一定就等同于“通才教育”,此其一;其二,我们应该要常常反问自己:当我们上一节课的时候,你究竟能做多少事?即使在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以外,你能把一节数学课上成一节政治课吗?上成一节心理课吗?甚至上成一节艺术欣赏课吗?如果我们把一节数学课上成一节无所不能的课,上成一节能解决所有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课,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和鼓吹贩卖包治一切病的狗皮膏药的江湖骗子有什么区别?
我们认为,要在坚持学科本位主义的前提下,对涉及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形成的其它内容进行补充;一定要注意把这节课上成不可替代的一节课,不仅不可以被其它学科的一节课所替代,也不可能被同学科的其它一节课所替代。这才是成功的一节课,也许这才是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的基本理念。
【案例】对近年来在高考中实行的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知识考试,大家都知道,其实就是几科互不相干的知识的拼盘而已,并不是把它们放在一锅钝熟的;也许有的题目在编制时给出了共同的背景,设问时又分别对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考查,但一方面这样的题型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学生解答时还是各做各的,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主干知识,要想很好地与其它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恐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反而给试卷评估分析、阅卷等带来不尽的麻烦。老师们平时上课分开上,考试分开考,学生也没人把它们放在一起去学习。这样的综合恐怕还需要我们长时间进行摸索研究才能达到我们的初衷。
总之,开展校本教研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经途径,但一定要切切实实的把握其校本特征,务实、高效、形式多样地开展教科研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之路上,也和诸多学校一样,经历了困惑、盲从、摸索和理性回归这样的一个轨迹,也同样面临着更多新的课题和挑战,以上列举的只是我们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做法,权作抛砖引玉之谈,希望能得到同行方家的指点。唯愿校本教研之花愈开愈灿烂。
校本教研活动的普适性和校本性
在进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制度的普适性和校本性的关系。“校本教研”带着浓厚的学校特色,但是不要理解为只有“人无我有”才是“校本”的,搞教研提倡创新,提倡个性化,但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共性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效率,德育工作,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等,那么在将这些工作具体化为一个学校的管理措施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校本”改造。可以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实施范围或重点,二是实施办法,三是实施形式,四是考核管理。同时,我们也不要拒绝其它学校与我们一起搞教研项目,只要能促进本校发展,那都是校本教研。
【案例一】师徒结对活动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可能很多学校都在开展。我校在实施了师徒结对制度以及学科带头人制度后,对那些在校内表现相对优秀的教师和年轻的教师都有了相应的培养计划,那么处在这两类教师“中间地带”的那些教师的成长呢?这一群体在我校占了绝对多数,如何加快这部分教师向着本地名师的目标奋进,是摆在我校面前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这部分教师引导得好,可能很快就能成长为本地名师;引导不到位,他们很可能就难以脱颖而出。因此,我校对师徒结对活动制度进行了“校本”化改造,加入了成熟型教师向骨干型教师培养的计划,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拥护、支持,也使得我校教师队伍发展更加均衡、协调。
【案例二】2007年我校在第二届“语言与文学节”期间安排了两场校本研修活动,在安排参加人员的时候,开始只考虑了本校教师参加。但后来考虑到,如果能邀请到其它学校的同行参加,是否能听到更多不同的见解呢?所以学校通过与市教科所联系,安排了相应的市中心备课组成员来我校参加校本研修活动。
结果表明,研修的效果非常好,外校同行的发言给我们老师的启发非常大,尤其是对我校教师一些习惯性的做法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而我们对这些做法基本上已处在熟视无睹的状态。这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难道大家不欢迎吗?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滞后性与先导性
很多人对校本教研目的的理解是解决学校中已经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校本教研强调真实,但真实未必就是事后解决问题;对那些潜伏着的问题、预料之外的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前瞻性,要将其纳入校本教研的范围之内,要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成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预防问题产生,要让它对日常教学管理与教研工作有一定的引导性。
【案例】我校所在地亳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曹操、曹丕、曹植的家乡,也是道教至尊老子、庄子和陈抟的故乡,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本市中药、酿酒及武术也源远流长。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就想开发这些地方课程资源。但因为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所以我们一直没有把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正式列入工作日程。直到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于2001年秋季启动以后,我们才正式着手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在对广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本上,了解到学生对家乡历史知识最贫乏之处,由此组织人员编写出一套校本教材《亳州历史文化名人》。
校本教研的经验性和理论性
由于校本教研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行动研究,十分注重广大教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研究,从而形成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经验。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校本教研重视经验的积累,也同样重视经验的提升。对那些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或反思,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进行理论提升。
【案例】我校有几位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发现,我校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这几位老师经常在一起交流讨论,进行一些教学实验并进行个案追踪分析,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在学校的建议下,他们开始进行大面积的教学实验,申报了省级课题《高中英语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分析及对策》。该课题对以前各位成员的零散的、个体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提升,得到了专家的首肯,该课题在安徽省第六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受此鼓舞,他们又趁热打铁,于2008年申报了课题《高中英语学习输入策略的研究》,该课题仍然是在以前课题组成员个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习策略的深入研究。这个课题也获得省级立项。
可以说,对个体经验反思的每一次提升,都是对其应用价值的一次挖掘和提升,是增值的行为。
集体备课中的校本主义
集体备课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可能在各所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但据一些公开的文章反馈,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形式化的倾向,集体备课活动最后只落实到一些材料如活动记录、备课计划、教学设计等的交送上,由于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研究这些材料,所以教师真正受益并不太大;另外,由于受场地、时间等外在条件的限制,教师们定时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也很不方便,教师们对此颇有怨言。
【案例】集体备课制度在我校已实行多年,我们采取的是三级备课制,同时要求做到“三定六统一”,即定点、定时、定人、统一进度、统一测试等。由于学校规模较大,学科组教师较多,采取定点、定时的方式组织集体备课,已招致越来越多的反对意见。如果大多数教师反对,那么作为管理者就要思考其“校本性”了。但是我们知道,集体备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校省级立项课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操作》的几位同志对此事极其关注,立即开发了一个网络集体备课平台,这实际上是一个多人共笔系统,可以实现多人同时或不同时、异地交流,可以直接对同一篇备课材料进行修改和完善(而不是采取传统的跟贴的方式),这样既符合我校教师家家都能上网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也很好地解决了定点定时活动给广大教师带来的不便这个问题。
所以,尽管有很多对校本教研中的“技术先行主义”持批评意见,认为它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往往脱离了学校实际。但从我校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来看,技术先行主义反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主义。
素质教育观与学科本位主义
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使其获得继续教育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等等。所以一些专家或者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号召要打破学科本位主义,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互融,实行通才教育。但是,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受教育者都可能拥有数种智能,同时可能拥有一两种优势智能,这就表明我们不可能像口号中提出的那样“全面培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一定就等同于“通才教育”,此其一;其二,我们应该要常常反问自己:当我们上一节课的时候,你究竟能做多少事?即使在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以外,你能把一节数学课上成一节政治课吗?上成一节心理课吗?甚至上成一节艺术欣赏课吗?如果我们把一节数学课上成一节无所不能的课,上成一节能解决所有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课,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和鼓吹贩卖包治一切病的狗皮膏药的江湖骗子有什么区别?
我们认为,要在坚持学科本位主义的前提下,对涉及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形成的其它内容进行补充;一定要注意把这节课上成不可替代的一节课,不仅不可以被其它学科的一节课所替代,也不可能被同学科的其它一节课所替代。这才是成功的一节课,也许这才是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的基本理念。
【案例】对近年来在高考中实行的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知识考试,大家都知道,其实就是几科互不相干的知识的拼盘而已,并不是把它们放在一锅钝熟的;也许有的题目在编制时给出了共同的背景,设问时又分别对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考查,但一方面这样的题型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学生解答时还是各做各的,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主干知识,要想很好地与其它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恐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反而给试卷评估分析、阅卷等带来不尽的麻烦。老师们平时上课分开上,考试分开考,学生也没人把它们放在一起去学习。这样的综合恐怕还需要我们长时间进行摸索研究才能达到我们的初衷。
总之,开展校本教研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经途径,但一定要切切实实的把握其校本特征,务实、高效、形式多样地开展教科研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之路上,也和诸多学校一样,经历了困惑、盲从、摸索和理性回归这样的一个轨迹,也同样面临着更多新的课题和挑战,以上列举的只是我们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做法,权作抛砖引玉之谈,希望能得到同行方家的指点。唯愿校本教研之花愈开愈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