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应该把健康作为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为这一论断提供了理论依据。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途径与策略有:结合多种形式,定位落实健康教育宣传;整合教育资源,加速凝聚健康教育合力;推动实践活动,拓宽校园健康教育发展空间。
【关键词】健康德育教育多种形式结合整合实践活动推动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高中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高中生特殊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改革开放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随着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的学习生活的变化,升学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并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联合国一位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曾指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能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并对他们终生产生深远的作用。笔者认为,每一个高中德育工作者,应该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结合学校的生源特色,利用学校资源,围绕学校德育工作要求,展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并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的拓展,才能让“健康”这一鲜明的旗帜,高高飘扬于学校这个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一、实践“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第一章“战略部署”中“战略主题”的阐述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已把“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列入高中阶段德育目标,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的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谊、恋爱、家庭观的教育和行为指导;坚强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训练”列入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人”还是“心理品质”等概念,无不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之一;而“立德”“良好”“正常”等词的本质内容,则可以用“健康”一词概括。“健康”一词已是目前社会上广为公众接受的一种科学观点,健康是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正日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时代性。
从“健康”这个角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心学生的个体意识,使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微观层面,从而增强德育教育的现实性。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这样以一种关注学生个体真实生命、更靠近学生心理发展的全新姿态出现,运用独特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健康成长。
二、实践“健康”教育的途径策略
(一)多种形式结合,定位落实健康教育宣传。
比较初中学生来说,高中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主观性显露得较为明显,他们的独立性意向十分强烈,同时各年段学生的性格、气质又各有特点。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一般性特征有目标地展开健康教育宣传;同时,高中学生对外面世界的信息非常敏感,健康教育宣传的落实,最好也能更具有时代特征,让学生印象深刻并行之有效。
1.根据年段特点开展知识讲座。针对高一新生入学后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新的学习方式、新的生活环境、新的角色的适应问题,明确高一年级以良好的适应,努力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进行《青春期的人际交往》《如何积极适应新的环境》等的讲座;针对高二学生新鲜感缺失,学习动机模糊,产生疲倦及种种消极沮丧想法以及早恋的问题,明确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为教育目标,进行《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如何度过青春期》等系列的讲座;针对高三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学习成绩处于瓶颈状态,考试焦虑等问题,明确以愉快的接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意识日趋完善的新境界,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能自强自立,积极向上,成熟的人为目标,进行《青春期常见心理偏差及疏导》《远离考试焦虑》等知识讲座。同时,可让校级领导及医保中心负责进行《预防艾滋病》《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青春期常见健康问题的预报和保健》讲座。这些讲座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态,逐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适应环境、调整心态的方法,对增强心理素质以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健康有着良好的效果。
2.结合特殊的日子发放宣传资料。青春期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规范教育、性法制伦理教育、性审美教育、预防性疾病传播尤其关于预防艾滋病宣传以及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等方面的教育内容,除了专题知识讲座以外,还可以结合特殊的日子,例“国际禁毒日(6月26日)”,“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以健康小册子的形式发放资料,或者结合利用校医务室的有关专业知识资料——《青春健康教育手册》,印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及时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异性交往的方法等。这些资料一般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深受学生欢迎。当然也可以翻印或在网上共享好的宣传资料,如中国计生协会培训师资的《青少年生殖健康工作者培训指南》、《成长之道》以及《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百问百答——青春期与性》等书籍,教育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宣传,让“健康”的理念根植到学生心中。
(二)教育资源整合,加速凝聚健康教育合力。 现代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最大财富,校园这个有别于其他环境的特有的硬件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每一位老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是的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决定了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健康教育的合力,健康教育的步伐会迈得更迅速,更坚实,更有力。
1.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以课堂为阵地点滴渗透健康教育。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重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组织各种活动,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在实实在在的教育中推进健康教育。当然,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情绪,将直接影响课堂教育效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情绪和心理素质,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意境中学习知识,并完善人格。为此,学校要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规定教师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甚至是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水平。每一个教师都能应用心理学原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认真备好课,上课时调节自身的良好心态,德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效果,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才能真正健康、向上。
2.不断丰富校园文化,以活动为载体逐步推进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既调节学生的身心,又释放学生的潜能。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奋勇拼搏的精神;校园环境的文化布置,如教室走廊上的名人名言,教室内的励志名言,食堂内的向学生征集的以珍惜、节约为主题的佳句展示,校园各区看似无意实则精心的细节装点,甚至是灯箱和电子大屏幕,这些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和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什么是真正健康向上的青春,把健康的宗旨渗透到生活的角角落落。只有健康的环境,才能有健康的学生。
3.灵活运用校园设施,以主题班会形式创新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以生动有趣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班会课在德育教学中,尤其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维系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高中校园内,多媒体设备比较完善,情境教学、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音乐欣赏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组织主题丰富的班会活动,改变班会课由班主任讲到底的传统课型,把角色扮演和小品、游戏引入课堂,并经常性开展小组讨论,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学,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班会课上的班主任也要能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和自己一齐去探求知识,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把成功榜样、激励等贯穿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强心,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三)实践活动推动,拓宽校园健康教育发展空间。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加强学生应付心理压力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心理预防咨询与治疗,人格发展和情感教育于一体。成功的心理品质教育必定是学生自觉参与的结果,专业的心理辅导则能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为适应的应变能力,并且能运用此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走上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心理辅导室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由校园理论走向社会现实的直接具体的方法,拓展了学校健康教育的空间。
1.心理辅导室活动
心理辅导室的集体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间接的引导和直接的指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倾诉的平台,既能排解心理困扰,建立师生联系,又能让学生明白心理压力和身心疾病是难以回避的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只有直面自身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增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正确面对影响身心健康的心理压力和身心疾病,并且教会学生怎么做,怎样逐渐培养起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自我调适与疏导的能力,促进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这是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真正目的。心理辅导室可以定时定人进行宣传或辅导活动。例如针对高三学生的高考压力,可以在高考前夕于学校宣传窗刊出《高三学生心理调适专刊》;针对青春期女生容易碰到的问题,可以以《写给高一女生》《青春期女生的自尊自爱教育》《心理缺氧问题的分析与解救》为内容,每学年分年段进行女生讲座;可以发一些心理健康调查或测试的试卷,以提醒学生学会寻求帮助,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可以定时进行个案咨询与辅导,让个别学生的突出问题在具体而专业的咨询辅导中得到真正的解答,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2.社会实践活动
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各种因素中,家庭与社会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家庭教育,它直接与学生健康状况相关联。学校可在校讯通、家访或者电话以及一学期一次发放的《告家长书》中,指导并要求家长能够配合学校促进子女全面健康成长,使之成为学生健康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关心、支持、参与教育的良好环境。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团市委等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例如每年两次的敬老院送温暖和“志愿者在行动”的活动,让学生的健康教育不仅仅只停留在学校,还要扩展到家庭乃至社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走出误区,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健康的身心成为对祖国有用的基础人才,从而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与水平。
总之,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要求德育工作以健康目的,在宣传发动、资源整合、实践推动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德育工作中,不断探讨两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2]汤英峰:《在文明礼仪道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出哪几个误区?》
[3]《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网》
[4]罗燕红:《试论德育课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健康德育教育多种形式结合整合实践活动推动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高中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高中生特殊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改革开放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随着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的学习生活的变化,升学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并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联合国一位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曾指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能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并对他们终生产生深远的作用。笔者认为,每一个高中德育工作者,应该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结合学校的生源特色,利用学校资源,围绕学校德育工作要求,展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并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的拓展,才能让“健康”这一鲜明的旗帜,高高飘扬于学校这个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一、实践“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第一章“战略部署”中“战略主题”的阐述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已把“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列入高中阶段德育目标,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的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谊、恋爱、家庭观的教育和行为指导;坚强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训练”列入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人”还是“心理品质”等概念,无不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之一;而“立德”“良好”“正常”等词的本质内容,则可以用“健康”一词概括。“健康”一词已是目前社会上广为公众接受的一种科学观点,健康是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正日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时代性。
从“健康”这个角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心学生的个体意识,使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微观层面,从而增强德育教育的现实性。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这样以一种关注学生个体真实生命、更靠近学生心理发展的全新姿态出现,运用独特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健康成长。
二、实践“健康”教育的途径策略
(一)多种形式结合,定位落实健康教育宣传。
比较初中学生来说,高中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主观性显露得较为明显,他们的独立性意向十分强烈,同时各年段学生的性格、气质又各有特点。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一般性特征有目标地展开健康教育宣传;同时,高中学生对外面世界的信息非常敏感,健康教育宣传的落实,最好也能更具有时代特征,让学生印象深刻并行之有效。
1.根据年段特点开展知识讲座。针对高一新生入学后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新的学习方式、新的生活环境、新的角色的适应问题,明确高一年级以良好的适应,努力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进行《青春期的人际交往》《如何积极适应新的环境》等的讲座;针对高二学生新鲜感缺失,学习动机模糊,产生疲倦及种种消极沮丧想法以及早恋的问题,明确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为教育目标,进行《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如何度过青春期》等系列的讲座;针对高三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学习成绩处于瓶颈状态,考试焦虑等问题,明确以愉快的接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意识日趋完善的新境界,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能自强自立,积极向上,成熟的人为目标,进行《青春期常见心理偏差及疏导》《远离考试焦虑》等知识讲座。同时,可让校级领导及医保中心负责进行《预防艾滋病》《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青春期常见健康问题的预报和保健》讲座。这些讲座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态,逐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适应环境、调整心态的方法,对增强心理素质以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健康有着良好的效果。
2.结合特殊的日子发放宣传资料。青春期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规范教育、性法制伦理教育、性审美教育、预防性疾病传播尤其关于预防艾滋病宣传以及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等方面的教育内容,除了专题知识讲座以外,还可以结合特殊的日子,例“国际禁毒日(6月26日)”,“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以健康小册子的形式发放资料,或者结合利用校医务室的有关专业知识资料——《青春健康教育手册》,印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及时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异性交往的方法等。这些资料一般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深受学生欢迎。当然也可以翻印或在网上共享好的宣传资料,如中国计生协会培训师资的《青少年生殖健康工作者培训指南》、《成长之道》以及《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百问百答——青春期与性》等书籍,教育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宣传,让“健康”的理念根植到学生心中。
(二)教育资源整合,加速凝聚健康教育合力。 现代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最大财富,校园这个有别于其他环境的特有的硬件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每一位老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是的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决定了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健康教育的合力,健康教育的步伐会迈得更迅速,更坚实,更有力。
1.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以课堂为阵地点滴渗透健康教育。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重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组织各种活动,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在实实在在的教育中推进健康教育。当然,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情绪,将直接影响课堂教育效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情绪和心理素质,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意境中学习知识,并完善人格。为此,学校要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规定教师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甚至是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水平。每一个教师都能应用心理学原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认真备好课,上课时调节自身的良好心态,德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效果,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才能真正健康、向上。
2.不断丰富校园文化,以活动为载体逐步推进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既调节学生的身心,又释放学生的潜能。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奋勇拼搏的精神;校园环境的文化布置,如教室走廊上的名人名言,教室内的励志名言,食堂内的向学生征集的以珍惜、节约为主题的佳句展示,校园各区看似无意实则精心的细节装点,甚至是灯箱和电子大屏幕,这些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和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什么是真正健康向上的青春,把健康的宗旨渗透到生活的角角落落。只有健康的环境,才能有健康的学生。
3.灵活运用校园设施,以主题班会形式创新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以生动有趣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班会课在德育教学中,尤其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维系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高中校园内,多媒体设备比较完善,情境教学、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音乐欣赏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组织主题丰富的班会活动,改变班会课由班主任讲到底的传统课型,把角色扮演和小品、游戏引入课堂,并经常性开展小组讨论,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学,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班会课上的班主任也要能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和自己一齐去探求知识,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把成功榜样、激励等贯穿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强心,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三)实践活动推动,拓宽校园健康教育发展空间。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加强学生应付心理压力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心理预防咨询与治疗,人格发展和情感教育于一体。成功的心理品质教育必定是学生自觉参与的结果,专业的心理辅导则能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为适应的应变能力,并且能运用此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走上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心理辅导室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由校园理论走向社会现实的直接具体的方法,拓展了学校健康教育的空间。
1.心理辅导室活动
心理辅导室的集体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间接的引导和直接的指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倾诉的平台,既能排解心理困扰,建立师生联系,又能让学生明白心理压力和身心疾病是难以回避的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只有直面自身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增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正确面对影响身心健康的心理压力和身心疾病,并且教会学生怎么做,怎样逐渐培养起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自我调适与疏导的能力,促进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这是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真正目的。心理辅导室可以定时定人进行宣传或辅导活动。例如针对高三学生的高考压力,可以在高考前夕于学校宣传窗刊出《高三学生心理调适专刊》;针对青春期女生容易碰到的问题,可以以《写给高一女生》《青春期女生的自尊自爱教育》《心理缺氧问题的分析与解救》为内容,每学年分年段进行女生讲座;可以发一些心理健康调查或测试的试卷,以提醒学生学会寻求帮助,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可以定时进行个案咨询与辅导,让个别学生的突出问题在具体而专业的咨询辅导中得到真正的解答,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2.社会实践活动
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各种因素中,家庭与社会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家庭教育,它直接与学生健康状况相关联。学校可在校讯通、家访或者电话以及一学期一次发放的《告家长书》中,指导并要求家长能够配合学校促进子女全面健康成长,使之成为学生健康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关心、支持、参与教育的良好环境。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团市委等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例如每年两次的敬老院送温暖和“志愿者在行动”的活动,让学生的健康教育不仅仅只停留在学校,还要扩展到家庭乃至社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走出误区,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健康的身心成为对祖国有用的基础人才,从而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与水平。
总之,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要求德育工作以健康目的,在宣传发动、资源整合、实践推动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德育工作中,不断探讨两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2]汤英峰:《在文明礼仪道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出哪几个误区?》
[3]《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网》
[4]罗燕红:《试论德育课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