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是逐步提升的过程。开始,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知识的模糊,对作者及文风流派认知的生疏,对命题形式、答题策略的茫然无知等等,都会阻碍学生诗歌的鉴赏,影响作答和最终得分。其实,这些技术层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可以得到一些解决。但是有一种障碍,学生如果没有意识到并想办法进行克服的话,很可能会让学生学到一定程度而陷入"高原期"、"瓶颈期",最终影响诗歌鉴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就是一些积习而成的错误经验。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们鉴赏诗歌的误区及其解决途径。
一、 杜绝"黑白脸谱"意识,树立"伊人千面"意识。
在这里,笔者想举一个例子:
被逮口占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以精卫填海的决绝精神与恶势力抗争,执着、坚韧,慷慨成仁而不后悔的革命者形象。我们读这首诗会血脉喷张,快意恩仇。很自然联想到谭嗣同,他也以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慷慨成仁。许多同学一看到这首诗的作者是汪精卫,在大跌眼镜之余,就很可能会用虚伪,奸邪等词来评价这首诗的主题。其實,早年的汪精卫也是个热血青年,早年寻找真理,追随孙中山闹革命,因为革命屡遭挫折,让他产生了患得患失的情绪,想通过刺杀方式扭转乾坤,促进社会变革,在1910年和几个志同道合之人潜进京城,伺机刺杀清朝的摄政王载沣,但是后来机密泄露被捕,被判终身监禁。这首诗,就是在狱中所写。出狱后,这首诗也传遍大江南北,汪精卫也因此名噪一时。正所谓"伊人千面",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也决不能简而化之,不能概念化,单一化,模式化,应该意识到有些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深刻性,即使遇到主体比较具体的诗歌,也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凡"。我想只要我们树立这种意思,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不会轻易地用一两个词来做回答了。
面对无名氏所写的《金缕衣》,许多同学肯定会做出以下这些解读:及时行乐,正可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珍惜时光,珍惜青春,正所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些解读有理有据,非常不错。但是这首诗是否也可以这样解读:这首诗的作者出身卑贱,很早就被父母送入歌楼,因为长了一副美人胚子,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老鸨就把她当做重点对象培养,所以到年方二八的时候,就已经能歌善舞,而且还能写诗填词作曲。她一改传统歌楼里的陈词滥调,自编自导自谱了这样一首《金缕衣》,一时名声大震。江南纨绔子弟纷纷前去捧场作乐,名声也传到当地军阀李踦耳朵里,就花重金替她赎身,成为了他的一个爱妾。每到宴请八方来客时,他就让杜秋娘出场,演绎《金缕衣》,作为压轴之戏。所以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首诗是讽劝那些正在极尽声色之余的客人们不要虚度光阴,那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了。所以有人推断,这首诗其实是挑逗狎客应趁着年少,多寻欢作乐的风月场所的应承之作。内容并不足道。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 摒弃"画地为牢"思想,树立"若只初见"意识。
在鉴赏诗歌中,许多同学还存在着第二种误区,那就是画地为牢,这个成语出自《报任安书》中的"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它的意思浅显的说就是别人给你画个圈当做监狱,你就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它的近义词就是作茧自缚。其实,有些我们学到过的诗歌鉴赏的知识如果我们不会活学活用,过于拘泥、迂腐的话,它也会成为我们鉴赏诗歌的障碍,让我们缩手缩脚,徘徊不前。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而这首词仍旧是苏轼写的,而且也是在同一年,即1075年被贬山东密州担任太守时所创作的。但是这首词一反常态,却成了婉约派里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悼亡词,悼念他的已辞世十年之久的妻子王弗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像庄子这样老婆死了,还击缶而歌,能达到这样忘怀的境界的人毕竟是少数,更何况这种做法也是与儒家所讲的重情重义相违背了。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给我们创造出这两首风格迥异的词作。
三、切勿"一叶障目",而应"高屋建瓴"
同学们存在的第三种误区就是"一叶障目",正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也。我们以诗中的意象为例。在中国灿烂的诗词文化中,有许多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意象。中国文化也赋予了它深刻的意蕴和文化内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上面这些,我想上面这些意象所包含的意蕴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如"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我们虽然说,"一粒沙里知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但是虽能保证你所找到的关键词真的就是管中窥豹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在第二轮诗歌复习中突破瓶颈期取得更大进步,就需要我们同学们摈弃"黑白脸谱""画地为牢""一叶障目"等错误观念,牢牢树立"大历史的观念"即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全方位、多立体地鉴赏诗歌,活用好我们已经积累的各种诗歌知识,让它们真正变成我们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
一、 杜绝"黑白脸谱"意识,树立"伊人千面"意识。
在这里,笔者想举一个例子:
被逮口占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以精卫填海的决绝精神与恶势力抗争,执着、坚韧,慷慨成仁而不后悔的革命者形象。我们读这首诗会血脉喷张,快意恩仇。很自然联想到谭嗣同,他也以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慷慨成仁。许多同学一看到这首诗的作者是汪精卫,在大跌眼镜之余,就很可能会用虚伪,奸邪等词来评价这首诗的主题。其實,早年的汪精卫也是个热血青年,早年寻找真理,追随孙中山闹革命,因为革命屡遭挫折,让他产生了患得患失的情绪,想通过刺杀方式扭转乾坤,促进社会变革,在1910年和几个志同道合之人潜进京城,伺机刺杀清朝的摄政王载沣,但是后来机密泄露被捕,被判终身监禁。这首诗,就是在狱中所写。出狱后,这首诗也传遍大江南北,汪精卫也因此名噪一时。正所谓"伊人千面",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也决不能简而化之,不能概念化,单一化,模式化,应该意识到有些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深刻性,即使遇到主体比较具体的诗歌,也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凡"。我想只要我们树立这种意思,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不会轻易地用一两个词来做回答了。
面对无名氏所写的《金缕衣》,许多同学肯定会做出以下这些解读:及时行乐,正可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珍惜时光,珍惜青春,正所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些解读有理有据,非常不错。但是这首诗是否也可以这样解读:这首诗的作者出身卑贱,很早就被父母送入歌楼,因为长了一副美人胚子,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老鸨就把她当做重点对象培养,所以到年方二八的时候,就已经能歌善舞,而且还能写诗填词作曲。她一改传统歌楼里的陈词滥调,自编自导自谱了这样一首《金缕衣》,一时名声大震。江南纨绔子弟纷纷前去捧场作乐,名声也传到当地军阀李踦耳朵里,就花重金替她赎身,成为了他的一个爱妾。每到宴请八方来客时,他就让杜秋娘出场,演绎《金缕衣》,作为压轴之戏。所以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首诗是讽劝那些正在极尽声色之余的客人们不要虚度光阴,那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了。所以有人推断,这首诗其实是挑逗狎客应趁着年少,多寻欢作乐的风月场所的应承之作。内容并不足道。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 摒弃"画地为牢"思想,树立"若只初见"意识。
在鉴赏诗歌中,许多同学还存在着第二种误区,那就是画地为牢,这个成语出自《报任安书》中的"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它的意思浅显的说就是别人给你画个圈当做监狱,你就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它的近义词就是作茧自缚。其实,有些我们学到过的诗歌鉴赏的知识如果我们不会活学活用,过于拘泥、迂腐的话,它也会成为我们鉴赏诗歌的障碍,让我们缩手缩脚,徘徊不前。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而这首词仍旧是苏轼写的,而且也是在同一年,即1075年被贬山东密州担任太守时所创作的。但是这首词一反常态,却成了婉约派里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悼亡词,悼念他的已辞世十年之久的妻子王弗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像庄子这样老婆死了,还击缶而歌,能达到这样忘怀的境界的人毕竟是少数,更何况这种做法也是与儒家所讲的重情重义相违背了。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给我们创造出这两首风格迥异的词作。
三、切勿"一叶障目",而应"高屋建瓴"
同学们存在的第三种误区就是"一叶障目",正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也。我们以诗中的意象为例。在中国灿烂的诗词文化中,有许多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意象。中国文化也赋予了它深刻的意蕴和文化内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上面这些,我想上面这些意象所包含的意蕴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如"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我们虽然说,"一粒沙里知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但是虽能保证你所找到的关键词真的就是管中窥豹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在第二轮诗歌复习中突破瓶颈期取得更大进步,就需要我们同学们摈弃"黑白脸谱""画地为牢""一叶障目"等错误观念,牢牢树立"大历史的观念"即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全方位、多立体地鉴赏诗歌,活用好我们已经积累的各种诗歌知识,让它们真正变成我们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